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9年,陳蔡邊境一處荒原里,一群頭發臟亂、滿臉污漬之人圍著一口空鍋發愁。領頭老頭兒餓得眼前直冒金星,但還跟徒弟們講:“君子固窮”的道理。
同一時間里,在印度菩提伽耶一棵菩提樹下,有個形容枯槁的苦行者突然睜開眼,他剛領悟到宇宙終極真理。
誰能想到,兩處相隔萬里,但后來會在歷史發展都中引起巨大的回響。
一邊是五十五歲孔丘帶著門徒四處流亡奔波,連續七天沒吃上一頓飯;另一邊是三十五歲釋迦牟尼在禪修靜定中突然悟道,成了佛陀。
更奇妙的是,他們一個創立了儒家,一個奠定了佛教;東西方最卓越的思想體系,居然在同一個時候出現!
春秋末年那個動蕩的時期,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一百來個諸侯國打的頭破血流,魯國街上,經常能看到貴族坐著戰車亂沖亂撞,把百姓賣菜的攤子撞的稀爛。
而釋迦牟尼所在之地迦毗羅衛國正被強鄰摩揭陀覬覦著,部落之間因為爭奪恒河流域,打得不可開交。
有趣就有趣在他倆出身差不多,但選擇完全不一樣:孔子是沒落貴族,偏要去政壇想革新社會;佛陀本是尊貴王子,卻放棄王位去尋求解脫。
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一個往人群里鉆,一個往深山里跑。
孔子周游列國時,懷著恢復周禮的憧憬,在55歲那年離開魯國,開始了長達14年的游歷。
第一站到衛國,衛國君主衛靈公對他還挺友好,可一聽說要革新禮制就裝糊涂。最慘的時候是在陳蔡之間那會,被人誣陷說要造反,師徒們被困在荒郊野外,差點餓死。
門生子貢偷偷溜出去討飯,回來時看見先生正在彈琴唱歌。后來顏回扒開鍋底最后幾顆米,熬了一碗清湯,孔子非要先去祭祀天地——餓得手都抖還遵守禮儀,這事讓跟著的衛國大夫感動得掉淚。
而釋迦牟尼用六年苦行換來一夜覺醒,在孔子受餓的時候同一年份里,釋迦牟尼正經歷最后的考驗。他已經在尼連禪河邊苦行六年了,每天就吃一顆芝麻,瘦得能摸到脊椎骨。有一天他接受牧羊女送上的羊乳還有米粥供養的時候,突然明白過來:苦磨肉身不能悟道。
當晚他坐在菩提樹下發誓:不悟道不起身!魔羅派來妖艷魔女去勾引他,還召喚風暴雷電來嚇唬他。清晨的時候,釋迦牟尼抬頭看到晨星,一下子就明白了“緣起性空”——原來大家苦惱都是因為太固執。
歷史驚人的巧合,兩人有很多共同之處。孔子言“逝者如斯夫”以談時間,佛陀用“筏喻”來說放下執念;孔子不講怪力亂神,佛陀斥責婆羅門殺生祭祀;孔子最器重的弟子冉求幫季氏聚斂錢財,佛陀的表弟提婆達多竟想謀害他。
最妙之處就是兩人教學方法——孔子因材施教,同一個問題給不同弟子不同的答案;佛陀也是看人的情況來教導,跟農夫說種田來講道理,跟國王講治國辦法。
兩人死后一個成圣,一個成佛。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寫書,去世前夢到自己在兩根柱子中間,這是殷商停靈的地方,他小聲說:“泰山其頹乎!哲人其萎乎,“七天后溘然長逝。
佛祖八十歲的時候,吃了信眾送給他的松茸蘑菇,一直拉肚子,但還是堅持講完最后一節課,說:“諸行無常,精進勿放逸!”
沒想到在世時都不得志的兩位圣賢,去世后卻有相同結局——漢武帝獨尊儒術,阿育王把佛教定為國教。更奇妙之處在于,漢代人把孔子塑造成“素王”,印度人給佛陀加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兩位務實思想家竟都被后人捧成神明。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人類的軸心時代’,孔子、佛陀、蘇格拉底好像商量好了似地一起出現。
今天在曲阜孔廟摸著千年柏樹,或者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面靜靜站著的時候,或許能聽到久遠年月傳來的共鳴:一種在亂世里教人怎么好好活著,另一種在苦難里指引怎樣完全超脫。
參考資料:
孔子周游列國事跡(《史記·孔子世家》)
軸心時代理論(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孔子晚年記載(《論語·子罕》《禮記·檀弓》)
佛陀悟道過程(《佛本行集經》《中阿含經》)
孔子與佛陀時代背景(《春秋》《印度古代史》)
儒佛思想比較研究(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孔子弟子背叛事件(《論語·先進》)
孔子神化過程(《漢書·藝文志》)
佛陀生平(《大般涅槃經》)
春秋社會狀況(《左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