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詩人中最像仙人的,非李白莫屬。李白豪邁瀟灑的個性與奔放飄逸的詩風融合形成浪漫主義的文學特征,但從西方歐美傳統文藝理論和中國傳統詩歌鑒賞角度,李白的詩歌藝術又不能完全被浪漫主義所定性。
從李白精神上看,李白的思想情感不局限于傳統的浪漫主義甚至于超過了浪漫主義的范疇。
從李白的詩歌創作手法來看,他那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確實與浪漫主義文學有著相似之處。
在《望廬山瀑布》里,一句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將廬山瀑布的磅礴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
現實中的瀑布哪會有三千尺之長,可在李白的筆下,這夸張的描寫卻讓瀑布的形象瞬間躍然紙上,仿佛真有一條銀河從天上傾瀉而下。
還有《蜀道難》中,“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用夸張的時間跨度,突出了蜀道的古老與閉塞。
他的想象更是天馬行空,在《夢游天姥吟留別》里,“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描繪出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仙境。
各路神仙穿著霓虹做的衣裳,駕著風馬紛紛降臨,這樣的場景充滿了奇幻色彩,讓人驚嘆不已。這些詩作中的想象和夸張,讓他的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奇幻感。
但浪漫主義文學往往強調突破傳統與常規的束縛,在這一點上,李白對待傳統文學規范的態度卻有些不同。
他創作了大量的樂府詩,在 20 世紀早期的浪漫主義解讀中,李白喜歡創作樂府詩被當作是他在藝術上打破聲律束縛追求解放的標志。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李白的樂府創作,其實體現了復古和創新的復雜關系。
他并不是簡單地否定傳統規范,而是將繼承與創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就拿他的樂府詩《將進酒》來說,這首詩在形式上繼承了樂府詩的傳統,可在內容和情感表達上,又展現出了李白獨特的個性與創新。
詩中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那種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對人生短暫的嘆息,是李白獨有的情感抒發,與傳統樂府詩的風格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所以說,浪漫主義批評中對突破常規的強調,對于理解李白的藝術特色并不完全貼切。
20 世紀那些受浪漫主義批評影響的李白研究,過多地強調他突破藝術規范,甚至覺得他完全忽視規范,這樣的認識是需要重新審視的。
從李白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涵來看,“天真”“豪放” 是古代詩論家評價他時最常用的術語,這也代表了李白詩歌藝術最突出的兩個特色。
他詩歌的 “豪放” 與浪漫文學的特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充溢的激情、不羈的想象,都展現出了精神追求自由的奔放力量。
像《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開篇就直抒胸臆,將心中的煩悶與憂愁一股腦地宣泄出來,隨后又筆鋒一轉,展現出在秋雁南飛的壯闊景色下,飲酒作樂的豪放之情。
這種激情與想象的結合,運用浪漫主義的批評視角,能夠得到較為恰當的闡釋。
不過,李白詩歌 “天真” 的一面,情況就比較復雜了。
“天真” 與虛飾、矯情相對,李白的 “天真” 源于中國道家哲學的 “自然” 精神,這和浪漫文學通過對大自然的沉思來表現自我精神的至高創造力有著明顯的差異。
李白的 “天真” 正是建立在這種獨特的 “自然” 觀念之上。他的很多詩作都體現了這一點,比如《山中問答》中的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詩人悠然自得地棲息在碧山之中,面對別人的詢問,只是微笑不語,內心閑適自在。
詩中的桃花、流水等意象,營造出一種自然本真的氛圍,展現出李白對這種自然狀態的喜愛與追求,他的 “天真” 在詩中表露無遺,這與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對自然的理解和表達是不同的。
再從李白的人生經歷來看,他一生都懷揣著遠大的政治抱負,渴望能夠 “濟蒼生”“安社稷”,像大鵬一樣在政治舞臺上大展宏圖。
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寫道 “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對政治理想的追求。
可現實卻總是給他潑冷水,他雖有過短暫的入仕經歷,曾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但很快就因權貴的排擠和讒言,離開了長安,開始了漫長的漂泊生涯。
盡管仕途坎坷,可他心中的理想之火從未熄滅。這種在困境中依然堅守理想的精神,在他的詩歌中也有體現。
《行路難?其一》里,“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詩人在感嘆人生道路艱難的同時,依然堅信自己終有一天能夠乘風破浪,實現理想。這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超越了單純的浪漫主義情懷,蘊含著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
從李白的精神層面來說,他的思想情感已經不局限于傳統的浪漫主義,甚至在很多方面超過了浪漫主義的范疇。
他的詩歌中既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又有對人生苦難的深刻洞察、對社會現實的批判。
在《古風?其二十四》中,“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這首詩對當時社會中權貴們的驕奢淫逸、斗雞者的飛揚跋扈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黑暗與不公。
這種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批判,讓他的詩歌具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不僅僅是浪漫主義所強調的個人情感的抒發和對理想世界的憧憬。
李白的詩歌藝術是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他的詩歌雖然具有浪漫主義的特征,但又不能完全被浪漫主義所定性。
無論是從他對傳統文學規范的態度,還是從詩歌的思想內涵、精神層面等方面來看,李白都展現出了獨特的個性與超越時代、超越流派的藝術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