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我國城市發展已經由高速化向精細化發展,城市建設更加注重人民生活品質與社會公平正義。《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進入新階段。目前生活圈大多基于普通成年居民行動特征構建,無障礙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無障礙設施的缺失使弱勢群體難以平等享受到社會公平正義。本文選取曹楊新村街道空間作為研究對象,引用多維感知理念,從時間、空間維度,分析殘障人士在不同維度中的客觀感受與主觀思維,從物質環境質量與行為感知質量兩方面提出優化策略,完善無障礙生活圈出行環境與服務設施,提高街道的暢通性,構建生態化街道,加強后期服務管理,促進社區無礙價值情感回歸,最終實現曹楊“15分鐘無障礙生活圈”的品質提升,保障老年群體和殘障人士更加平等、充分地融入社會生活,維護其空間權益。
本文字數:5911字
閱讀時間:18分鐘
作者 | 唐幸哲、李澤新、馮子溯、石戀雪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關鍵詞
曹楊新村,多維感知,15分鐘生活圈,無障礙街道
1
研究背景
1.1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
2023年9月1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就無障礙環境建設制定專門性法律,標志著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進入新階段。該法圍繞設施建設、信息交流、社會服務等,聚焦殘障人士和老年群體的出行場景,鼓勵地圖導航定位產品逐步完善無障礙設施的標識和無障礙出行路線導航功能,保障弱勢群體權益。
圖1 立法歷程及法律框架與結構圖示
(作者根據相關資料繪制)
1.2 弱勢群體出行難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4%,另一方面我國的殘疾人總數超過了850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6.34%。老年人及殘疾人出行不便,阻礙了他們參與社區及社會生活。要重視包括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在生活中存在的切實問題,為其建立一套完善的無障礙環境保障法律體系以及健全的相關配套設施。當下,我國無障礙設施的使用率較低,無障礙設施的施工水平、美觀性較差,占用和損壞設施等現象也頻繁發生,缺乏系統性的布局,影響殘障人士出行時耗。
1.3 老舊小區無障礙環境改造推進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推進老舊小區無障礙環境建設以及適老化改造,著力打造老年宜居環境。其中,適老化改造重點為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分為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3類,強調要改造和建設小區及周邊適老設施、無障礙設施、文化休閑設施、體育健身設施,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等。到“十四五”末,力爭基本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下一步將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構建15分鐘生活圈,支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
圖2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內容(作者根據相關資料繪制)
2
概念與理論
2.1 多維感知
感覺是人的感官接收環境刺激的過程,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目前大部分感知體驗的研究集中在感覺領域[1,2]。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借助已有知識經驗將感覺的刺激與大腦中已有的認知圖式進行初步比較和識別,形成對事物的綜合反應,其特征是沒有經過深度思考的直觀感受,體現為審美屬性、空間品質和直覺感知[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說的感覺往往是知覺的組成成分,所以將其概括為感知。本文所研究的多維感知系統即為人體的環境感知體系,即視覺感知、聽覺感知、嗅覺感知、味覺感知、觸覺感知。
2.2 感知缺失
對殘障人士,感知的缺乏導致個體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對個體的情感、認知以及行為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出現感知心理層面的“剝奪”。根據人群生理、心理需求,將感知缺失分為有形感知缺失(感知層面)與無形感知缺失(心理層面)。
圖3 感知框圖(作者自繪)
2.3 空間感知理論
空間感知是人們在大腦中對空間、實體和結構的描述,是對空間的重建和反映[4]。人們通過對街道空間內的建筑、綠化等要素進行感知,結合空間形態和環境氛圍,形成街道內的步行體驗,感知在其中起到調節和干預作用[5]。空間感知的主體是人,空間感知即人對所在街道空間的感知。
3
現狀調查與分析
3.1 研究范圍及對象
本次總體研究范圍為曹楊新村街道,隸屬上海市普陀區,區域總面積2.14平方千米(圖4)。2019年,曹楊新村街道戶籍人口8.73萬人,常住人口9.06萬人,居住半年以上外來人口2.06萬人。本次重點設計范圍位于曹楊環浜內,由桂巷路、杏山路、花溪路圍成的區域,為曹楊新村的公共服務核心(圖5)。該片區以居住區為主,內有普陀區文化館、曹楊商城、曹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
圖4 曹楊新村街道區位圖(作者自繪)
圖5 重點設計范圍示意圖(作者自繪)
本次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傳統認知中的老弱病殘孕幼等弱勢群體,還包括因受傷或身體不適需暫時使用無障礙設施的人群。關注“生理——心理”的全面無礙,營造包容性社會氛圍。
3.2 行為感知現狀調查
(1)群體畫像
本次調查從多維感知視角出發,落實全齡友好,考慮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的人群,并以弱勢群體中老年人和殘疾人為重點調查對象。調查發現,曹楊新村具有老齡化程度高、殘疾人多(在冊4610人)、兒童及青少年多的顯著特征。
圖6 年齡結構(作者自繪)
(2)社會認知度
實地調查與訪談發現,居民對身邊殘障人士的情況有一定了解,但是對于殘障人士的關注度和包容度一般。首先,從街道的使用情況來看,部分居民對無障礙設施的避讓意識較淡薄,街道常見私人物品和共享單車侵占盲道的情況,也缺乏相應的管理維護。其次,決策層和建設者對無障礙設計的認識也不足,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對殘障人士的關懷。
圖7 居民訪談節選(作者自繪)
(3)多維人群需求
根據調研得出殘障人士對日常生活需求的不同維度的關注度如下圖。分析發現,殘障人士對物質環境和制度環境的關注度較高,對人文環境和個體認知的關注度較低。這也反映出需求由低到高逐漸滿足的規律,殘障人士首先關注的是公共服務設施是否完善便利出行環境是否通暢以及福利保障是否健全,當這些需求基本得到滿足時,才會將關注點轉移到社會關懷與心理認知上。
圖8 殘障人士對不同維度需求關注度示意圖(作者自繪)
3.3 物質環境現狀調查
(1)街道分類分析
根據街道主導功能及行人的感受,對曹楊社區內的街道進行分類,可將街道分為景觀休閑、基礎通行、商業文娛、生活服務4種基本路段類型(圖9),以便后續對不同類型的街道進行針對性的改造設計。并且對四種類型街道的無障礙完善程度做了初步評價,基礎通行型街道無障礙完善程度較高,而景觀休閑型街道作為居民停留、活動較多的街道類型,無障礙完善程度卻較低。
圖9 街道分類示意圖(作者自繪)
(2)街道空間拆解分析
設計范圍內,現狀道路基本建設有盲道、緣石坡道等無障礙設施。總體來看,現狀城市道路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普及度相對較高,但是局部地方仍然存在緣石坡道坡度過大,盲道不連續,過街音響提示裝置普及度不高,無障礙設施被損壞、被占用等若干問題。相較于花溪路、興山路,蘭溪路由于道路老化且未改造更新,無障礙建設存在的問題最為嚴重。調研后,將街道空間劃分為點狀、線狀、面狀空間,進行拆解分析(圖10),并從無障礙設計的基礎類要素和提升類要素兩個方面對街道不同空間包容性進行評價,并總結問題。
圖10 街道空間拆解分析圖(作者自繪)
3.4現狀問題總結
從客觀感知和主觀感知兩個方面對曹楊新村現狀街道無障礙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問題如下:
客觀感知方面存在的問題有:(1)街道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成為殘障人士的通行障礙;(2)街道系統缺少引導性線路,無障礙街道空間被剝奪;(3)街道空間忽視殘障人士休閑需求,部分公園未設置坡道,殘障人士難以接近社區景觀。
主觀感知方面存在的問題有:(1)制度、后期運維的缺乏阻礙殘障人士平等享受街道空間;(2)監督管理不足加劇殘障人士街道使用權利的侵占。
4
無障礙街道優化改造策略
4.1 目標原則構建
根據對現狀的調研及分析,提出曹楊新村無障礙建設的目標是成為無障礙街道建設“全國樣板”,遵循公平性、可達性、安全性、舒適性和可識別性五大原則,從主體感知和客體環境兩個視角提出優化改造策略。
圖11 目標原則及總體策略(作者自繪)
4.2 行為感知質量提升策略
4.2.1 無障礙服務管理
(1)打造無障礙服務信息平臺
從特殊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推進互聯網應用的無障礙設施信息的覆蓋力度。例如,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以城市無障礙地圖為核心,為殘疾人、老年人等重點群體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無障礙在線查詢、出行導航和環境播報等個性化出行服務,助其出門在外暢行無礙。
圖12 無障礙地圖導航示意圖(作者自繪)
(2)營造無障礙社會氛圍
一方面,需要向社會全體成員普及無障礙領域的法律法規及相關理念知識,消除大家對重點人群尤其是殘疾人、老年人的社會歧視,同時對重點人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時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努力建設友好的無障礙出行環境。另一方面,鼓勵各部門在學校、社區、公共場所等開展無障礙出行宣傳活動,遵循共享友好理念,營造平等包容的無障礙社會氛圍[6]。
4.2.2 無障礙活動場景構建
由于殘障人士行走速度較慢、需繞開障礙等問題,日常出行范圍與正常人存在差異,故創新性提出殘障人士15分鐘(500m)生活圈概念,即殘障人士15分鐘步行可達的范圍為半徑500m,在此范圍內打造多層次包容性無障礙活動場景,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幸福感。除配置醫療、購物等基礎性設施外,還布局療愈花園等設施,構建集會、散步、遛狗和觀景等活動場景。
圖13 無障礙街道空間活動場景圖(作者自繪)
充分利用街道空間,構建無障礙活動場景。相關研究表明,街道空間每25m出現一個空間節點能夠使街道更有活力、更具生活氣息[7]。根據老年人及殘障人群的活動范圍,在100m以內設置小型空間,如人行道展寬空間,以供他們休憩交流。在500m范圍內設置大型公共活動空間,如廣場、街角公園等。不同類型的交往空間應在街道上布置逐步形成體系,豐富街道空間層次,滿足該類人群對不同活動空間的需求[8]。
4.3 物質環境質量提升策略
基于多維感知理念,結合殘障人士的感知,對設計范圍內街道空間的設施和環境進行基礎性補足,彌補其感知缺失,最終構建起包容性街道體系。
圖14 物質環境質量提升策略總圖(作者自繪)
4.3.1增補設施,規范設計
保證無障礙設施配置的基礎要求,對已有的設施進行查漏補缺。
(1)盲道:保證盲道的連續性和通暢度,禁止其他設施占用盲道。避免盲道設計線型過于曲折,提示盲道和行進盲道應區分明確,不能出現錯誤引導。
(2)無障礙坡道:多坡道,少臺階。增加無障礙坡道,尤其保證坡度和寬度的規范性,方便殘障人士和老年人進入公共建筑和商業店鋪等日常活動場所。
(3)平面過街:通過交叉路口抬高處理來降低車速。增設過街音響提醒裝置,方便聽障人群。緣石坡道應滿足設計規范,方便輪椅通行。
(4)扶手:扶手作為幫助老年人和殘障人士行走便利的公共設施,應在臺階、坡道和衛生間等區域設置,且建議設置雙層扶手,滿足拄拐者和坐輪椅者的使用需求。
(5)無障礙標識系統:應補齊缺失的無障礙標識,保障標識系統的完整,并且要醒目、易讀。
4.3.2 設施鏈接,通暢出行
提倡慢行交通,確保街道空間暢通無礙,增強指引,打造人性化街道。
(1)步行友好、通暢出行:在慢行交通方面,部分路段縮小車行空間,拓寬步行空間,保證自行車道和人行道的連續暢通,要合理劃分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停車區域,避免車輛停放侵占步行空間。景觀休閑型和商業文娛型道路進行道路斷面的重新設計,體現步行優先,而不是車輛優先。
(2)設施鏈接、無礙出行:公共交通應完善無障礙設計,如公交站增設無障礙等候區,地鐵出入口補齊無障礙電梯,完善公共交通接駁體系。引導系統方面,如在公園入口增設無障礙地圖,合理規劃流線,設置低位引導性燈帶。
4.3.3 包容設計,品質提升
設計包容性和舒適性的空間,引入生態手段,營造宜人的街道景觀。
(1)空間包容性提升:打造功能多樣的街邊空間,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增設通往濱水空間無障礙坡道,讓身體不便者也可以進入濱水空間進行活動。
(2)街道側界面適老性優化:傳統住區出入口數量少,殘障人士和老年人日常活動需繞行的距離過長,應多設置出入口,方便他們進出街道空間,提高他們的出行頻率,也能提高街道活力[8]。建筑底層界面應進一步提高通透度,沿街店鋪補充街道光源,提高出行的安全性。
(3)綠色生態街道構建:增設口袋公園、小微空間等,提升街道綠量。在保證通行要求的基礎上,合理增加綠帶,增加LID設施。
(4)休憩設施精細化設計:提供充足的休憩座椅數量,設置輪椅停留空間,增加可供殘疾人交流的可視化空間。座椅的位置應滿足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應處于相對獨立的位置,靠近樹木、建筑、墻壁等,有良好的視野、陽光和通風,可以適當地用樹木遮擋或用構筑物遮蓋,為他們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休憩環境[8]。
5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頒布的背景下,進行無障礙街道優化策略研究,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現實意義。以上海曹楊新村為研究對象進行調研并提出策略,具有代表性,更容易做到先行先試,而后逐步推廣到全國。本研究的創新點和主要結論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1)引入多維感知理論,貫穿于現狀分析與策略提出的全過程,除了關注物質環境方面的提升外,更多地關注殘障人士心理及感知層面的需求。
(2)創新性提出殘障人士15分鐘(500m)生活圈概念,關注到殘障人士的差異化需求,更精細化地為他們布局設施,在此范圍內打造多層次包容性無障礙活動場景,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幸福感。
(3)從街道空間切入,為無障礙優化改造提出增補設施——鏈接交通——環境提升的三級策略,既針對曹楊新村現狀精準施策,也具有普適性和可推廣性。
5.2 展望與不足
本文從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的感知和需求出發,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歸納總結出無障礙街道優化提升策略,但由于作者個人能力與研究時間的限制,僅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做出了初步探索,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
(1)本文重點針對無障礙街道提出策略,無障礙生活圈的內容提及較少,應從生活圈的方方面面提出策略,比如公共服務設施層面,這也是后續深入研究需補齊的部分。
(2)本文只選取了曹楊新村的部分區域作為研究對象,未選擇其他不同類型社區進行對比研究,后續可將研究拓展到不同城市的各種類型社區。
注釋與參考文獻(上滑查看全部)
注釋:
①本文基于2023年曹楊新村街道“15分鐘無障礙生活圈”暑期設計工作坊調研與設計成果進行撰寫,該工作坊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唐仲英基金會包容城市研究平臺與曹楊新村街道聯合開展。
參考文獻:
[1]奚婷霞,匡曉明,朱弋宇等.基于人感知維度的街道更新設計引導探索—以上海市靜安區彭浦鎮美麗街區更新改造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9(S1):168-176.
[2]李輝.基于身體感知的城市設計研究與實踐[J].時代建筑,2019(4):174-179.
[3]王一睿,周慶華,楊曉丹,南佳博,程銘.基于感知體驗的城市空間類型探討[J].規劃師,2022,38(07):135-140.
[4] Golledge RG, Stimson RJ.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M]. Guilford Press, 1997.
[5]孫玉芩.生活性街道近人空間感知對道路交通噪聲評價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 2021.
[6]朱琳.城市街道空間無障礙環境優化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24.
[7]錢磊.街道斷面設計對街道行為的影響性研究[D].同濟大學,2008.
[8]蔣怡寧.空間感知視角下上海四平路街區生活性街道空間適老性策略研究[D].上海應用技術大學,2023.
[9]蔣怡寧,張欣宇.基于空間感知的街道空間適老性研究——以上海市四平路街道為例[J].城市建筑,2023,20(10):79-82+116.
[10]錢博雯,曾穗平,田健.“新與續”——無障礙環境改善的街區空間優化策略與實踐路徑[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人民城市,規劃賦能——202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9住房與社區規劃)[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23:11.
[11]楊瑩潔,陶嬋.基于無障礙理念的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更新策略研究——以長沙天心區湘園社區青山小區為例[J].綠色科技,2022,24(15):51-57.
[12]葛大永,姜若磐,胡劍雙.多維感知分析視角下鄉野景觀總體設計框架[J].規劃師,2023,39(06):106-113.
*本文為202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理論研究 | 張文忠:基于多尺度城市體檢的城市更新路徑研究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天下事 | 全國首個無障礙城市指數發布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韌性戰略導向的城市更新——新加坡的實踐與啟示 | 上海城市規劃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