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太短暫,一輩子可能只夠干一件事。
玄奘和尚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他想做的事兒,他做到了。
對中國佛教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玄奘在年輕時對《維摩詰經》中的很多問題不理解。
于是,他決定親自去“西天”看一看,學一學。
他并沒有用《西游記》中的13年才走到西天,實際上他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到了印度。
玄奘應該是天資聰慧的人,他很快學會了當地語言,在印度求學辯論了13年,成為印度的佛教大師,無人敢跟他辯論,然后滿載而歸,帶著大量佛經回到中國,開始了佛經翻譯工作。 同時,他還將《老子》等中國經典翻譯成梵文,推薦到印度。
事實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引進、吸收外國文化的過程(第二次是近代學習西方科技文化)。
玄奘對《維摩詰經》深有研究,對我國的文學、哲學影響甚巨,而維摩詰居士也成為僧俗及各學派、教派贊嘆的對象。
《維摩詰經》主要講的是大乘般若見中觀思想,批判小乘的片面性。
它既不贊成以有為實,也不肯定執妄為真。
既否定世間的一切,又圓融不舍世間的方便而提倡中道。
此經是宣傳大乘般若空觀,批評小乘的片面性。
它在中國佛教中影響最大,被禪宗和人間佛教廣泛引用。
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為了尋求真理去天竺取經的。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
玄奘取經也是對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傳統的繼承。
他決定去西天取經,也是對真理的追求。人類對人生、社會、宇宙的真相和意義的探求,從未停止,玄奘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對玄奘來說,為天下黎民蒼生尋找離苦得樂之路,就是一個佛教徒義無反顧的使命。
玄奘千里西行求法取經,正是中華民族千年來舍生取義精神的最生動和最真實的寫照。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從印度取來的不只是佛經,還包括了天文、地理、哲學、藝術、思想、雕刻、音樂、數學、自然等諸多的知識,其規模相當于近代從西方引進的科學、思想、文化等一切。
大量的印度文化就在一次次取經的過程中被融入到中華文化中來,對我們的影響是極其深刻和深遠的,他甚至改變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
看看遍布全國的石窟,看看佛塔和寺院,看看我們的成語和故事中的大量的佛教用語,看看儒道釋對中國人的影響。
這不是引進一門宗教,而是引進了印度的文化/文明。就如同今天我們引進西方科學思想一樣。
當然最最關鍵最最重要的,應該是玄奘留給我們的那種精神!
我曾以為玄奘下決心去取經是一種執念。
后來看了紀錄片,里面提到,玄奘的水壺不小心打翻了一個,在明知水不充足的情況下,繼續前行有一定概率渴死在路上。
原話描繪的心理活動特別震撼。深刻體現了玄奘對自己內心和外在局勢的理解。他平靜地接受了死在路上的可能性,沒有掉頭,繼續西行。
從玄奘的經歷,我知道了,決心和執念不是一回事。
執念是認假為真,顛倒夢想,患得患失,煩惱叢生;
決心卻是純粹清澈的,它帶領人穿越真空和假有,平靜地朝一個目標前進罷了。
大多數人,包括很多名人做的事情,細究的話其實都沒啥現實意義,人生就在于堅持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就行,有沒有現實意義也不是其他人可以置喙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