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傳承著中華文脈,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標識和藝術瑰寶。在自媒體浪潮奔涌的時代,戲曲傳承發展迎來新機遇和挑戰。如何繼續屹立時代潮頭,使戲曲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表現形式,傳承與傳播人才的梯度培養成為關鍵因素。
近日,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支持、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承辦的《戲曲院團自媒體開發運營與創意傳播人才培養》項目開班儀式在上海大學延長校區黑匣子劇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戲曲院團的30名學員、學術界與業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和探討新媒體時代戲曲藝術的創新傳播之路。
從東海之濱的上海到北國冰城黑龍江,從嶺南明珠廣東海豐到千年古都西安,來自沿海和中西部多省市的30位戲曲精英跨越山海,齊聚于此,京、昆、越、豫、黃梅戲等18個大小劇種曲種的藝術火種在此匯聚。 相比于早先戲曲通過留聲機、收音機等傳播媒介,轉變擴展為電視、電腦、手機。傳播方式與載體的多元化、數智化,在拓展了戲曲傳播途徑的同時,也使戲曲面臨著形式表達與內容輸出的深刻革新與挑戰。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上海電影研究院執行院長何小青指出,如何讓戲曲在變革中沖州撞府、重新步入大眾的關注視野,對程式化動作和古老腔調中的文化基因進行現代化轉譯,這正是本次項目的靈魂所在。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始終肩負“以影像記錄時代,以技術賦能文化”的時代重任,不斷實踐。通過這個項目,希望培養出一批既精通戲曲藝術、又掌握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復合型人才,讓傳統戲曲在短視頻、直播等自媒體場景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本次入選的學員群體也派出代表在開幕式上作了交流。上海昆劇團事業發展部吳昕慧分享道,自己在2008年轉崗進入上海昆劇團,從事普及推廣工作,17年來持續運營 “昆曲Follow Me” 藝術教育公益項目,集聚了滬上大批“昆蟲”,培養眾多年輕觀眾走近昆曲,壯大起主動傳播昆曲藝術的志愿者和生力軍隊伍。近期上昆與故宮博物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與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的首度攜手,為昆曲的傳承和傳播打開新的維度。此外,珠海市粵劇團團長助理尹晴畫分享了她的戲曲從業經歷和對戲曲新媒體運營的認識。樂平市贛劇團新媒體負責人程軍才介紹了基層戲曲劇團為傳承戲曲所做的貢獻,強調了新媒體傳播對于傳統藝術的重要性。
本次集中培訓為期一個月,旨在培養一批兼具戲曲藝術創作與新媒體運營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課程設置涵蓋網絡視聽版權、戲曲傳播理論、短視頻創意與制作、自媒體開發運營等內容,邀請戲曲研究學者、平臺運營專家、知名戲曲演員及自媒體主播等共同授課,通過“理論+實踐”的模式,幫助戲曲從業者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能。理論專家、行業精英、戲曲流量大咖帶領學員們探索自媒體運營實戰技巧,助力大劇種煥發新活力、拓展傳播版圖,讓小眾劇種突破圈層壁壘、被更多人看見。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丁友東書記致辭總結,他指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依托自身學科優勢,主動對接前沿需求,聯合戲曲院團和傳媒領域的資源,努力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路徑。
此次戲曲新媒體傳播的專業培訓在國內尚屬首創,不僅是戲曲與新媒體融合的一次重要探索,更是傳統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煥發新生邁出的關鍵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