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次日,裕仁天皇向全國廣播投降詔書,正式宣布結束戰爭。不過,從1944年7月18日主戰的東條內閣辭職,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投降,日本高層實際上經歷了一系列復雜的決策過程。
形勢惡化東條內閣下臺,日本尋求有條件投降
1944年夏,日本在“二戰”中的形勢急速惡化,歐洲方面日本的盟友德國節節敗退,而在太平洋戰場,日本不僅海空軍遭受重創,隨著同年7月棄守塞班島,日本的“絕對國防圈”也露出破綻,隨著美軍逼近日本本土,日本遭受轟炸的烈度越來越大。
日本東條內閣?
隨著戰爭形勢的惡化,悲觀情緒開始在日本最高決策層蔓延,包括內大臣木戶幸一和前首相近衛文麿在內的一些官員,開始思考如何才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同時,主戰派的官員也認為,現有的軟弱內閣應該對戰事惡化和軍隊內部矛盾負責。
1944年7月18日,在強大的反對浪潮中,東條內閣宣布總辭職,小磯國昭繼任首相,組建新一任內閣,開始力求在終止戰爭問題上取得突破。
當時,日本國內除了杉山元等少數死戰派外,大多數日本高層都傾向于盡快結束戰爭,只是在如何結束戰爭問題上存在分歧,木戶幸一、岡田啟介、近衛文麿等重臣認為,應當盡快用一切手段謀求和平,以保住部分侵略成果;而陸軍方面的主張卻是,應該繼續堅持戰爭,通過一些僥幸勝利,來換取談判籌碼,爭取更為有利的談判條件。
小磯國昭?
鑒于各方均希望有條件地結束戰爭,小磯內閣組織召開了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商討應該采取的外交方針,并在1944年8月1日的御前會議上通過了《世界情勢判斷》和《今后應采取的戰爭指導大綱》,決定“對蘇聯維持中立關系,進而謀求國交好轉”。
日本高層認為,隨著戰爭形勢的好轉,同盟國內部分歧也日益嚴重,由于在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不同,蘇聯與英美等國同樣存在矛盾,為了在亞太地區的利益,蘇聯未必就希望日本被消滅。因此,日本可以通過出讓利益的方式,換取蘇聯與日本在亞洲利益上的聯盟,進而通過蘇聯為日本爭取更多談判籌碼。
佐藤尚武
不過,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認為,蘇聯在日本崩潰后,可以輕易獲得遠超我們能夠提供的利益,日本這么做非但無法換取蘇聯的,反而可能導致日德同盟破裂,從而失去最后的盟友。結果,由于內部的意見不合,再加上蘇聯方面的態度冷漠,日本對蘇工作最終陷入了停滯。
對蘇外交陷入嚴重困窘,美國聲明帶來巨大壓力
時間來到1945年,隨著海空軍的凋零,日本陸軍的話語權越來越重。而隨著美軍進一步逼近日本本土,在本土隨時可能面臨美軍登陸的情況下,一向以強硬著稱的日本陸軍,利用日本民眾在美軍持續轟炸下集聚的仇恨,提出了“一億玉碎”計劃。
1945年2月26日,日本參謀本部、陸軍省制訂《完成本土決戰基本大綱》,要求動員所有學生擔任糧食生產、軍需生產、防空、防衛,及其他戰爭所需業務,規定:除小學外,昭和二十年(1945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停課;自小學畢業,至男子65歲,女子45歲以下,均須參加“國民義勇隊”。
1945年4月5日,由于戰局的進一步惡化,再加上外交陷入困境,小磯內閣被迫辭職,后經重臣會議推舉,時任樞密院議長的鈴木貫太郎繼任首相,組建新一任內閣。
鑒于當時陸軍已經成為日本的最后依靠,鈴木于4月6日拜訪拜訪陸相杉山元,征求他意見,身為主戰派的杉山元表示,要盡力組成能實現陸海一體化的內閣,而且新任內閣要致力于完成大東亞戰爭,并為本土決戰的勝利做好準備措施。退役大將松井石根則提出,要防止鈴木內閣像意大利總理巴多格里奧那樣投降盟國。
就在小磯內閣辭職的同日,時任蘇聯外交部長的莫羅托夫正式通知日方,廢棄日蘇中立條約。蘇聯的這個表態,標志著蘇聯對日宣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美國總統杜魯門
5月8日,日本駐瑞士公館捎來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聲明,“日本所有軍隊必須無條件投 降。否則我們將繼續無情地予以打擊。美國的目的,是要清除致日本于深淵的軍隊領導層,結束日本國民的苦惱,而不是為了打倒日本民族,使其淪為奴隸”。
如何理解美國的聲明,日本統治層內部再度發生分歧,陸軍和部分秦軍外交官認為,國家命運與軍隊存亡不可分割,軍隊解體便意味著天皇制國家的衰亡,美國意在消滅日本民族,如此美國的生命反而成為了他們股東民眾血戰到底的工具;而東鄉茂德外相等決策層,則認為美國的生命并沒有想象那么嚴重,除了解散軍隊外,對方在其他方面并未作出明確規定,并非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外相東鄉茂德
基于這種差異,陸軍希望減輕本土決戰的壓力,東鄉則傾向于通過外交實現和平,但無論是哪種方式,在美國聲明的威懾下,盡快勸阻蘇聯對日宣戰,都是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
日方希望蘇聯保持中立,天皇態度發生根本轉變
1945年5月7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的處境愈發艱難。為此,鈴木首相、米內海相、東鄉外相、阿南陸相、梅津陸軍參謀本部總長、豐田海軍軍令部總長六位大臣,組成“六巨頭會議”,就勸阻蘇聯對日宣戰展開磋商。
前首相廣田弘毅
5月11日至5月14日,經過連續三日磋商后,六巨頭會議在對蘇交涉目的問題上,達成三點意見,一是防止蘇聯對日宣戰,二是獲取蘇聯善意的中立,三是爭取蘇聯就結束戰爭進行有利的調解。不過,由于第三點涉及到對英美求和條件,各方分歧極大,會議決定暫緩向蘇聯提出。
6月3日、4日,接受委派的前首相廣田弘毅與蘇聯駐日大使舉行會談,但未取得進展。
6月9日,從滿洲視察歸來的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向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報告中國戰場現狀,表示“在滿華兵力合計 只相當于美軍8個師團的戰斗力,其彈藥的擁有量甚至不足以進行一次近代大規模會戰”。此報告直接推翻了陸軍此前關于國力的判斷,給日本高層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裕仁天皇
此前,裕仁天皇還傾向于陸軍繼續大東亞戰爭和本土決戰的主張,但在看過這份報告后,他在日記中無奈寫道,“從任何方面來看,本年下半年以后再推行戰爭的能力,事實上幾乎喪失殆盡”,天皇態度發生根本轉變,命令將以蘇聯為中介的和平斡旋付諸實施,同時要求木戶等人立即制訂講和方案。
之前,六大臣還擔心停戰條件不符合陸軍心意,會引發類似于“二二六事件”的軍事政變,隨著天皇態度的轉變,六大臣這才安心。6月22日,裕仁召見六位大臣,決定派特使前往蘇聯。
雅爾塔會議
然而,自雅爾塔會議以來,蘇聯早已就最終打敗德日法西斯應該承擔的義務,向英美作出了明確承諾。而且,在斯大林看來,要恢復蘇聯在遠東的傳統利益,非日本無條件投降而難以實現,因此蘇聯對于日本的主動接觸其實并不感興趣。
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蘇聯宣戰日本斡旋夢破碎
根據天皇的指示,從1945年6月8日,木戶幸一開始起草《時局收拾對策試案》,提出了 日方停止戰爭的總體構想,即終戰工作須由天皇親自主持;可與英美直接交涉,但“為了獲得交涉上的余地,似以蘇聯承擔中介之勞為妥”;自行撤走駐扎在占領地的軍隊,拋棄占領指導等的地位;軍備以國防的最低要求為滿足。經過游說,此《試案》獲得了陸軍首腦以外的大部分成員認可。
木戶幸一
在《試案》基礎上,松平康昌、松谷誠、加瀨俊一、高木傯吉等經過磋商,又制定了《時局收拾對策》,希望在保留滿洲國經濟權益下,通過向蘇聯出讓滿洲利益的方式,維持日蘇中立條約,并通過蘇聯與英美斡旋,達成有條件的投降,盡量多的為日本爭取利益,以維持日本國的體面和確保天皇制的存續。
然而,還不等日本爭取到蘇聯的支持,美國前駐日大使、副國務卿格魯便于7月10日發表聲明,表示美國政府堅決排除妥協和平,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始終不渝地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美國助理國務卿馬克利休更是明確指出,美國的條件是日本無條件投降,至于如何處理日本,取決于日本人持續抵抗的時間和美軍受損的程度。
7月26日,《波茨坦宣言》公布,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不過,由于沒有與預想中大相徑庭的內容,因而未對日本決策層造成多么強烈的沖擊,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決定暫時保持沉默,靜觀其變,繼續等待蘇聯對日本特使的答復。
隨著歐洲戰事的結束,蘇聯重心開始轉向東方,為了防止蘇聯與美國爭奪亞太地區的利益,再加上美國內部對于登陸日本本土作戰估算的巨大傷亡代價,1945年8月6日,美國向廣島投擲了原子彈。對于這個從未見過的殺傷性武器,裕仁天皇于次日說“既然到了這般地步,如不早點結束戰爭的話……”
8月8日,外相上奏天皇,應以原子彈爆炸為契機斷然結束戰爭。裕仁說:“既然敵方使用了這種武器,繼續戰爭越來越不可能。我想,為了爭得有利條件,而錯過結束戰爭的時機,就不好了。”
與此同時,因為擔心日本就此投降,導致蘇聯失去謀取利益的時機,蘇聯于8月8日對日本宣戰,并于9日凌晨對日本關東軍發動進攻。蘇聯的宣戰,讓日本徹底失去了通過蘇聯斡旋的希望。
8月9日,就在日本還在是否就此結束戰爭,接受《波茨坦宣言》猶豫時,美國又向長崎投擲了原子彈。
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后,日本內閣緊急召開會議,但在投降事宜上仍然存在分歧,陸相阿南惟幾主張繼續為民族二戰,海相米內光政主張迅速交涉以挽救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主張“一億玉碎,死里求生”,外相東鄉茂德則主張隱忍自重、立即和平,以圖他日復興。
當日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上,外相、海相主張,在最低限度就保全皇室這一條加入波茨坦宣言內,取得諒解的情況下,接受波茨坦宣言。陸相則主張繼續戰爭,如果需要談判,必須加入保證皇室地位、自主撤兵、由本國處理戰爭責任者、不實行軍事占領等四個條件。
日本決策層最后的抉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9日夜間,鈴木貫太郎拜見裕仁天皇,呈報由外相提議的接受波茨坦公告案。23時50分,裕仁主持御前會議,決定批準外相提出的,以確認天皇統治大權為條件,接受波茨坦宣言的提案。
8月10日,日本政府向盟國發出乞降照會“日本政府準備接受中美英三國政府領袖于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發表,其后經蘇聯政府贊成的聯合公告所列舉的條款。而附以一項諒解:上項公告并不包括任何要求有損天皇陛下為至高統治權的皇權。”
8月11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代表同盟國復照,默許了日方要求,規定:“自投降之日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之權力,即須聽從盟軍最高統帥之命令。最高統帥將采取其認為適當之權力,實施投降條款。”至于日本提出的附加諒解條件,復照說:“按照波茨坦公告,日本政府之最后形式,將依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愿確定之。”
陸相阿南惟幾
然而,直到此時,陸相阿南惟畿仍不愿降,他發布告全體將士書,“只有為維護日本國土,斷然遂行圣戰到底”,并表示“就算是嚼草根,齧土壤,伏尸原野,也要戰斗到底”“誓為玉碎,決不投降”,阿南陸相公告見報后,隨之遭到裕仁訓斥。
8月12日,梅津、豐田二總長入宮,對盟國答復的聽命于盟軍總司令部和由人民意愿決定日本國家體制(畢竟當時日本國內對于天皇已經多有怨言)兩條表示反對,但裕仁卻同意接受,并表示“不要切斷與美方的聯系”。鈴木首相得知投降是天皇意志后,拒絕了阿南繼續戰爭的主張,表示只向盟國提出保留天皇的條件。
14日,鈴木首相通過御前會議請天皇裁斷,接受無條件投降。梅津、豐田和阿南主張,就投降條件再向盟國發照會交涉。裕仁表示:“朕通過答復的文意,理解對方持有相當善意。”“關于根據國民的自由意志決定政體,宜視為外交用語,不宜過分懷疑。”
裕仁接受陸軍要求,對有關占領和解除武裝等項,由日本政府向盟國政府發出了希望條款文件。日本政府答復盟國:“天皇陛下已頒發詔書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規定。”
美國總統杜魯門隨即宣布:“我認為這一答復完全接受了規定要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這一答復并沒有作任何保留。”
裕仁通過廣播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向全國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之“終戰”(投降)詔書。日皇終戰詔書中說:“吾人對美英宣戰,確系誠心希望保證日本之自衛及東亞安定。吾人并未思及妨礙其他國家之主權或擴張領土。”
裕仁的這封詔書,看似是在宣布無條件投降,實際卻巧妙的,將天皇由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改造”成了崇尚和平的仁慈君主,在為戰后繼續保留天皇制制造充足理由的同時,也成為日后美化侵略歷史之淵藪和濫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