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完全具備兩小時登臺能力,為何始終按兵不動?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登陸行動,臺灣當局卻遲遲未見實質性回應,究竟在等待什么契機?
這個疑問困擾著許多人,國防大學資深軍事教官、大校房兵的專業解讀或許能為我們撥開迷霧。
01
近日,臺灣軍方退役將領栗正杰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談及臺海潛在沖突時特別指出,臺軍存在一個關鍵性弱點。
據他分析,從解放軍啟動作戰程序到成功登陸臺灣本島,整個過程預計僅需兩個小時左右。
在這短暫時間內,臺軍甚至連基本動員都難以完成。
作為前國民黨高級軍官,栗正杰曾任金門烈嶼指揮官及戰爭學院戰略教官,對兩岸軍事態勢有著深刻認知。
基于其專業背景,栗正杰所言絕非危言聳聽,更不可能為博取關注而夸大其詞。
既然我們確實具備兩小時內完成登陸的能力,為何至今仍未付諸實踐?
關于統一臺灣的戰略考量,網絡上充斥著各種極端觀點。有人主張徹底摧毀!
有人建議實施大規模導彈打擊,以武力威懾達成目標!
但我們必須銘記,我們的使命是解放臺灣同胞,是要讓2300萬民眾共享發展成果。
歷史經驗表明,70余年前的上海戰役就是最佳范例。
02
那場戰役中,解放軍將保護城市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置于首位。
為此,中央軍委多次強調,嚴禁隨意動用重型武器裝備。
正是在這種嚴格約束下,我軍官兵頂著敵方密集火力,完成了城市解放任務。
三大戰役結束后,國民黨軍隊全面潰退,我軍順勢解放南方多個重要城市。
當時,國民黨殘部大量聚集在上海這座重要城市,中央將解放重任交付陳毅、粟裕領導的第三野戰軍。
擺在粟裕面前有兩個核心問題:如何解放上海?解放后又該如何治理?
彼時面臨的困境與當前形勢何其相似。
當時的上海不僅是亞洲最大都市,更是繁華的商業中心,承載著多方利益。
這里盤踞著國民黨特務機構、黑幫勢力以及虎視眈眈的境外力量。
是否會出現外部勢力直接干預,成為重大變數。
面對密集的高層建筑和人口聚集區,強攻勢必造成不可逆破壞,最大受害者將是普通市民。
攻城難題之外,后續管理更為棘手!
600萬人口的上海,既要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又要維持經濟活力,確保工廠運轉、學校教學、糧食供應不受影響。
為此,陳毅元帥專門請示中央,建議暫緩進攻,爭取充分準備時間。
于是三野出現特殊場景:大批預備干部從延安、北京等地奔赴前線。
這支隊伍包括曾在滬從事地下工作的人員、本地籍貫人士,以及各類專業人才。
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制定詳盡的接管方案。
與此同時,國民黨守軍也在積極備戰,畢竟這座城市匯聚了全國半數工業產值和六成商業貿易。
蔣介石為此調集8個正規軍,并配備海空軍及治安力量,總兵力達20萬人。
依托日據時期遺留的防御體系,配合數萬座碉堡,構筑起看似固若金湯的防線。
針對這種情況,粟裕將軍制定了三套應對方案。
第一方案是圍困戰術,切斷所有交通線,迫使守軍不戰自潰。
但考慮到600萬市民安危,該方案被果斷放棄。
第二方案考慮內外夾擊,使用重炮轟擊后發起突襲。
同樣因可能造成重大破壞而被否決。
最終選擇正面攻堅戰,逐街爭奪。
粟裕特別規定不得使用重武器,這意味著要付出更大犧牲。
但事實證明,這種選擇完全正確。
人民軍隊的職責就是守護百姓安全,這正是軍人的使命所在。
03
1949年5月12日,這場解放戰爭最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正式打響。
經過11天激戰,葉飛兵團成功牽制外圍敵軍,27軍開始向市區推進。
受限于禁用重武器命令,每條街道爭奪都要付出慘痛代價。
有時為殲滅三四百名敵軍,我軍傷亡近千人。
前線多次請求解除火力限制,均被指揮部堅決駁回。
因為每一發炮彈都可能威脅平民安全。
最終,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完成了解放任務。
5月27日清晨,隨著槍聲漸息,市民們走出家門目睹震撼一幕。
馬路兩側,無數戰士席地休息,婉拒群眾提供的住所和熱食。
一句"部隊有紀律"道出了人民軍隊的本質。
或許有人疑惑,經歷多日激戰,為何市民對此毫無察覺?
這得益于周密的前期準備。
戰斗伊始,潛伏人員就掌握了敵方布防情報。
同時組織群眾成立護衛隊,實現工廠、學校、民居三級防護。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安全和基礎設施完好。
軍隊屬于人民,沒有人愿意以同胞生命換取勝利。
用鮮血和犧牲守護人民,這正是子弟兵的神圣使命。
即便跨越76年時空,這份初心始終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