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 7 月 1 日起,京沈高鐵提速啦。從北京到沈陽最快只要 2 小時 29 分,北京的小伙伴周末就可以往返兩地來沈陽玩了。
遼寧的旅游資源豐富,尤其是文化資源。遼寧,天遼地寧,歷史厚重,截止到2025年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有76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有200多項,還有中國剪紙和中國皮影戲這兩項,更是進入了聯合國非遺名錄。
說到非遺文化,大自然色彩斑斕,藍天白云紅花綠草,其實咱遼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獨特的顏色。
首先就是墨色,在所有顏色中,墨色是最深沉、最內斂,也最包容的顏色。能代表這份深沉的遼寧非遺項目首推沈陽胡魁章筆莊制筆工藝。
胡魁章毛筆是中國三大名筆之一,它有200多年的歷史,1993年被列為“中華老字號”,2007年它的制筆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胡魁章毛筆還是第一支進入太空的毛筆。
同樣是墨色,另外一個遼寧非遺項目,撫順煤精雕刻講的卻是另一種故事。它的墨色,黑得深邃,黑得莊重。
煤精雕刻是撫順獨有的民間手工技藝。2008年,撫順煤精雕刻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2011年,被遼寧省工業特種資源保護辦公室列為遼寧的四寶之一。
遼寧非遺的顏色色彩斑斕。除了墨色,還有一種非遺項目,顏色奇特,青紫相間。青色,是一種樸素的文化底色;而紫色,則是神秘與尊貴的象征。這兩種顏色交錯纏繞,這就是本溪的遼硯。
遼硯青紫相間,就像天邊的彩霞一樣。如果說遼硯的青色是冷靜的顏色,那么玉的翠色就是一種溫潤的生長,它澄明、安靜,卻動人心魄。
遼寧還有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晶瑩剔透的綠色,它就是岫巖玉雕。
岫巖玉是中國的四大名玉之一,它產于遼寧岫巖縣,而岫巖玉雕就是從岫巖地區發展起來的一項民間玉石雕刻工藝。2006年岫巖玉雕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寧的非遺雕刻工藝,不僅有玉的沉靜與典雅,也有熱烈與奔放。如本溪桓仁傳統木版年畫,紅黃藍綠,多種色彩交織在一起,這些色彩是東北大地的熱情與生活的煙火氣。2015年,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墨色內斂的胡魁章老字號,為何能坐著飛船上了天呢?本溪遼硯作為皇家御硯,有何與眾不同的特點?桓仁版畫本是山東傳入的藝術,又是如何在遼寧深耕扎根的呢?
本周五鎖定遼寧衛視《故事剛剛好》,聽《山海遺珍》講述遼寧非遺背后的故事。
來源丨《故事剛剛好》欄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