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州,七月的陽光比利刃更危險。
就在這樣普通的工作日,一個9歲小女孩被她的母親留在車里整整八個小時。
車窗被稍稍搖下,一瓶水靜靜地放在座位上,前擋風貼著遮陽板。這是母親離開前為女兒留下的“準備”。媽媽以為,這樣就可以萬無一失,工作結束還能和可愛的孩子一同回家。
然而等她傍晚回到車旁時,那個活潑的小女孩早已失去了呼吸。
她只是去上了一天班。
炎炎夏日,孩子被遺忘在車內的新聞并不少見。可這一回,生命的消逝并非疏忽或意外。
德州哈里斯郡的警長明確指出:這是一起“有意為之”的事件。母親不是匆匆忙忙間忘記了孩子,而是刻意地將她留在了車里。
乍一聽,這舉動難以置信。三十四度高溫,長達8小時的暴曬,誰會把烈日下的汽車當成臨時托兒所?母親的理由仍在調查中,可能是無法找到臨時托管,也可能是經濟壓力所迫。但無論理由是什么,都不足以挽回一個9歲女孩孤獨死去的事實。
事實上,就在這個案件發生的同一周,德州還有另外兩個孩子死于同樣的原因:被困車內,在高溫下活活熱死。
根據美國兒童安全組織Kids and Car Safety的數據,今年以來,已有至少13名兒童因為類似事件喪生——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數字。更令人不安的是,絕大多數案例,都是父母的粗心大意造成。
他們總是辯解,“我忘了孩子還在車里”。而打開車門的那個瞬間,就是他們一生的噩夢。
“我只是下去拿個咖啡”,“我馬上回來”,“就半小時”……遺忘孩子的父母在事后痛哭流涕,悔不當初。
可悲劇往往不是在憤怒和殘忍中爆發,而是在人類最常見的健忘與僥幸心理中悄然降臨。
一位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戴蒙德(David Diamond)曾詳細研究過“忘記孩子在車內”這一現象。他指出:這并非粗心,而是一種“大腦短路”——一種由疲憊、壓力和日常慣性共同造成的“記憶錯亂”。
比如,有些父母臨時改變了日常行車路線。他們想著,“去吃個早餐吧”,就把車里的小孩遺忘。潛意識讓他們以為孩子已經送到了托兒所,于是直接開去公司。
或是因為手機一個工作通知分神,以為“已經做了該做的事”。當他們回過神來,才發現孩子還在車里。但這時候,已經太遲了。
甚至有可能,太安靜的孩子也會被父母“忽視”。
平常咿咿呀呀唱歌、不停分享故事的孩子,某天安安靜靜不出聲——可能是睡著了——會讓父母產生錯覺:哦,孩子不在車里。
大腦傳輸錯誤信號:“送孩子去幼兒園”的任務已經完成。卻不知,這是悲劇的開始。
在高溫的車內,兒童體溫上升的速度比成年人快3到5倍。 即便外界溫度只有30°C,車內溫度在短短10分鐘內就可以飆升至50°C以上。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可能在20分鐘內就中暑、失去意識。
這個9歲女孩的母親可能面臨刑事指控,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那些“無意間”留下孩子的父母就能輕松“脫罪”。
就在前不久,法國的伊斯特,一位父親把2歲兒子忘在車內。那天,氣溫是36度,男孩被遺忘在軍事基地停車場。狹小的密閉空間,逐漸攀升的溫度,悶熱車廂化身煉獄般的熔爐。
幾小時后被發現時,男孩已經心跳停止。他的父親以“過失殺人罪”被調查。
調查人員說,這是“一個悲劇”。
但是,對那個父親來說,這可能是他人生的終結。
最難衡量的案件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實質性傷害與感情在天平兩端搖擺。
那位美國母親以為開窗戶、留下水,就能讓孩子安然無恙;而法國伊斯特的父親,只是一次“粗心大意”就斷送了孩子的生命,也毀了整個家庭。犯下無可挽回的過錯,當然必須承擔法律的懲罰??煞ㄍド匣诤薜臏I水,又在訴說著——沒有父母愿意失去孩子。
或許有人會質疑:多起類似案件發生,是否有對應的社會機制?及時托管服務做到位了嗎?這些的確值得思考。
但在孩子的死亡面前,我們必須承認:再完美的制度,也無法對抗一次“我只離開一下”的疏忽。
很多城市已經采取了技術手段來預防這類事件的發生。新一代智能汽車會在車主下車時發出提示:“后排檢測到物體?!庇行┢囘€可以通過App提醒駕駛員。
但最有效的,仍然是一個人腦和人心的“冗余機制”。簡而言之,就是多次提醒,強迫檢查:
每次停車離開前,強制性回頭檢查后座;
將錢包、手機或鑰匙放在后排座椅旁,以確保必須回去取;
與配偶或托管機構設立確認機制——孩子未到達約定地點即立刻通報;
如果看到陌生車輛中有孩子獨自留在車內,請務必報警,不要猶豫。
孩子的生命,可能就在一次回頭,一次“多看一眼”之中。
警長曾說:“我們不知道當天是否有人注意到車內的?!?/strong>
她所在的停車場是一個工廠園區,熙熙攘攘,來來往往,卻沒有人發現那輛車里的異?!粋€9歲的孩子在絕望中慢慢失去意識,渴望有人拉開門窗。
她可能并沒有大哭大喊,是以為母親很快就回來。也許她在那瓶水見底后,嘗試把頭靠近車窗透氣。也許她只是安靜地坐著,然后慢慢閉上了眼睛。
而這場熱浪之死,不是孤例,不是新聞,而是一個個家庭的瓦解,一個個童年的中止。
我們只能不斷提醒,不斷警惕:車不是托兒所,陽光不是溫柔的照料者。在炎熱的夏天,一個看似“很快回來”的決定,可能是孩子人生的終點。
——我們,真的別再“忘了”。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faits-divers/une-fillette-de-9-ans-meurt-de-chaud-apres-que-sa-mere-la-volontairement-laissee-dans-la-voiture-pendant-quelle-etait-au-travail-03-07-2025-JIVOW6KXKVDPDDF3AX4H5BUVOQ.php
https://www.leparisien.fr/faits-divers/istres-deces-tragique-dun-enfant-de-2-ans-oublie-dans-une-voiture-par-son-pere-sous-36-c-26-06-2025-BYENNFOULVGGJPRBXWWYLQW5EU.php
https://medium.com/wise-well/the-brain-science-behind-forgetting-kids-in-hot-cars-b2f09c1d6b4f
文|小月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