文|東三環斟茶員
一
6月26日,小米汽車的suv車型yu7發售,18小時鎖單24萬輛。
斟茶點評:
不同于去年su7上市時,輿論上各種“收手吧軍兒,外面都是XX”的熱鬧,以及友商有針對性的調整銷售策略、圍追堵截,這次的yu7上市,除了東風日產某高管炮轟“任何國家都沒有這種愚忠的品牌粉絲”,并上了可能是這輩子唯一的一次熱搜,其他主要友商的官號大多保持了沉默。
18小時鎖單24萬,這不僅破了中國記錄,可能還破了世界紀錄。友商不親自下場,大概是在絕對聲量面前對標拉踩,搞不好反而成了絆腳石。
不過實際體驗過yu7之后,其實你會發現它依然是這個時代的地球車,并沒有天頂星科技。不僅如此,它在多方面都離完美有距離。
yu7便宜嗎?標準版25.35萬起,而yu7max的大滿配直接奔39.74萬去了,落地超過40萬。
yu7運動性能強嗎?按推重比和實際測試表現,不如更便宜的su7。
yu7空間大嗎?座艙和后備箱空間均不如友商同檔位的onebox車型。
yu7配置良心嗎?除了Max外,都不給電調方向盤和外后視鏡防眩目。
yu7細節打磨得完善嗎?主打的天際屏在日光下看會有分段;后排135°仰躺時,靠車門一側肩膀會比較擠。
但創造記錄的就是它,哪怕把改配su7車主的量去掉,它依然屬于一騎絕塵,遙遙領先。
yu7不完美,但外形顯著出挑,三電依然高效,而獨家亮點是——它是一輛原教旨意義上的SUV——運動型多用途汽車。
yu7運動性能不如su7,但是強于大部分suv,論多用途,它的可拓展性也遠高于其他車,包括更大尺寸的車。給行李架取電口,讓螺紋口可以通點,給車里多置入磁吸點,給紙巾盒一個方便又不礙事的位置,開發多功能按鍵,方便不同位置和姿勢的舒服操作,讓前備箱可以電動開合,讓座椅更躺一點,給主駕零重力座椅,給后頂棚裝拓展導軌,讓用戶可以DIY投影儀或其他設備……
其實回過頭想一想,這些巧思很難想到嗎?這些設計成本很高嗎?技術上難度很大嗎?
yu7的產品力在線,此為1。
平心而論,拿yu7的成功去質問競品,會有求全責備嫌疑,因為并不是沒有其他品牌車型試過多用途拓展。破紀錄銷量的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很多人對yu7的心態是“給我一個理由我就買”。
根據一份社群調查,yu7的大定用戶里,首次購車比例高達62%。已婚人群為66%,其中有孩比例又占一半。這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一個說法:很多用戶不是要買車所以買yu7,而是因為要買yu7所以才買車,因此才會出現這么多不怕等半年以上依然鎖單的用戶。
品牌信任是無價之寶。其他品牌不是達不到yu7的同檔產品力,但是消費者對他們不夠信任,或者說不夠充分信任。與其指責消費者“愚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對用戶有沒有什么說到沒做到的事。
小米大概是“最年輕的老牌”,只通過一款su7,就率先達到了百年品牌和先發品牌(比如特斯拉)的口碑。此為0。
和yu7產品力的1結合,就成了10——yu7的火爆不是孤立事件,是此前su7積累下來的車主真實口碑的總爆發。30萬長尾銷量,是車本身的口碑發酵,30萬盲訂,是品牌的口碑——或者用一個流行的詞叫“勢能”。盲訂用戶里哪怕有很多黃牛,那也代表了對yu7長尾表現和二手車市場的信心。
從另一個層面看,雷軍是當之無愧的反內卷先鋒:車型定位不與友商重復,也堅持不打價格戰。
二
抵制“內卷式”競爭,多家車企宣布縮短供應商賬期至60天內。
自6月10日晚開始,包括廣汽集團、一汽集團、東風汽車、比亞迪等十多家車企陸續宣布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
據悉,此次承諾是車企對6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的積極響應。修訂后的條例明確要求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時,應自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
斟茶點評:
好,支持,看看怎么監督到位,向誰舉報,什么流程,違規處罰多少,幾個月后會不會有案例實操?拭目以待!
三
6月5日,小鵬宣布與華為合作新的ar hud,并由小鵬G7率先搭載。
6月11日,廣汽豐田宣布與小米、華為合作,鉑智車型將加入小米人車家生態,搭載鴻蒙座艙。
6月23日,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回應,將在自主三品牌傳祺、埃安、昊鉑里推行“賽馬(參數丨圖片)機制”,但資源不平均分配。
斟茶點評:
廣汽的自主品牌里,傳祺輝煌過,但在新能源賽道略顯落寞;埃安有銷量,但一直想突破網約車的圍城;昊鉑是“全村的希望”,但同檔競品實在太強大,和上汽的親兒子智己一樣,想既有銷量又有利潤,還任重道遠。
留給三兄弟突破各自瓶頸的時間不算很多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兩個持續貢獻利潤和銷量的合資品牌,又顯得大有可為起來,不斷努力推出擁抱智能化的新車型,這次又直接跟“新新勢力”勾搭在了一起。
從小米、華為的角度,在可以看見的未來,地球上都有豐田的位置,能有一只觸手伸進去,“服務/教育”豐田用戶,又何樂而不為呢?
廣汽底子厚,規模大,但在新能源賽道談不上領先。小鵬是新勢力的明星,是廣東省“最靚的仔”。經歷了一番涅槃重生之后,小鵬徹底變成了一個實用主義優先的品牌,從車型定位和定價都能看出來這一點,不再高舉高打,拒絕任何鋪張浪費。
圈內人都知道何小鵬跟雷軍私交很好,但實用主義優先,哥們兒理解一下,你們yu7都全系放棄HUD了,而問界M9的AR HUD廣受好評,我找老余沒毛病吧?哥們兒這次yu7發布,我也訂一臺捧捧場——就訂pro吧,這個又好又實在,咱就不多花10萬訂max大滿配了。
四
6月5日,長安、東風發布公告,長安成獨立央企,暫停與東風重組。
公告的細節如下——
長安汽車公告:
6月4日,公司接到間接控股股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兵器裝備集團”)通知,兵器裝備集團收到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國務院國資委”)通知,經國務院批準,對兵器裝備集團實施分立。其汽車業務分立為一家獨立中央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國務院國資委按程序將分立后的兵器裝備集團股權作為出資注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本次分立后,長安汽車間接控股股東將變更為汽車業務分立的中央企業,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化。
東風股份、東風科技公告:
6月4日,接到間接控股股東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東風公司”)通知,東風公司暫不涉及相關資產和業務重組。
東風和長安的合并消息起源于今年2月9日,東風股份公告,接到東風公司通知,東風公司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
2月9日當天,長安汽車也發布公告,接到兵器裝備集團通知,兵器裝備集團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
斟茶點評:
為什么要把公告的細節列出?是因為會發現這里有三層關系:長安汽車——兵器裝備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國務院國資委。
2月9日的公告可以了解到,是東風汽車集團和兵器裝備集團籌劃,不是東風汽車集團與長安汽車籌劃。
6月5日的公告,其實能否等同于“終止合并”也很難說,因為中央對汽車央企進行戰略性重整和資源整合的路線,是既定的。只是之前坊間流傳并擔憂的,由東風簡單粗暴合并長安,這個方案不存在了。
2月份的公告發布后,資本市場的反饋并不積極,因為這里存在一個業績與單位等級的反差:
東風汽車是副部級單位,原來叫二汽,總部武漢,旗下有自主品牌嵐圖、奕派、猛士等。
長安汽車是正廳級單位,總部重慶,旗下有深藍、阿維塔、啟源等自主品牌。
正廳級的長安汽車市值1400億,凈利潤70多億,副部級的東風汽車市值160億,凈利潤5000萬。從經營情況看,長安汽車的發展遠超東風汽車,除了重慶外,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甚至在南京也有重要基地。但是從單位級別看,東風汽車高于長安汽車。合并之后誰話事,誰主導經營?是能者上,還是官大一級壓死人?
無論長安、兵裝集團還是東風,最終決定權都在國務院國資委。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武漢市和重慶市的領導班子肯定也會為了地方經濟積極活動。從城市競爭的角度看,重慶汽車產業超過武漢,新能源車企里的另一個明星賽力斯(問界)也在重慶。
從當前中國車市狀況看,1+1不等于2,大概率小于2,甚至做不好會小于1。淘汰賽是內部要競爭淘汰,外部才能淘汰別人。內部不淘汰,甚至劣幣驅逐良幣,外部就要被淘汰。
央企在中國汽車產業里有舉足輕重地位,除了長安、東風,還有一汽,上汽,廣汽,北汽,總體上來說與其他所有制車企有良性市場關系,如前所述,中央對汽車央企的路線是整合,所以之后大概還是會有動作。前面的新聞提到廣汽在自我“賽馬”,更早之前上汽也有動作,這就是遵從中央精神,從內到位都要整合增效。
回到長安、東風這次“試探”事件,現在兵裝集團成立一個新央企來控股長安,實際控制人不變,大部分輿論都認為這代表著長安汽車獲得了更多主動。以長安汽車的成績看,這是應得的。
關于長安汽車“升級”的解讀,6月5日敝號已有一篇文章,可做進一步閱讀——
五
6月21日,千里科技聘任王軍任公司聯席總裁。
斟茶點評:
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千里科技。
這是吉利在智駕方面最重要的布局。此前極氪使用以色列mobileye方案,競爭不過國內競品,廣受車主弊病。2025年3月吉利發布“千里浩瀚”高階智駕,就是與千里科技的深度合作方案。
千里科技原名力帆科技,2020年破產重整后引入吉利集團注資,成為主要股東,2024年7月后吉利不再直接持股,但仍通過合資公司保持深度合作。
再介紹一下王軍。
王軍曾任電子工業部 41 所(現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工程師;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3G 開發部部長,4G 產品線總裁,日本韓國地區部總裁。
2019年,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王軍被任命為該部門總裁,參與車BU的組建,在智能汽車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主導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戰略布局和技術研發工作,推動了華為HI模式的發展,帶領團隊在智能駕駛、智能網聯等領域進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發。
不過,由于HI模式業務進展未達預期等原因,王軍經歷了停職等變動,最終于2024年離開了華為。
在王軍之前,前華為智駕硬件總負責人陳奇也加入了千里科技。
當年馬云說“阿里每年向社會輸送多少多少人才”,某種程度上被視為對裁員的美化。就現在看,華為倒是更有底氣講這句話。
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如果不出意外,千里科技的智駕能力,基本上就是極氪領克吉利品牌車型的智駕能力。
由于吉利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一條被低估的消息,6月30日敝號已發表文章詳談,可作進一步閱讀。
六
7月1日,特斯拉推出小改款,在電池度數不變的情況下,以軟件形式提升CLTC續航,并將model3長續航全輪驅動(中配,四驅,非P)漲價1萬。
此次產品升級包括Model 3/Y長續航版。其中,Model 3長續航全輪驅動版CLTC續航從713公里增至753公里(18寸輪輞),百公里加速從4.4秒提升至3.8秒,售價從27.55萬元上漲至28.55萬元起。
煥新Model Y長續航全輪驅動版CLTC續航增至750km,但起售價保持31.35萬元不變。
此次升級通過“加速提升”軟件包實現,電池度數沒有變化,仍為78.4度電。
據悉,Model 3長續航版及煥新Model Y長續航版搭載了新的電池包,電池可用度數沒有變化,但因為采用了新的化學配方,并通過整車的優化,提升了車輛的續航里程。同時,新電池會更加耐用。
斟茶點評:
關于這個事,部分消息的關鍵詞是“特斯拉漲價了”,部分消息的關鍵詞是“特斯拉通過軟件就提升了續航和性能”。
實際情況其實更復雜,這個改款的提升內容,實際上就是去年給model3中配推出的一個賣1.41萬的加速軟件包,只是現在把它變成model3中配的標配了。從老車主的角度,依然可選,但是要花一萬四,從新車主角度,無所謂這個提升的人,意味著多掏1萬,但是對于喜歡這個提升的人來說,意味著少掏四千一。
換個角度想,大家都得了實惠,畢竟如果非常不能接受model3四驅賣28萬5,大不了去買兩驅版吧,比四驅長續整整便宜了5萬,性價比又似乎提升了。不過,話說回來,最明顯提升性價比的是什么呢?model y中配啊!加量不加價。
這個軟件提升性能,是不是能證明特斯拉的技術實力呢?是可以的。但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特斯拉的營銷能力,包括整體操盤能力。從車主的角度,有人無感,有人更滿意,非常不滿的人很少。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價格提升了,利潤預期更好,在國內有實力競品的對標下,還顯得氣定神閑,十分有底氣。
怎樣有技巧地漲價,這是國內車企目前幾乎都不太敢做的事。
怎樣有技巧地給實惠,這是國內車企尤其欠缺的一課。給實惠能促銷量,但光知道給給給,老車主被背刺了就會不滿,口碑下降,反過來加重新車主的觀望情緒。
老牌資本主義企業的好手段,誠不我欺。建議國內車企高管在天天“夸”雷軍會營銷的時候,多關注關注真正的大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