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人民日報》上一次發文點贊劉詩利僅僅過去三天,這位“工地大叔”便又一次登上了頭條。
雖然說都是在稱贊劉詩利對讀書的喜愛,但是兩篇文章的側重點卻有所不同。
第一次只是單純地稱贊了這種愛讀書的行為,隨后借著樹立典型的機會,給大眾推薦了幾本有益的好書。
而第二次則明顯是在討論劉詩利為什么會火起來,然后進一步地討論讀書對現代人的意義。
很顯然,兩篇文章雖然都以劉詩利為題,但主角卻并不是劉詩利,而是其背后所承載的社會和文化現象。
而且《人民日報》的最新發文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在借此討論劉詩利為何火來討論讀書對我們的真正意義。
1、愛讀書就是作秀?
俗話常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算新聞。
劉詩利能因為喜歡看書而被推上熱搜,引發了一場全民范圍內的大討論,自然是因為這件事已經遠遠超出了大眾認知,達到了“人咬狗”的程度。
事情的起因是劉詩利出現在了陳行甲的簽名售書會上。
陳行甲一眼就看到了這個打扮和周圍人格格不入的農民工,于是很熱情地上前接待他。
就這么一件簡單的小事,卻出乎意料地火了起來,劉詩利自己覺得,是他找時間讀書的精神打動了大家。
這話說對了一半,除了他忙里偷閑地讀書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他農民工的身份引起了網友的思考。
在網絡上,很多人都覺得劉詩利是陳行甲請來的演員,為的就是制造討論來炒作自己的新書。
試想一下,假如劉詩利不是一個以體力勞動為生的農民工,只是一個每日坐在電腦面前的上班族,又或者是個西裝革履的律師的話,他還會引起如此大的質疑嗎?
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在很多人樸素的認知中,農民工群體這樣的體力勞動者好像就不應該喜歡看書和學習,他們要么聽點武俠小說和民間故事,要么就該刷點短視頻爽劇樂呵樂呵。
反正不管干什么,都不能像劉詩利一樣,來看點陳行甲這種有關人生感悟的書籍,因為這不符合農民工群體的形象。
2、人民日報談劉詩利是怎么火起來的
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問題,《人民日報》也在第一次評論劉詩利三天后,再次發文談論他為何能火起來。
文章也認為,即便劉詩利不是去參加陳行甲的售書會,而是一個名不經傳的作者,他大概率也會火起來。
這是因為真正觸動人心的不是陳行甲,而是劉詩利以及他通過讀書這一行為,引起了每一個人的共鳴。
對劉詩利來說,他會火起來確實是匪夷所思的,因為他只是在做自己平常一直做的事情而已。
他只是想要一邊在工地干活,一邊讀點書讓自己變得更好。
劉詩利讀書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名人傳記,能夠滿足他精神層面的需求。
另一類是一些工具書,來滿足他知識層面的需求。
最后是一些建筑、木工和養殖類的書籍,算是提升他專業技能方面的知識。
能看出來,對劉詩利來說,讀書和學習并不是一個出于功利性目的的過程,而僅僅是他的樂趣而已。
他也給我們每個人處理碎片化時間提供了一個除了刷短視頻之外的新選擇——閱讀。
3、我們為什么讀書
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劉詩利之所以會火起來,主要是在于他不一樣的身份。
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因為在思維層面就將人分為了應該讀書和不應該讀書的人。
而之所以讀書也會被劃分為“應該”和“不應該”,則需要從社會和教育上找問題。
大多數人從小接觸的書籍都是一些知識啟蒙類的書籍,這些書籍能夠為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打基礎,因而受到了很多家長的歡迎。
而且家長看到小朋友在讀書,也經常會習慣性地問上幾句:在書中學到了什么知識。
潛移默化中,人們就會認為讀書和學習是有用的,而如果沒用我就不需要去讀書。
誠然,這樣的實用主義存在是有其價值的,這一思想可以幫助人們將有限的精力用在更為需要的地方。
可問題是,那些“沒用”的書,難道就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劉詩利會去讀名人傳記,會去思考人生哲學在大多數人看來都是沒用的。
對一個工人來說,他應該考慮到是怎么干好自己手頭的工作,文學不能讓他干的更快。
可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他能夠從這些書中感受到愉悅,并且獲得精神層面的提升,這本身就是值得的。
歸根結底,劉詩利會被質疑是炒作,除了現在的炒作現象越來越猖獗之外,還隱藏了學歷歧視和職業歧視的原因在其中。
知識被當成了少數知識分子舞文弄墨的說辭,專業性又將太多的普通人隔絕在外。
但實際上,阻礙閱讀的只有一條,那就是人們內心對“無用”知識的抵觸情緒。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如果能在消磨時間中感到快樂,那么這就不是在消磨時間”。
放下對有用和使用的追求,讓讀書和學習回歸其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我們對劉詩利事件的本質也就豁然開朗了。
對他來說,他讀書可能不是為了任何事,只是為了讀書和知識本身而已。
結語
讀書學習沒有門檻,職業也同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雖然這句話每個人都會說,可是從對劉詩利的評論風氣來看,很多人都只把這句話當作了一句尋常的口號而已。
而劉詩利的故事也再一次向我們證明,讀書和身份地位無關,僅僅是個人愛好。
學習本身也不需要是功利性質的,完全可以以個人興趣為出發點去學習。
只是太多的人將書本、學習同考試和前程掛鉤,才會讓劉詩利這樣保持初心,依然能夠認識到學習真正目的的人顯得如此突出。
在我們的生活中,并非多了一個另類的劉詩利,而是少了太多的“劉詩利”。
可以說這位愛讀書的“工地大叔”其形象和價值已經超出了他本身,成為了當代社會學習和讀書的精神象征之一。
部分信息來源:
人民日報|“工地大叔”火了,人民日報:網友看到心中另一個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