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賭局
地緣沖突,愈演愈烈。
近期,烏東的5個國家,紛紛提出,退出《渥太華條約》。
這個東西的核心,本著人道主義原則,就是不許在自己國內、別人國家大規模的布雷。
遙想當年從蘇聯分裂出來后,他們個個覺得自己是全球人權典范,紛紛要加入這個條約,只能說世事變遷,半點不由人。
更重要的是,現在波蘭、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小國此時選擇退出這個東西,其信號是非常危險的。
也就是說,整個東歐的這幾個國家已經認定,俄烏沖突怕是即將迎來對烏克蘭極為不利的終局了。
考慮到近期普京說明年要大幅削減軍費占GDP的比重,那就更加說得通了。
反正,現在川普腦子絕對靈光,你們要打,那就打,缺什么,花錢到我美國這里買啊。
畢竟,軍工體系絕對是先進制造業,不是任何一個沒有基礎的國家可以隨隨便便砸錢就搞出來的。
眼下,烏克蘭前線還有40多萬兵力,俄羅斯已經有70多萬兵力。
一旦俄軍獲得最終勝利,哪怕是慘勝,這支部隊絕對是充滿戰斗力的,絕對是可以對東歐這些國家造成嚴重的威脅。
當初,俄羅斯跟烏克蘭打的時候,還沒有得罪東歐幾個國家。可是,東歐這幾個國家跳的很兇,恨不得趁機要俄羅斯的命。
因此,現在他們擔心未來俄羅斯報復自己,這個可能性確實是非常大的。
拜登這批美國建制派,當初的目標實在太大,希望用“俄烏沖突+極限加息+對華金融戰”同時打敗中國和俄羅斯。然而,結果是,扯到蛋了。
那么,未來俄羅斯從烏克蘭戰場上脫困,豈會輕易放過美國?
同樣,這么多惡性事件放在前面堆砌著,村里真的會放過美國?
因此,東歐這些國家想要利用退出條約的契機,在跟烏克蘭和俄羅斯接壤的地方搭建龐大的地雷陣作為防御,也不過是權宜之計。
此役之后,三大強權正式進入具有軍事沖突屬性的惡性纏斗,才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最為關鍵的新邏輯。
近期,我們一直強調,對標抗日戰爭,中美博弈已經進入第二階段“中美戰略相持”。
其實,在俄烏戰場上,美俄的戰略相持即將進入尾聲。
普京這個人真的蠻狠,始終秉持“圍點打援”的策略,以消滅烏克蘭和北約雇傭軍的有生力量為關鍵戰略戰術目標。
說實話,這個是很殘酷的,本質就是“先割人頭,然后再割土地”。
川普也看出,目前美國如此瘋狂的債務規模,已經干不動一場超大規模的戰爭了。
打仗,最燒錢,可你得先有錢啊。
就像很多國外分析機構說我們宏觀杠桿率如何飆升,君不見我們中央財爸的負債率卻只有25%?!
這是什么意思?不懂嗎?
一旦我們愿意像美國聯邦財政那樣拉到100%,能產生多少軍事資源和產能?
魔鬼永遠在細節~
當前,美國就是要“賣戰爭”(賣安全),俄羅斯是要止戰休整,而我們則是愿意合適的時候“碰一碰”。
核心邏輯是,在這么多卡脖子領域,我們已經做的足夠好了。可是,如果不能在軍事領域“碰一碰”來印證自己的牛逼,那美元霸權的信用還會在全球領域“有效”。這本身就構成了對我們的最大掣肘,是必須要被傾覆掉的。
美元霸權沒有出現嚴重的危機,美國就可以輕易調動全球資源,我們就會被踩在腳下。
因此,無論現階段我們跟美國人斗什么,最終川流入海,都會聚焦為能否對美元霸權卡脖子的突圍。
不僅我們要突圍,我們還希望更多其它經濟體也發揮作用。
所以,我們積極擁護多極化,這就是一個陽謀,就是鼓勵更多經濟體一起參與進來,全球范圍到處漸進式去美元化。哪怕大幅調低對美元的依賴,也是好的。
畢竟,不具有軍事碾壓優勢的美國,也就自動會漸進式的失去美元霸權。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大英帝國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如此。
好了,各位,現在大家應該看懂了。
現在村里瘋狂疊產能,瘋狂在供給側玩命砸錢,到底圖什么?
中國主動買安全
這是進入第二階段“中美戰略相持”的全新邏輯,看不懂這個,全部白搭。
A森還可以說的再多一點,這個邏輯里面的內容極多,也直接影響所有人的財富包圍戰。
畢竟,這是真正驗證“列強含金量”的決定性一步。說的再多,吶喊再激烈,不如直接擊沉美國航母來的響亮。
PS:擊沉航母,是一個比方,形容軍事碰一碰后,我們取得絕對勝利,哪怕僅僅是局部的、小范圍的、代理人的。
如果站在整個歐亞大陸來看,地緣的格局正在悄然生變。
歐洲地區,俄羅斯后續大概率是慘勝,經濟是虧錢了,可是,一支龐大的、充滿戰斗力的俄軍卻誕生了。
光這支部隊,未來足夠歐洲長期頭痛,也很難再把北約的力量東引到東亞地區了。
多國退出渥太華公約,本質上,就是歐洲的軍事力量開始處于相對守勢的重要信號。
如果不到自己的利益被嚴重傷害,西歐這些國家才不會真的下場幫助東歐這群癟三國家一起跟俄軍拼命。
在中東,川普以戲劇性的方式炸了朗子,實則是一種戰略撤退。
以色列沒有理由再馬上進攻朗子,朗子也安心自我療傷,美國后續會將更多軍事力量從中東轉移到亞洲。
再看看印度這里,原本也是一個關鍵性的爆點。
可是,莫迪不爭氣,印巴空戰失敗,還沒有新的后手。
另外,中國在自己的藏南地區附近,早已枕戈待旦,對印度的多個包圍圈也已經布局到位。
所以,這個地方,印度短期也發不上力。
拜登時期,為了撐一把印度,拜登要求海量華爾街資金進入印度。可是,現在大量外資加速流出印度。
那你印度沒錢了,后面還如何跟中國斗?拿什么斗?牛糞?
如此來看,美國兜兜轉轉,也就是在東亞地區還有發力的動機、意愿和客觀條件。
不過,甭管你11艘航母是不是都來,不要忘記,整個中國大地何嘗不是一個“超級航母”呢?
以上的梳理,里面暗含了很重要的戰略邏輯。
事實上,中美之間早就想“碰一碰”,這是都有共識的。可是,地方沒有選定。我們要在我們附近碰,美國希望遠離我們附近碰。然而,上述的地緣現實是,或許只能在我們附近碰,其它地方美國做不到啊。
況且,這里面有地緣杠桿。
每次我們需要戰略喘息期,我們現在就可以給俄羅斯、朗子一些東西,讓他們去搞事。
可是,當我們自己準備的差不多了,那就請美軍來我們這里吃頓火鍋。
還有一點,現在俄羅斯瘋狂進攻烏克蘭的蘇梅州。一旦這個地方被俄羅斯完全占領,后面是可以直插基輔,那美國到底管還是不管呢?
于是,一個重要的時代特征出來了:
全球進入財政擴張周期,未來通脹才是關鍵。
反正大家都是“買安全”、“賣戰爭”,那貨幣政策就成了小嬌夫,都必須配合財政擴張服務。
因為,財政擴張將是決定大國博弈走向的關鍵所在。
從這個角度,川普的思路是對的,鮑威爾則是逆周期的。
自2017年以來,我們一直提示大家,一定要好好研究1966~1982年全球經濟史,我們正在復刻當時的時代邏輯。
事實上,當時就是財政往死里拉行情,貨幣政策只能被犧牲。全球往死里搞軍工,地緣沖突滿天飛,到處都是一時牛逼的狠人。而且,你不狠,你就是死。
如果有一天,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名義利率都再次無限貼近0,其實,A森也是不會意外的。
因為,只要“中美戰略相持”階段越久,需要往里面填的資金越是多,財政擴張只能越來越瘋狂,貨幣政策也只能犧牲所謂的獨立性,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今天,還要提示一點:
2026~2028,全球博弈進入新態勢,中國經濟進入新范式。
看不懂這句話的含金量,恐怕后面還要被瘋狂收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