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軍改后,我軍正規主力部隊分為四大野戰軍。各野戰軍級別完全相同,但具體實力、規模上還是有區別的。四野即為軍改之前的東北野戰軍,在綜合實力上可以算是一枝獨秀,遼沈戰役前已經擁有超過70萬野戰部隊;到1950年兵力巔峰時,總兵力甚至達到了150萬人,遠超兄弟部隊。為什么四野能成為最強野戰軍呢?
從“天時”的角度講,四野起家時就擁有戰略級的建軍機遇,兄弟部隊則沒有。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長期被日本關東軍占據的我國東北地區,即將成為最大軍事真空區域。國共兩軍,此前在東北都沒有成規模的主力部隊,就備戰角度可以展開“公平競爭”,看誰的動作更快。
抗戰過程中八路軍長期在華北、山東等地堅持敵后作戰,國民黨軍主力則壓縮在大西南。因此在軍委快速、正確的決策下,晉察冀、山東根據地,以及新四軍第3師等部隊迅速派兵出關,11萬多精銳力量在短時間內到達南滿,總體上比國民黨軍要快一步,我方搶到了經略東北的先手。雖然此后國軍通過美國人的海空運輸支持,也向東北大舉增兵,但我軍在這一區域跟敵人的兵力對比情況,始終要好過其他戰區。
從“地利”角度看,東北地區北接蘇聯、東臨朝鮮,是最有利于解放軍發展的戰略區。這兩個國家都屬于社會主義陣營,雖然斯大林的對外政策,核心還是從本國利益出發,有“誰贏幫誰”的意味,但整體上對我黨我軍還算友好;而朝鮮則在解放戰爭期間,向我軍提供過大量物資支持,比如10萬余支步槍、火藥、雷管、軍服軍鞋、礦產,甚至包括必要的醫療援助。
我軍在東北發展,只需南面對敵即可,不會像其他戰區那樣“腹背受敵”,東北部隊的壓力自然驟減。日軍遺留的軍火庫,有數十處被我軍接收,獲得大批珍貴的火炮、炮彈。除此之外,解放前東北本身就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區,有充沛的軍火產能,其他野戰軍只能靠繳獲來補充炮彈,東北我軍卻可以用自己的兵工廠來造,甚至將大量炮彈海運到山東煙臺,供華東野戰軍作戰使用。這樣的條件,太令兄弟部隊羨慕了。
“人和”方面,四野的優勢更是十分顯著。原中央紅軍、115師的大量骨干被派往東北,尤其高層指揮體系“林羅譚劉”,清一色都是雙紅一出身的高級干部。其實山東、華北都有老中央紅軍的力量延續,但脈絡最明顯的,還得是東北解放軍,精英人物云集。
在人才供給上,軍委對東北解放軍的重視程度空前,無論軍事人才還是政工、后勤人才,配置都非常高。共有25名七大中央委員,或候補委員被派到東北戰區工作,占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這就叫“絕對重視”。解放戰爭的整體布局,是將東北解放軍培養壯大,再由北向南解放全中國。這是中央對四野的規劃及預期,其他戰區則以承擔牽制任務為主,可見東北我軍責任之重,也確實是敵強我弱的大背景下,最有希望的戰略規劃。
不僅有經略東北初期的各路援軍,解放戰爭進程中,晉察冀軍區還向東北輸送過大量官兵,就是冀察熱遼軍區。當然,這也有華北傅作義集團切割晉察冀根據地的因素,導致冀察熱遼軍區難以繼續隸屬晉察冀管轄,1947年干脆被劃給了東北,增加了7萬官兵。
國民黨軍受到華東、華北戰場牽制,難以持續向東北增兵,其上限就是60萬人,再加上重兵固守大城市的思維,最終被擅于開發根據地、搞土改和群眾運動的我方超越,東北成為全國解放軍最早實現實力逆轉的戰區。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四野(東北野戰軍)主導了其中的兩場,接下來華中、華南乃至海南島,都是以四野大軍為主力,迅速解放的。三野可以在戰功方面接近四野,但論整體實力及戰略影響,我軍在解放戰爭中的頭號王牌,還是黑土地上誕生出的四野。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