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圖書館館際交流會——2025中國圖書海外館藏發行經驗分享”在2025中國—東盟圖書文化周期間舉行。活動以“知識無界·智慧共生”為主題,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聯合主辦。此次館際交流共邀請海內外40余家知名圖書館、10余家出版機構參會。
▲交流會現場。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謝剛,廣西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外部董事、總會計師朱建軍,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執行董事(社長)、黨委書記、總編輯宋強等主辦方領導;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主任何明星,北京語言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陸曉曦等發言嘉賓;泰國國家圖書館館長 Bubphar Chuchat( 布帕 · 楚查),德國柏林國立圖書館東亞館館長 Matthias Kaun( 馬蒂亞斯 · 考恩),匈牙利國立塞切尼圖書館館長 Dávid Rózsa (大衛 · 羅茲薩),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鄭裕彤東亞圖書館館長 Hana Kim (金河那),南非國家圖書館公眾參與與園區運營主任 Marcus Maphile (馬庫斯 · 馬菲勒)等來自國外圖書館的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社長鄭文斌,商務印書館副總經理陳晗雨,中華書局副總經理林佳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軒莊,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編輯奚彤云,接力出版社顧問、資深社長黃儉,天地出版社副社長陳德等出版界領導;以及來自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國家版本館、國家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等國內圖書館相關負責人近 100 位嘉賓出席活動。
▲謝剛致辭。
謝剛在致辭中介紹道,國圖集團以書刊為媒,牽頭建成了超過180個國家和地區的全鏈條海外發行網絡,與全球近5000家圖書館建立友好往來,此次專門邀請了10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圖書館及國內包括國家圖書館、國家版本館在內的幾十家圖書館機構相互交流,共促發展。他表示,數字化時代,圖書館正從傳統的 “藏書架”向 “智慧中樞”轉型,希望此次交流會能夠搭建中外圖書館及出版社間的溝通橋梁,聚焦圖書館數字化轉型、智慧化服務等前沿領域,促進國內外行業經驗互鑒與技術融合,為推動圖書館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外館際交流注入強勁動力。
▲朱建軍致辭。
“獨木不成林,百花才是春。” 朱建軍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他介紹,集團始終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推出了一批榮獲“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國家級獎項的精品出版物,同時依托中國—東盟區位優勢,深化與東盟國家的出版文化交流。他認為,要實現海外館藏高質量發展,既需要出版機構提供優質內容,也需要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推動從“物理收藏”到“文化認同”的轉變。他期待通過此次會議,為圖書館事業發展匯聚智慧、激發活力,與業界同仁共繪文明互鑒的美好畫卷。
聚焦館藏數據,共話圖書館未來發展趨勢
嘉賓發言環節,10位嘉賓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研究成果。
▲何明星作交流發言。
何明星在演講中介紹了東盟國家圖書館數量,分析了東盟國家收藏中文圖書現狀,總結出4大變化趨勢:一是中文成為東盟“語言景觀”的組成部分。二是技術賦能與教育創新,數字化工具(如智能翻譯APP、在線漢字課程)降低了學習門檻,印尼、越南等地的“零基礎中文速成班”廣受歡迎。三是學歷互認與標準對接,正推動漢字教學規范化。四是文化認同的重構:年輕一代華人通過混合語言實踐(如“華英夾雜”的社交媒體表達)重新定義漢字的現代性。他建議推動華文(中文)出版支持體系,即出版聯盟、圖書館交流與教育交流深度融合。
▲布帕·楚查作交流發言 。
布帕·楚查介紹了泰國國家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與中泰合作成果。目前,該館已應用自動化系統管理超400萬件館藏,數字圖書館收錄18000余種資源,并引入VR、AI等技術優化服務。圖書館計劃將珍貴泰文書籍翻譯成中文等四種語言,推動文化傳播。泰國國家圖書館有3萬多本關于科學、文學、歷史、社科和藝術等領域的中國書籍,泰國民眾對中華文化、中國知識興趣濃厚。她相信,出版商與圖書館的協同合作將為圖書行業和國際教育領域注入持久的發展動力。
▲鄭文斌作交流發言。
鄭文斌圍繞“深耕學術出版 服務全球知識共享”主題,分享了其社海外館藏創新發展之路。其社連續第十二年進入“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出版社百強”前三甲,得益于深耕學術出版,打造了一大批享譽中外的品牌圖書;在國際合作、海外市場營銷等方面持續發力;大力實施數字化戰略,不斷拓展知識共享的廣度與深度。愿與在座各位同仁一道,以書為媒,以知為橋,共同書寫文明交流互鑒、人類智慧共榮的新篇章。
▲馬蒂亞斯· 考恩作交流發言。
馬蒂亞斯· 考恩重點介紹了其館運營的CrossAsia平臺發展戰略與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該平臺自2005年成立以來,持續整合東亞、中亞及東南亞地區的紙質與電子資源,致力于為學術界提供集中化、用戶友好的知識服務。他指出,AI技術或將對圖書館核心業務帶來變革,面對技術高速發展與多元期望壓力,圖書館需平衡“技術可能性”“可行性”與“學術相關性”。
▲秦小燕作交流發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館長秦小燕分享到,廣西在全國首創高鐵讀書驛站建設,建成覆蓋全區的高鐵閱讀網絡,開創 “文旅+鐵路”跨領域合作新模式,證明了數字化時代,公共文化服務可突破時空限制。廣西在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開放發展新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希望以此為契機,為東盟旅客提供多語言閱讀服務,進一步促進人文交流。
▲大衛·羅茲薩作交流發言。
大衛·羅茲薩表示,作為擁有220年歷史的匈牙利國家圖書館,其不僅收藏著超過1000萬件文獻資料,還建立了中歐最大的數字化中心,通過MEK+數字圖書館提供1.3萬冊電子書資源。他特別介紹了其與匈牙利文化創新部合作推出的“圖書館挑戰”計劃,該計劃通過創新方式促進閱讀,吸引了370家圖書館參與。這些成果顯示著匈牙利在文化遺產保存和知識服務創新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
▲葉建勤作交流發言。
福建省圖書館館長葉建勤介紹,其館立足書香社會,打造開卷有益的閱讀生態;立足八閩文化,打造傳承弘揚的閱讀生態;立足紙數融合,打造場景多元的閱讀新生態,未來將繼續根植豐厚的福建地方文化寶庫,秉持“以文化人”的初心,守護典籍瑰寶的根脈,以守正創新的勇氣為傳統注入時代活力,期待與業界朋友們攜手同行,共譜圖書館事業發展新篇章。
▲金河那作交流發言。
“書籍不僅是文字載體,更是承載文化記憶的實體。” 金河那以“知識無界·協作生慧”為主題,分享了其館在古籍保護與科技應用方面的創新實踐。她重點介紹了其館與“古籍新科學實驗室”的合作項目,運用顯微CT、AI及多光譜成像等先進技術,在不接觸文物的情況下研究古籍的物質構成和歷史脈絡。目前,已完成5000余冊古籍數字化,并通過互聯網檔案館向全球開放。
▲陸曉曦作交流發言。
陸曉曦以“‘小聯合國’里的圖書館:智慧交融與文明對話”展開談到,北京語言大學是培養知華友華國際人才的排頭兵和培養各領域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學術重鎮;是我國中外語言教育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以數據資源體系、教研支持體系和閱讀服務體系為“三大支柱”,充滿智慧交融特色的圖書館,正以其創新服務模式,為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提供堅實支撐。
▲馬庫斯·馬菲勒作交流發言。
馬庫斯·馬菲勒分享了兩方面重要實踐。在AI應用方面,他分析了非洲圖書館在元數據生成、多語言檢索等領域的AI技術應用現狀,并提出了協作模式和戰略框架的發展路徑。在文化保護方面,他重點介紹了該館支持南非新興作家進行本土語言創作,建立了從紙質出版到電子書生產的全流程機制,并運用AI技術優化編輯流程和元數據管理。這一實踐彰顯了圖書館作為內容創造者的轉型價值,為多語言環境下的文化公平與語言復興提供了新范式。
對話行業一線大咖,
暢談館藏創新與出版融合
沙龍對談環節,與會嘉賓聚焦“提升中國圖書在海外圖書館的館藏吸引力及競爭力”“通過國際合作突破數字出版內容與技術壁壘,實現出版融合的高質量發展”等議題,為參會者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談。
▲沙龍對談。
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中文部主任何妍、陳晗雨、林佳紅、黃軒莊圍繞“從‘走出去’到‘藏進去’:中國精品圖書國際傳播與海外館藏提升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何妍分享道,劍橋圖書館館藏建設堅持“教學科研優先”,根據師生需求選書,采取“ 縱向深耕重點領域,橫向填補空白領域”的雙軌策略。陳晗雨指出,商務印書館利用學術語料庫訓練 AI 大模型進行學術翻譯,顯著提升翻譯與傳播效率。數字化趨勢下,技術賦能既加速館藏資源全球化流通,也帶來新挑戰,用戶習慣變革正重塑學術傳播生態。林佳紅表示,中華書局以優質內容為根基,創新推出“紙電同步”出版模式,構建專業數據庫矩陣,精準對接海外研究需求,為海外讀者提供權威學術服務。黃軒莊認為,從“走出去”到“藏進去”,即把中國知識融進全球知識庫,出版機構不僅要通過國際書展擴大宣傳,更要建立直達目標用戶的精準傳播鏈路。
▲沙龍對談。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部主任馬小鶴、奚彤云、黃儉、陳德根據“在數字化技術驅動下,如何通過國際合作突破數字出版內容與技術壁壘,實現出版融合高質量發展”,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各自觀點。馬小鶴分享了其館的國際合作經驗,他提到,其校雖紙本書借閱率下降,但東亞研究領域的學者仍保持較高的紙本資源使用率,可謂新的行業洞察。在奚彤云看來,出版社要在場景設計、個性化定制服務方面不斷進行研發,館藏機構、研究團隊和出版機構的通力協作,是國際合作的可靠性原則范式。黃儉分享了經驗:在童書市場國際拓展中,技術共享與本土化創新成為破局關鍵。出版社應注重與海外圖書館體系的深度合作,加強研究不同地區館藏特點,制定精準落地策略。陳德認為,數字技術正深度賦能大眾出版,國內市場尤其是童書資源做有聲劇、有聲書效益很好,同時電子書“走出去”也大有可為。
▲交流會現場。
▲海外嘉賓合影。
編者按
圖書館是國家文化事業的重要支柱,既是保存民族文化遺產、展現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也是衡量文化傳播影響力的 “晴雨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圖書館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具有獨特價值。海外館藏的深度提升,既需要出版界打造兼具思想性與可讀性的精品內容,也需要圖書館通過“場景化閱讀”“精準薦書”等服務創新,讓中國圖書從 “物理上架” 邁向 “價值扎根”。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自1949年成立以來,國圖集團以書刊出口為主業,始終深耕海外圖書館渠道,率先建成了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版發行服務網絡。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集團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誠摯歡迎國內外出版、文化機構攜手合作,共同探索“內容+渠道+服務”創新模式,整合資源,互補優勢,互惠共贏,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集群。
在海外圖書館館藏建設與中國研究支持方面,國圖集團積累了豐富經驗。通過“海外圖書館智慧服務平臺”等項目,我們不僅實現了中國圖書的精準配送,更建立起涵蓋采購推薦、學術活動、研究支持等環節的立體化服務體系。實踐充分證明,以圖書館為支點的文化傳播,能夠有效促進國際學術界對中國發展理念、道路和成就的深度理解。“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國圖集團愿以此次會議為契機,與全球圖書館界、出版界同仁攜手書寫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新篇章。
來源:國圖集團CIBTC
微信排版:董佳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