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那個時代家喻戶曉的體育主持人,也是亞洲第一個公開選擇安樂死的人。
傅達仁是誰?
在體育迷心里,傅達仁就像籃球場上的老朋友。
他把NBA里的“蓋火鍋”“冷箭”這些詞帶進了中文世界。他的聲音,像是比賽的背景音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只要打開臺視、聽到籃球比賽的解說,那種節奏感、那種激昂,十有八九就是傅達仁。1991年,他甚至上了央視春晚,和妻子合演了“山東大實話”。
可他的人生一開始,并不算順利。
他小時候,父母都死于戰亂。父親是在抗戰里犧牲的烈士。后來他進了宋美齡創辦的遺族學校,靠著鄰居鄉親的幫扶長大。家境普通,日子很苦,年輕時就是靠體育和一股韌勁兒熬出來的。大學畢業后,他曾當過籃球運動員,也做過教練。可惜傷病提前讓他離開了球場,轉行做體育解說員。
他的解說從來不死板。別人是“播報”,他是“表演”;別人念稿,他能把觀眾帶進球場。有球迷說,“只要聽他的解說,比賽哪怕再悶,也能看出火花。”有人說他的語言有“魔力”,能讓籃球變得好玩、有溫度。
成名以后,他也經歷過生活的波折。感情上兜兜轉轉,有過幾段婚姻。60歲老來得子,他常在節目里開玩笑,說自己終于圓滿。
人到老年,本以為能安享晚年,陪陪家人。可命運又跟他開了個大玩笑。2016年,83歲的傅達仁被查出胰腺癌。這種病,在醫學界有個殘酷的外號——“癌中之王”。醫生的態度很直接:晚期,擴散,治愈率接近于零。
那段時間,他從八十多公斤的壯漢,瘦成了皮包骨。止痛藥從一天一顆到五顆,嗎啡片、飲劑,什么都用上了。可疼痛一點沒減輕。
有一次用了嗎啡貼片,直接過敏,整個人全身抽搐、翻白眼——家屬看了都崩潰,醫生護士連夜搶救。第二天早上,傅達仁醒來,居然還能苦笑:“我這樣子,跟活死人有啥區別?”
他兒子傅俊豪后來回憶那段日子,連話都說不出來,眼淚一直掉。
家里人其實誰都不想放棄,他兒子跑前跑后找專家,還想過給老爸辦畫展、出自傳,拖著,盼著有奇跡。可現實太殘酷。醫生給出的選擇,兩條路:
要么大手術加化療,成功率低,還不一定能挺過手術;
要么保守治療,靠止痛藥,等著慢慢耗完。
傅達仁最后選擇了第三條——去瑞士安樂死。
傅達仁的決定,讓全家一時間都接受不了。臺灣沒有安樂死立法,傅達仁跑遍了醫療機構、媒體、立法院,想申請,官方回復是:“臺灣沒有安樂死相關法律。”
去瑞士,成了唯一的選擇。
可這條路也不容易——瑞士允許外國人安樂死,但整個流程花費巨大,三百多萬新臺幣起步。傅俊豪一開始死活不同意,總覺得“只要有一絲機會,就不能讓老爸走這條路”。父子倆為了這個事沒少吵,誰都說服不了誰。
真正改變一切的,是某個深夜。傅俊豪陪床,看著父親全身痛苦到抽搐,那一刻他明白,所謂的“孝順”成了負擔。
后來,他偷偷給父親寫了一封信:“爸,對不起,是我太自私了。因為舍不得您,讓您多受了這么長時間的罪……”
那封信,他寫著寫著,淚流不止。
2018年2月,傅俊豪結婚,傅達仁拄著拐杖,堅持給兒子當證婚人。婚禮上,傅俊豪心里五味雜陳,“爸,終于完成了他的心愿,可以安心走了。”
幾個月后,家人陪著傅達仁,踏上了前往瑞士的航班。
臨走前,他特意錄了告別。里,他穿著黑色中裝,圍著最愛的花圍巾,打趣說“去瑞士度個假,順便辦點小事”。
飛機上,父子倆一直聊天——聊籃球、聊主播的趣事、聊年輕時的遺憾。好像要把一輩子沒說完的話都講一遍。
他特意選在6月7號,因為他的父親就是那天為國捐軀的。傅達仁說:“我要在這天去找我爸。”
在瑞士那個安樂死機構,所有流程都極其規范。工作人員把一杯透明的液體遞給他,詳細說明后果和流程。傅達仁聽得認真,還開玩笑:“這個能分幾口喝嗎?一口悶我怕嗆著。”又轉頭問兒子,“兩口行嗎?”
他一口一口地喝,喝完后,把杯子放下,靠在兒子懷里,閉上眼睛。嘴角浮現一絲微笑。“終于結束了,終于解脫了。”
傅俊豪說:“我其實一直后悔,沒有早點同意父親的決定,讓他多受了那么久的苦。”
傅達仁離開后,臺灣關于安樂死的討論,始終沒停過。他的兒子傅俊豪,便成了安樂死立法的積極推動者。
現在臺灣立法院已經有了草案,明確限制:必須是成年人,絕癥,預期壽命不超過六個月,還得通過嚴格的委員會審核。
醫生可以行使“良心拒絕權”。但反對聲也不少,有專家擔心臺灣社會高齡化嚴重,安樂死一旦合法,是否會被當成“社會成本管理工具”?衛福部門態度也挺微妙,認為已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不需要安樂死。
支持的人越來越多,最新民調顯示有七成五支持立法。但立法之路,依然難。
到底有沒有“好死”?到底什么才是有尊嚴的離開?
在華人社會,傳統觀念更偏向于“好死不如賴活著”,忍一忍,熬一熬。可傅達仁的經歷,直接把這個隱秘話題拉到臺前。死亡不是虛無,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節點”。
有人不理解,有人痛惜,有人質問:這樣的方式到底是不是逃避?
也有人感慨:每個人都應該有最后選擇的權利。
傅達仁在去世前寫下過一句詩:“為了公平、法治、自由、人權,客死蘇黎世也無憾。”
2025年,臺灣安樂死立法仍在路上。政策、倫理、宗教、經濟,每一個角度都沒有標準答案。
但“選擇的權利”這個種子,已經埋下。
當有一天,你不得不面對親人、自己生命終點時,是否愿意為自己爭取那一點點尊嚴和掌控權?傅達仁給了自己的答案,也讓社會多了一次深思。
死亡不是禁忌,尊嚴才是最難得的事。
參考文獻:
北京日報:《著名主持人不忍病痛選擇安樂死,生前最后畫面曝光》
北晚在線:《法國安樂死案反轉,這個倫理難題始終難以解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