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靈寶孟村
文/董振民 尚柏仁 史智民 馬朝龍 陳天棟 張竹林 圖/董振民
為保護、挖掘和傳承地名文化遺產,河南省民政廳于2022年5月6日正式啟動“河南省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的認定工作,2024年4月1日結果公布,三門峽市入圍兩個“千年古村落”,分別是靈寶市函谷關鎮的稠桑村和孟村。
孟村村名極其誘人,有內涵有故事,有山有水有溝壑,詩文可串,文物可見,關鍵還有淳樸善良、隨和熱情、友愛禮貌的民風。這個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在2024年1月31日被正式認定為河南省首批地名文化遺產之一,榮列“千年古村落”的名錄。它不僅見證了千年的歲月變遷,還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這里有關龍逄、薛書常等歷史名人,其傳統聚落形態與典型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特別是夏代直臣關龍逄墓、清代翰林薛書常墓等古墓葬,曹魏函谷關、清代函谷夾鋪等古建筑,以及東坡舊石器遺存點、北寨遺址、南溝遺址、老虎頭仰韶文化遺址、曹魏古道遺址、老官路遺址、洛潼公路遺址等7處遺址,共同構成了孟村獨特的文化景觀,極具傳承價值。
2025年6月25日,尚柏仁先生倡議到靈寶孟村實地調研,認為孟村歷史文化價值較大,故事較多,學習有益。其實他頭幾天已開始謀劃此事,董振民同志提前查閱了相關資料,馬朝龍先生邀約好友并說明第二天出發時間地點,我們一行六人按預定方案驅車進入孟村,對這一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村落”進行系統性探訪。
一、概況
(一)簡介
孟村位于靈寶城北部,隸屬于函谷關鎮,在衡嶺原頭二層臺階的最北端。這里地理位置優越,北望黃河,與山西芮城縣隔河相望;東臨弘農澗河,與梨園村相對;南接函谷關旅游景區,西鄰東寨和西寨兩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從交通上看,孟村距離靈寶市區15公里,距函谷關鎮政府4.5公里,至潼關80公里,到達三門峽市則需45公里。
村莊地形呈長方形,東西寬度約2000米,南北長度約5000米。地勢呈現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的特點,最低點海拔319米(河灘地),最高點為雞子山,海拔達504米。孟村地處丘陵地帶,溝壑交錯,地貌復雜多樣,“五分溝、三分原、二分河灘是良田”形象地概括了這里的地理特征。
孟村現有人口670戶,總計2700人,全村共有31個姓氏,其中以薛姓最為集中,其次是張姓,此外還有衛、李、趙、王等多個姓氏。村“兩委”由7人組成,負責村務管理與發展規劃。
農業方面,孟村擁有耕地3200畝,灘地2700畝,主導產業以大棗、蘋果、軟籽石榴為主。尤其是孟村的大棗種植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靈寶三大寶“蘋果、黃金、大棗”之一的大棗特產地。目前,孟村大棗種植面積已達4200畝,平均畝產量在3000-4000斤之間,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9萬余元。
(二)村名由來
孟村的名字源自一段傳奇的歷史故事——雞鳴狗盜,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齊國有位貴族名叫田文,繼承了其父田嬰的封地——薛(現今位于山東滕州市南部),因此被人們尊稱為薛公,號為孟嘗君。
孟嘗君以其禮賢下士而聞名于諸侯之間,不論門客身份高低貴賤,皆以禮相待。短短幾年間,他麾下的門客就多達三千人。秦昭王聽聞孟嘗君的賢名后,特意邀請他到秦國,并將涇陽君作為人質送往齊國,以此表示誠意。孟嘗君接受邀請前往秦國,起初受到了秦昭王的高度贊賞,并被任命為秦國的相國。然而,這一決定引發了秦國一些貴族的不滿,他們向秦王進讒言,導致孟嘗君不僅未被重用,反而被軟禁起來。
為了擺脫困境,孟嘗君通過獻給秦昭王寵愛的燕姬一件價值千金、舉世無雙的白狐裘來尋求幫助。這件白狐裘是之前孟嘗君已經獻給秦王的禮物,但一位機智的門客模仿狗叫進入秦宮狗舍,成功偷回了白狐裘。燕姬得到白狐裘后勸說秦王放孟嘗君離開,避免背上殺害賢士的惡名。秦王聽從了她的建議,次日釋放了孟嘗君一行人。
孟嘗君擔心秦王會改變主意,于是連夜啟程,直奔函谷關。到達函谷關時正值半夜,根據當時的關法,關門需等到雞鳴時分才會開啟。情急之下,孟嘗君的一位門客模仿雞叫,引得眾雞齊鳴,守關士兵因此打開了關門,讓他們得以順利出關。
當追趕的秦軍抵達函谷關時,發現關門大開,孟嘗君等人早已離去。為了避免追兵,孟嘗君與隨行人員換裝,逆向北行至一處深溝(即今日的孟村溝),并在竹林中藏身。這段經歷留下了“孟嘗逆旅,靈竹善在”的佳話,孟村也因此得名。蘇軾曾云:“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李太白曾云:“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歷史聚光燈閃耀的瞬間,名人的故事經久留傳,薛公孟嘗君與孟村薛書常年代相距久遠,但冥冥中似有關聯,孟村之名逾千年矣!
這個故事不僅展示了孟嘗君及其門客的智慧和勇氣,也賦予了孟村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多彩的文化篇章。
(三)區劃沿革
根據光緒二年(1876年)周淦修撰的《靈寶縣志》記載:“按靈邑順治年間編里三十,康熙十一年省其二,今因之,除城關外,分為四牌,各七里,共編二十八里,里分十甲,轄村多寡不等。二牌七里:澗河里,正南路,七十里,轄村十八:孟村,離城五里。”
民國十年(1921年),靈寶縣劃分為六個區,孟村被劃入第一區。民國二十四年《靈寶縣志》載:“靈邑現時行政組織以縣轄區,以區轄保,而丁地輸納則仍以二十八里成總,每里十甲,悉緣舊治。二牌七里:澗河里,正南路,七十里,轄村十八:孟村,離城五里。”再次確認了這一行政區劃,孟村依舊隸屬于澗河里的范疇。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隨著鄉鎮制的實施,靈寶縣撤銷了原有的區級劃分,改為鄉鎮制,孟村歸屬于坡頭鄉。
1949年6月,靈寶縣解放后,全縣被重新劃分為七個區,孟村被納入第二區王垛鄉。
1954年6月,閿鄉和靈寶合并為一個縣后,靈寶縣又進行了調整,劃分為一鎮十二區,孟村此時歸城關鎮管轄。
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期間,孟村高級社、北寨高級社以及五七高級社三社合并成為孟村大隊,歸屬西章人民公社。
1966年,靈寶縣增設了澗口、寺河、坡頭、程村4個人民公社,孟村大隊屬坡頭人民公社所轄。
1982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原坡頭公社改名為北坡頭公社。次年,北坡頭人民公社轉變為北坡頭鄉,孟村大隊也隨之更名為孟村村,隸屬于北坡頭鄉。
1993年,靈寶縣撤縣設市,北坡頭鄉隨之改名為函谷關鎮,孟村因此成為函谷關鎮一行政村。
(四)行政村
孟村目前下轄六個自然村,包括北寨、五里溝、南寨、相國墓、滑底和南溝,共13個村民小組。這些自然村均為遷建的新村,各自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
1.北寨
位于村部北300米處,是孟村最北端的自然村,包含第一和第二村民組。原址位于村東南方向,有寨子上、東溝和西溝三個部分。北寨的財神廟、馬王廟建在東溝,文帝廟則位于寨子大門北側。寨門堅固,三面環溝,地勢險要,門前設有張家祠堂,祠堂周圍有大柏樹。作為三門峽庫區的重點移民區,從1955年開始搬遷,至1970年前后全部完成,但新址仍沿用“北寨”之名。
2.五里溝
坐落在北寨村西1000米、村部西北1500米處,屬于第三村民組。原址位于老靈寶縣城西五里的小北溝內,村民多居住于窯洞中。現址為孟村灘地,原址靠近棗樹坡下方的老火車路。五里溝村民自1959年開始搬遷到雞子山下,到1963年結束,但搬遷后的新村依舊被稱為“五里溝”。
3.南寨
位于五里溝東南方向,距離村部正西1000米,屬第四村民小組。原址鄰近澗河岸邊,南北兩邊是深溝,東邊鄰澗河,有十丈高崖,西邊為咽喉要道,筑有堅固的寨子大門。進寨子大門,北邊有老爺廟,南邊有戲臺。南寨村民從1960年開始搬遷,1963年全部遷移完畢,新址繼續使用“南寨”這一名稱。
4.相國墓
這是孟村最大的自然村,村部也設于此,包含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及第十二村民小組。此地由東南大溝(孟村溝)居民遷移而來。
孟村溝原貌南為前溝,中間為中溝,北為后溝。前溝有洞子大南門,南門洞上建有“轉角樓”,南門眉額上書“函關夾鋪”四個大字,大門內有翰林薛家府,離大門十五米右側建有老父廟,左側建有雙碑樓,中間為大路,路南有戲臺,往東是澗河,是孟村溝人重要的進出道路。中溝有薛家祠堂、觀音堂,后溝有趙家祠堂。后溝有洞子大北門,是孟村溝人去西原做農活和通往西北的重要道路。1959年起,村民們開始遷居至此,形成了新的“相國墓”村。
老爺廟始建于清朝翰林學士薛書常年代,房屋數間,為磚木結構,塑有關羽及關平、周倉,左邊有馬王,右邊有牛王,共五尊彩色泥像,毀于抗日戰爭時期。雙碑樓兩通石碑記載了朝廷對薛書常的圣旨,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5.滑底
位于相國墓東南方,距村部1000米,連霍高速公路靈寶北站建在此地,涵蓋第九和第十三村民小組。滑底村的居民沒有經歷大規模搬遷。
6.南溝
位于滑底村正南300米,處于三門峽至靈寶快速通道口,屬于第十和第十一村民小組。原址位于孟村溝以南的一個溝坡上,東臨澗河,設有東大門,西邊有洞子大門。火神廟、祖師廟和老爺廟分布其間。南溝火神廟每年正月二十三日為廟會,會期請大戲在孟村溝的戲臺上演。自1959年開始搬遷,搬遷址原上馬奎地(地名),至1963年完成,新建村莊仍稱“南溝”。
7.孟村小溝與衛家坷臺
孟村小溝位于村溝西南,衛家坷臺則位于原翰林戲臺西側臺階上,兩者隔空相對。這兩個地方在移民前曾是一個生產隊,但由于移民時未能集體搬遷,分散到了馬套、滑底和相國墓等地。因此,“小溝”和“衛家坷臺”的名字逐漸不再被使用。
(五)教育
孟村的教育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咸豐年間,當時孟村溝就設有私塾,為當地及周邊村莊的孩子提供基礎教育。尤其自薛書常考中翰林進士后,孟村溝的私塾聲名遠揚,吸引了更多來自周邊地區的學子前來求學。
1928年,隨著民國政府提倡“廢廟宇,辦學堂”,傳統的私塾教育逐漸被現代學堂所取代。
1940年,“孟村國民小學”正式成立,校址設在孟村溝的薛家祠堂內,開啟了現代教育的新篇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孟村國民學校”更名為“孟村小學”。不久之后,在北寨的三眼窯洞里建立了北寨小學,并于1955年并入孟村小學。
1967年,相國墓的加工廠成立了相國墓學校。到了1972年,孟村學校與相國墓小學合并,遷至現址,繼續沿用“孟村小學”的名稱。
1977年,孟村學校增設了初中班。然而,到了1982年,由于各種原因取消了初中班設置,專注于小學教育。
1990年,村里投資28萬元,建設了一座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教學樓,大大改善了學校的教學環境。
1997年,村里再次投資20萬元,建成一座綜合教學樓。
2001年,孟村小學被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花園式學校”。2002年,被三門峽教委授予“先進學校”。2007年被三門峽教體局授予“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單位”。2011年被靈寶市委市政府授予“教學先進工作單位”。
2013年,函谷關鎮進行了教育區劃調整,孟村小學設置為1-4年級。
(六)交通
1.古代交通
曹魏古道:孟村北部曾有一條重要的古道,即東漢建安十三年(211年),魏武帝曹操為了西征張魯、馬超、韓遂而命許褚在黃河南岸開辟的一條兵馬運糧通道——曹魏古道。公元240年,在孟村設立魏函谷關,這條古道成為連接洛陽與長安的重要通道,使得孟村一度成為繁華之地,人來車往,熱鬧非凡。
隋唐及明清古道:盡管后來沿黃河的隋唐古道和明清古道有所變化,但魏函谷關作為東至洛陽、西達長安的必經之路的地位始終未變。它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軍事上,也對商業交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民國時期的公路建設:民國十七年(1928年)10月,馮玉祥將軍由于作戰的軍事需要,派員到靈寶督促重修陜縣到潼關的汽車路,該路從孟村北經過,現在還能依稀看到當年3尺6寸寬的公路遺跡。
2.現代交通
連霍高速公路橫穿孟村。該路始建于2000年,2004年全線通車。在孟村的滑底自然村建連霍高速靈寶出站口。同年,靈寶至高速路口的開元大道建設也全面竣工。2011年連霍高建公路加寬,2015年10月竣工通車。
三靈快速通道是三門峽市區連接陜縣、靈寶的城際快速通道。2011年3月,開始修建陜縣城村連霍高速出口至靈寶孟村連霍高速出口段的快速通道建設,該路段在孟村南溝于大王鎮沙坡村之間有一座橫跨弘農澗河的特大公路大橋,大橋長1173米,2016年5月,三靈快速通道全線通車。
現在的孟村,可謂是靈寶的交通樞紐。連霍高速、三靈快道、黃河廊道穿境而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
二、古遺址
1.函谷關舊石器遺存點
1962年中國社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來靈寶考察時發現,位置在孟村東北魏函谷關北面,即弘農澗河匯入黃河處的西岸東坡上,出土有一批用錘擊法打制而成的礫石制成的石核、石片和加工石器,分布范圍在300米×50米左右。根據地層和遺物判斷,屬舊石器時代早晚兩期文化遺存點。
2.北寨遺址
在北寨村東弘農澗河西岸的二層臺階上,南北為大溝,遺址東西300米,南北100米。1985年發現,1989年被靈寶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的斷崖上發現大量文化層和灰坑,文化層厚1.5米左右。從采集的圖片可以看出器型有泥質磨光紅陶小缽,小口類底瓶,紅陶罐等。紋飾除彩陶外以繩紋為主。石器有石鏟、石斧、石刀等。根據包含物質判斷,屬仰韶文化遺址。
3.南溝遺址
在南溝自然村東弘農澗河西岸的二層臺地上,南北為大溝,西為平地。遺址東西400米,南北350米。1950年發現,1956年被靈寶縣人民政府委員會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斷崖外露出多處灰坑和文化層,文化層厚3米左右。從采集的陶片可以看出器型有泥質陶盆、黑陶罐、灰陶鼎等。器物紋飾以繩紋、弦紋和附加堆紋為主,并有一定數量的紅陶和夾砂陶。根據包含物質特征判斷,屬仰韶文化遺址。
4.老虎頭遺址
老虎頭遺址北為黃河,南靠衡嶺原頭,東至村中通往黃河灘水泥路,西為斷崖,分布在老虎頭四周,遺址區內地勢平坦。在北寨村北500米處,以去黃河灘的三岔路口為坐標,向東300米,向西50米,向南200米。遺址東西350米,南北200米,四周斷崖上灰坑密集,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揀到的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有少量的泥質紅陶,紋飾以細繩紋為主,粗繩紋次之,有少量的素面,可以辨出器型的有泥質灰陶罐、盆、鬲等,有少量的仰韶中晚期陶片。根據包含物判斷,應為廟底溝二期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
此外,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炮臺就設在老虎頭遺址。該炮臺與黃河北岸的日軍炮臺相對峙。2014年11月,孟村老虎頭炮臺遺址被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孟村烈士紀念碑樓也建在老虎頭遺址旁。孟村烈士紀念碑位于北寨村北區黃河灘的大路東邊,碑樓為磚混結構,上為磚砌斜坡脊頂,直立懸檐,下為長方柱形,高3.5米,長2米,厚1.6米。青石石碑碑高1.2米,寬0.6米,半圓頂,頂部豎刻“永垂不朽”四字,碑身正面陰刻楷書“靈寶縣第二區孟村鄉解放戰爭中殉難烈士紀念碑”。
碑文記述了1947年解放軍東移時,當地敵頑屠殺六名解放軍戰士的情況。此碑為1951年3月所立,陸定一撰文,索好賢書丹,李治成刻石,全區干群敬立,1979年被靈寶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靈寶市文管所對烈士碑進行了全面維護。碑文如下:
前者蔣匪興兵,屠殺人民,狼心呈現,蠆尾興妖。我解放大軍拯萬民于鼎鑊之上,救萬民于水火之中,于1947年秋南渡黃河,西進崤函,大軍所指,蔣匪披靡,萬民歡騰,共度解放。后因戰略關系,我軍東移,遂使三百里崤函復陷匪手。
匪軍所到之處,大肆屠殺,腥膻遍地,僅孟村鄉境內,慘遭殺害者即達十余人之多,或為革命烈士,英勇捐軀,或為翻身農民,慷慨就義,魄歸長夜。今者解放戰爭全面勝利,大路殘匪基本肅清,我全鄉農民追念殉難烈士及被害農民之被悲壯事跡,于哀悼悲痛悲悼之余,以實際行動支援革命戰爭進行到底,徹底掃清余寇,以慰殉難者在天之靈。謹勒石于此,永垂不朽!
靈寶縣第二區孟村鄉全體群眾
1957年3月吉日立
5.曹魏古道遺址
曹魏古道起始于靈寶曲沃,途經馮佐、小北村,跨過好陽河,經過北村、北營、棗靈鎮,越過弘農澗河,到達新函谷關(即魏函谷關),然后繼續前行經過五里鋪、七里鋪、十里鋪,最終在西寨村與周秦古道匯合。整條古道全長超過50里。
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魏武帝曹操為了西征張魯、馬超、韓遂,命令許褚在黃河南岸開辟這條道路,以利于運兵馬糧草。到了魏正始元年(240年),弘農郡守孟康建立了函谷關(亦稱大崤關或金關),這條道路因此得名“曹魏古道”。
6.老官路遺址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由西安回北?京時,在周秦古道南重新開辟了一條道路。此道由北營村經老靈寶城過弘農澗河,入魏函谷關,沿孟村老虎頭斜向西南深溝至西寨,經稠桑,過沙河,經東古驛、小北地、雷家營、雙墳地與曹魏古道匯合,全長20公里,史上稱皇差路,俗稱老官道。
7.洛潼公路遺址
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任河南省主席期間,為了洛潼公路的暢通,原路線走老官路過靈寶城至洛陽。在孟村北邊的老官路,溝深崖高,下雨易塌陷,不便于汽車通行,馮主席下令在此改修道路,改老官路沿老虎頭向南繞山坡西上至西寨、稠桑,過沙河直到潼關。
三、古墓葬
1.關龍逄墓
關龍逄墓,俗稱“相國墓”,訛傳為相公墓,位于孟村村部西200米處,緊鄰孟村學校后方。這座墓冢呈圓形,中心較高,四周較低,周圍是居民區。宋朝紹圣四年(1097年),始建祠堂于靈寶縣城東關,但舊址已被三門峽水庫淹沒。歷代過往官員必到墓前拜謁,沿為習俗。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詩篇。清末民初,墓前的陵廟和祠碑尚存,但在戰亂中被毀。目前僅剩一座高約3米、周長約250米的土冢。
1956年,該墓被靈寶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靈寶縣文管會規定了保護范圍,并在冢北側設立了保護標志牌。據村中老人傳說,關龍逄墓是在他死后由士兵們從千里之外用背袋裝運來的黃土壘成的,原墓占地四五畝大。墓中還有磚制結構,磚長36厘米、寬16厘米、厚6厘米,推測應為漢磚。
光緒《直隸陜州志》記載,關龍逄墓是靈寶八大景之一,并附有圖和詩;夏直臣祠,在東關。《大清一統志》載:“夏關龍逄墓,在靈寶縣南十里孟村之西。《寰宇記》唐唐太宗東巡致祭,開元十三年(725年)立碑。”民國《靈寶縣志》中載有唐張謂撰寫的《有夏大夫關公碑陰序》、唐王勣撰寫的《祭關龍逄文》。光緒《直隸陜州志》載:“夏關龍逄墓,古冢大數畝,在縣南十里孟村之西,唐為立碑,大書夏直臣關公之墓。有祠在東關,春秋祀之。”
光緒二年周淦修《靈寶縣志》及民國《靈寶縣志》均記載:“關龍逄墓,……龍逄赴火而死,歸骸本郡,葬于縣南五里孟村之西原。冢大數畝,唐為立碑,大書夏直臣關公之墓。有祠,在東關。春秋祭祀。”
民國二十四年孫椿榮修《靈寶縣志》中進士熊正德撰《重修夏直臣關公祠堂碑記》載:“陜郡靈寶之南古函谷之西有其墓,而無其廟。宋紹圣四年,知陜州府者龍圖游公握憲節于此邦,始建祠堂焉。……獨其碑之僅存……大德四年……僉議于舊碑所仆之所,邑之東門外百步許道北卜一所焉,重建祠堂。
”民國《靈寶縣志》中明邑令秦時中撰《龍逄冢記》載:“正統辛酉春,因事經瞻,冢列三四,亦無石記。惟一最高者是。”“八景:龍逄古墓,在城西南五里函谷關內孟村原上有大冢一,即龍逄墓。夏時直諫,桀殺之,故亦名直臣。墓旁有小冢,俗傳為皇姑墓。蓋龍逄在夏為國戚,故直諫而死。又傳龍逄為漢關壯繆侯之遠祖,史無定征,以疑傳疑可也。”
關龍逄墓不僅是重要的歷史遺跡,也是研究古代社會和文化的寶貴資料。通過這些豐富的歷史記載,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位歷史上著名的忠臣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同時,對關龍逄墓的保護和研究也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薛書常夫人雷氏之墓和薛書常父親一仕之墓
2000年3月9日連霍高建公路在孟村南溝段施工時,發現清代墓葬二座。經靈寶文管所和三門峽考古隊共同發掘,認定為薛書常夫人雷氏之墓和薛書常父親一仕之墓。兩墓為磚室,早期曾被盜,葬具為木質,一棺一槨,棺槨均以大漆漆成,墓里棺槨及墓志保存完好,現藏于靈寶市文管所。
薛書常夫人雷氏墓志銘為青石質,長寬各0.96米,厚0.095米,志文為楷體。全文如下:
皇清誥封一品夫人薛母雷太夫人墓志銘
教授修職郎癸酉科拔貢朝考二等乙亥恩科舉人候選教諭趙克巔撰并書
夫人雷氏,誥授榮祿大夫世香薛公繼室也。世香公,諱書常。由翰林起家,歷任外官江蘇按察使署江蘇布政使,世居靈寶城南之孟村。曾祖鐘英,祖純德,父一仕,俱以公貴,封如制。元配邑西關康生雷聰明長女。生三子,長甫八齡,次、三尚在襁褓。無人歿。公憂諸孤之失撫也,乃續聘聰明公三女,于歸后抱保提攜思勤備至。三子亭亭成立,不知其非所出也。夫人幼嫻姆訓,相夫無違事,舅姑以禮,井臼親操。
世香公不以家務累其心,故能篤志下帷,飛黃騰達,內助之力居多等。長子國仕,兩淮候補監大使;次國昌,候補知府;三國磐,鹽運使運同,賞戴花翎。承重孫祖澤。次孫祖瑄。生于十四年九月十三日午時,卒于光緒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戌時,享年五十有九。即以是年二月初十葬于村西紅花溝乾山巽向。銘曰:恪遵婦道,敬守女箴,成乃夫業,慰厥姊心,階前蘭桂,毓森森澗口曲道光陰千秋萬古兮,永播徽音。
男孫祖澤、祖宣泣血上石
3.薛書常墓
民國二十四年孫椿榮修《靈寶縣志》中對《薛公神道碑銘》有詳細記載。翰林院庶吉士張永在薛書常去世三年后,根據其生平事跡撰寫了這篇神道碑銘。薛書常積功加布政使銜,誥授榮祿大夫,覃恩推及三代,賞正二品,封于晉贈一品服。薛書常共有三位夫人:高氏、舒氏、雷氏,皆被封為夫人。育有三子:國仁、國昌、國磐,以及孫子:祖澤、祖宣。薛書常卒于光緒六年九月十五日,享年六十六歲。于光緒七年四月初六日酉時葬于夏直臣冢南衛原嘴。
四、古建筑
1.魏函谷關
魏函谷關位于孟村北寨北側,黃河南岸,弘農澗西側,距周秦函谷關城北約5公里。這座古老的關隘不僅是重要的軍事要塞,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
魏函谷關也稱魏關、大崤關、金陡關。民國二十四年孫椿榮修《靈寶縣志》有照片,俗稱新函谷關。據光緒二年(1876年)《靈寶縣志》載,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韓遂、馬超屯兵潼關,曹操統大軍西征,因秦函谷關狹窄難行,命大將許褚在黃河南岸劈山開道,“濱大河以轉運”糧草,這條道路被稱為“曹操運糧道”。清代學者顧祖禹在所著《讀史方輿紀要》中說,三國曹魏正始元年(240年),弘農太守孟康,在曹操新辟運糧道山口處,新建關城,設關卡。清康熙壬戌年(1682年),對魏函谷關進行過重修。關門是一門三層硬山頂四檐建筑。關樓門洞上最早方雕刻有“紫氣東來”四字。
魏函谷關前地面較開闊,因近水陸碼頭,交通較方便,商賈游客多行此道。久而久之,這里就有了居民商旅,還建有祭祀老子李聃的三清殿。
民國二十四年孫椿榮修《靈寶縣志》王宏撰《重修函谷關記》載:“康熙壬戌年(1682年)九月,重建為門為閣,歷兩月而落成。”民國二十四年孫椿榮修《靈寶縣志》載有唐獨孤及撰寫的《古函關碑銘》。光緒《直隸陜州志》載:“函谷關,邑治西南里許,過澗水,則□原也。曹操西征張魯時開糧道于此。后遂置關,基址久湮。邑令江凡重建,去舊關十有余里。”光緒《陜州直隸州續志》載:“函谷關,在靈寶縣西十里,漢時修建,久圮。前知縣江凡修復。同治十年,知縣周淦重修,建房三楹,為兵役駐防之所。
光緒十八年,知縣舒樹基重修。”民國二十四年孫椿榮修《靈寶縣志》周淦同治十二年撰《創建函谷關門卡記》載:“添置關門一重,關東北辟地三弓,建官廳三楹,兵房兩間。關上舊有猶龍閣,奉老子像。閣前雉堞殘缺不齊。旁則廢窯數孔,漸就坍塌。工始于本年三月初十日,閱兩月告竣。”
1920年10月12日,穆湘玥在《豫西災況查勘日記》中對函谷關古道有詳細描述:“去靈寶三里,為函谷關,即秦之古函關(筆者注:此處應為魏之函谷關)也。關前有渠,石子星布,渠水淺窄,而支流四出,不歸一源。予等乘馬涉渠而過(見圖九)。函關兩翼,眾山羅列,綿亙甚長,山勢陡峭,難以攀登,于中辟路,以通車馬。關隘系新修,有望樓一所,屋瓦洞穿,乃光復時為民軍奪守、官兵由對面棗林炮射之遺跡也。關門有石刻一聯,為‘不許田文輕策馬,愿從老子學騎牛’。
入關即為函谷,兩山壁立,中道幾同羊腸,僅容一車往來。約二三里,有半圓式之空地一,乃備兩車相讓處也。然此半圓式之地,亦只容一車。故每當連騎車綿,此往彼來,擁塞道中,互相爭持,恒停頓終朝,難進寸步。必須情商,一方退讓,始能前進。故有僅過一函關,而費時至終日之久者,人畜并困,深嘆行路之難。此番予等經過有軍隊前方開道,尚遭擁塞,其他概可想見。昔人謂丸泥可以封函關,信不誣也。此種窄狹巉峭之山谷,實為征途所罕見。”
關樓是一座三層硬山頂四檐建筑。1923年初秋,康有為西赴西安途中,路經靈寶作短暫休息,在魏函谷關游覽時,為魏函谷關關樓題寫了“天下為公”四字,后為此關眉批。
1932年4月19日,許崇灝在《陜西歷史古跡和社會民生考察日記》中寫道:“黎明到陜州,因路基新成,須換較輕之機車行駛。上午8時始開車,沿黃河行,經靈寶到函谷關。沿途所經各地久經旱災兵禍,人煙稀少,田野荒蕪,大不如民國六年(1917)時之情況,為政者若不從速共謀建設及生產方法,以補救之,豫西一帶,將無遺類矣。11時抵函谷關,下車登關游覽。關口對聯‘未許田橫輕策馬,愿逢老子再騎牛’依然如舊,惟函谷關三字之石碑,已半埋黃土矣。”
1937年日本進犯中原,在山西隔黃河炮轟魏函谷關,后又用飛機轟炸。1944年5月,關樓毀于戰火。1959年,三門峽大壩蓄水,魏函谷關被淹沒,現古道和烽火臺尚存。
還有一處隴海鐵路12號隧洞遺跡,尚能推測出魏函谷關關樓的大致位置。民國二十年(1931年)12月,隴海鐵路靈寶至潼關段竣工。隴海鐵路弘農澗河鐵路橋右側為護橋和12號隧洞及值班房,左邊就是魏函谷關關樓。在孟村張會謀的棗園里,老靈寶縣城遺留的唯一建筑——火車洞,系隴海鐵路改道前的弘農澗河12號隧洞。
比對老照片,隧洞被泥沙淤積了大半,加上橋的高度,現在的弘農澗河的水位要比原來高差不多五六米的樣子,河水比原來要小得多。經目測,再三比對老照片,基本上可以確認魏函谷關的大致位置。魏函谷關就在它身南大約30米處,大致在現在南北向的這條小路邊上。
關門比隧洞口偏東10米左右,關門地面比隧洞口地面低10米左右,比現在棗園的地面要低七八米左右。也就是說,如果魏函谷關仍巍然屹立在那里,已被埋到一層以上了。在棗農張會謀棗園里,還有少許瓦片隱約其中,似乎有一點點魏函谷關的影子。原來瓦礫遍地,都被揀拾倒到東邊河溝里了。而300余米的12號隧洞的一部分也變成了他的儲藏室,靠崖隧洞的土崖經水沖剝削及淤積,已沒有原來高峻陡峭的樣子了。
魏函谷關不僅見證了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輝煌,也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這些詳細的文獻記載和歷史事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重要關隘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及其對周邊地區的影響。盡管魏函谷關已沉入水底,但它依然是研究中國古代交通、軍事和文化的重要遺址。
2.函關夾輔
函關夾輔位于弘農澗河西岸的二層臺地孟村溝前溝,東距弘農澗河約250米,西距孟村約500米左右。它西依衡嶺,東瀕弘農澗河,北距魏函谷關2.5公里,南距秦函谷關2.5公里,因此得名“函關夾輔”。該建筑原名稱“明代城樓”,俗稱“轉角樓”或“翰林樓”。
根據關樓上西墻壁題記中的“丙戌”字樣,推測此關樓為薛書常之子薛國仁所建。薛國仁曾任直隸州知州,為了裝點門面,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孟村溝家門口建造了“函關夾輔”。1981年調查時被發現,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保單位。2004年,河南省文物局撥款進行搶救修葺,基本保持原貌。
函關夾輔坐北朝南,是一座清代風格的磚木結構城門式二層角樓建筑,分上下兩部分。
下部為過道式門洞,門洞寬2.39米,高2.33米,進深10米。以青石為基,兩邊用藍磚筑砌,1.2米以上以藍磚側臥券砌成拱形。洞內為斜坡式過道。
函關夾輔分內外兩重門。外門額青磚鐫刻“函關夾輔”四字,意為函谷南北之間的輔助建筑。內門額磚刻“孟嘗逆旅”四字,意為孟嘗君曾從此地經過。內門洞上磚刻“靈竹善在”四字,紀念孟嘗君出關后在此躲避,且這里以前有竹園,以掩護孟嘗君逃離秦軍追捕。
上部為樓臺,木構建筑,分二層。北高為5米,南高為8米,寬10米。第一層由主柱縱橫四排組成柱網,承托第二層。中間東西為土墻,南北為裙板。第一層下部四邊為四阿式脊,中間同樣為四排四根立柱,組成柱網,承托懸山式屋頂。中間有雕刻裙板遮攔,四面為廊檐。第二層是懸山頂式四角樓及藍色八卦藻井。樓角檐下原有鐵馬,聞風叮咚作響,悅耳動聽。但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鐵馬被摘除毀掉。接著又要拆除關樓,但挖了幾下被人擋住,這才保住這座古建筑。
函關夾輔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修繕,繼續向后人展示著古代建筑藝術的魅力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3.翰林院
清朝咸豐二年(1853年)夏末,三十一歲的孟村秀才薛書常考入進士,并被朝廷選入翰林。期間,他曾回故里探親,并在孟村溝前溝的舊宅處整修新院,擴建房舍。孟村溝前溝的坡底有薛家東、西兩座宅院,后院還有窯洞。因是孟村翰林薛書常的院落,當地人稱其為“翰林院”。大門正中門楣之上懸掛的是曾國藩題寫的“太史第”匾額。據說這塊匾額是清王朝派曾國藩鎮壓太平軍時,薛書常時任運糧官所贈。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0月17日,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由西安回北京途中路過靈寶,傳說靈寶縣衙曾到薛家借過楠木床和太師椅等以供享用。至今南溝火神廟上的三個木雕就是原翰林院房中之物。
五、文物
孟村不僅擁有豐富的古建筑資源,還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對于研究古代文化和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1.古籍文獻
1952年,政務院文化部白副部長一行人來靈寶考察文化遺址,孟村群眾捐獻了清代翰林編修薛書常家遺存的30余箱古版線裝書籍,共計6000余本。這些書籍包括《前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王代史》、《通鑒記事本末》、《籌海圖編》等重要典籍。這些珍貴的古籍最初由靈寶文化館收藏,1979年移交至靈寶縣文管所,現保存于靈寶市博物館。
2.新石器時代文物
195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擇義,在孟村揀到白色石灰巖刮削器和經過人工打制的黃褐色、白色石英巖石片,在大王鄉邢家莊發現黑白兩色火石、石核、石片等石器100多件。
1980年,在孟村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紅陶缽。該紅陶缽為泥質灰陶,圓形,口徑31.9厘米,高11.5厘米,底徑11.6厘米,斂口,圓唇,胖腹,小平底,外部磨光,表面完整。現存于靈寶市博物館。此缽為泥質灰陶,圓形,口徑31.9厘米,
1987年,在孟村出土新石器時代的剝削器。該剝削器直徑7.5厘米,重75克,是一種小型鋒利的打擊石片,弧刃。有明顯的打擊點和打擊面,具有新石器時代的器物特征。現存于靈寶市文管所。
這些文物不僅是孟村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研究古代社會、文化和技術發展的重要資料。通過對這些文物的保護和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后代留下更多寶貴的歷史記憶。
六、歷史名人
孟村不僅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古建筑聞名,還有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以下是其中幾位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名人及其事跡。
1.關龍逄
關龍逄(-公元前1767年),是夏朝末年的賢臣,以直言進諫而著稱。當時,夏桀統治時期,社會風氣敗壞,夏桀本人荒淫無度,甚至建造了可以行舟的酒池,并用酒糟堆成小丘。關龍逄多次勸諫夏桀,但夏桀不聽。有一次,夏桀在瑤臺觀看炮烙之刑時問關龍逄是否覺得快樂。關龍逄回答說:“天下苦之而君以為樂,臣為君之股肱,何不樂乎!”夏桀聽后大怒,威脅要對他施以酷刑。面對夏桀的暴政,關龍逄最終選擇以身殉道,投身于火中自盡,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忠臣典范。
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夏)桀為長夜之飲,龍逄常引黃圖以諫,立而不去。桀曰:‘子又妖言矣"。于是焚黃圖,殺龍逄。”(黃圖,黃絹上畫前代帝王克勤克儉,勵精圖治的畫面,桀初用以自勉)。《綱鑒易知錄》卷二載:“甲午,五十有二歲(公元前1767年)關龍逄進諫曰:‘人君謙恭敬信,節用愛人,故天下安而社稷宗廟固,今王侈靡嗜殺,民惟君之后亡矣!人心已去,天命不佑,盍少悛乎?”桀不聽,龍逄立而不去,桀怒,遂殺之。夏亡。”
由于關龍逄生活的時代距今太遠,生卒年月及重要的資料不可考,這兩種記載也不太相同,但是,都說他是一個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
2.薛書常
薛書常,清代靈寶縣孟村溝人,生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原名書堂,字世香,別字少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恩科見甲榜。咸豐二年(1852年)中進士,曾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編修。咸豐九年(1859年),任湖北鄉試副考官,掌湖廣道監察御史,升戶部給事中。又任蘇州知府,攝江、安、徽、寧、池、太、盧、鳳、淮、揚十府糧儲道,花翎布政使銜。光緒六年(1880年)卒,葬孟村衛原嘴。有《靈寶縣脈論》傳世。
《咸豐二年壬子恩科會試同年官職錄》載:薛書堂,字世香,號少柳,行一,年三十七歲,河南陜州靈寶縣人,由廩生民籍中式甲辰科本省鄉試第五十九名。曾祖鐘英,曾祖母氏陳。祖父淳德,祖母氏張;本生祖父文德,祖母氏許。父一士,母氏李,繼母氏蘇。會試中式第二十六名,覆試第二等七十三名,殿試第二甲二名,朝考二等五名,欽點翰林。按:薛書堂殿試獲得2甲2名這個位次是比較靠前的,前面只有1甲三名,還有2甲第一名,可以說他殿試排名第5位,是明清以來三門峽進士中殿試排名最靠前的一位。
3.薛祖澤
薛祖澤是薛書常的孫子,辛亥革命時期的活躍人物。他與武昌起義的東路征討大部督張鈁為友,積極參與革命活動。薛祖澤在張鈁組織的秦隴豫復漢軍司令部供職。1921年11月21日,東征軍占領閿鄉縣后,張鈁任命薛祖澤為閿鄉縣知事(即縣長)。1923年秋,康有為從西安返回途中,路經閿鄉、靈寶時,專程拜訪薛祖澤,二人促膝長談,有相見恨晚之感。
七、傳說故事
孟村不僅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名人聞名,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內涵,也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1.清代薛書常與張財主的故事
張財主是清代靈寶五畝魚村塬上人,在靈寶虢略鎮當時最繁華的商業街小南巷開了綢緞、染料等好幾個鋪子,因為他為人厚道,誠信為本,生意非常興隆。
有一天,張財主正在鋪子里喝茶,看見一個小孩兒沿街乞討,便讓店里伙計把孩子叫到鋪子里,問孩子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孩子說:“我是孟村的,名叫薛書常。”張財主又問:“你喜歡啥?”孩子隨口說道:“我喜歡讀書,但是家里窮,沒錢供我讀書。”張財主心想:雖然這個孩子衣不蔽體,但是聰明過人,說不了還是個人才!他十分高興,當場就認下孩子做干兒子,讓他住在鋪子里,不僅管吃管住,還供他讀書。張財主還給鋪子上的人交代說:只要孩子喜歡讀書,沒錢就到這里取。張財主認干兒子的故事很快在靈寶傳為美談。
薛書常勤奮好學,刻苦用功。他進京趕考。當時進京舉子多是騎高頭大馬或坐轎的官宦子弟,而他上無官親,下無厚資,布衣簡從,步行進京。主考官見他衣著寒酸,出言嘲諷。薛書常侃侃而談,字字珠璣,囊括靈寶歷史的百句《靈寶詠贊》,驚得眾舉子目瞪口呆,主考官也對他刮目相看,將他推薦給皇帝面試。廷試之后,龍顏大悅,薛書常被破格錄取為進士,后升為翰林編修,后還被選為道光皇帝的“帝師”。
薛翰林時常回想起自己的恩人五畝魚村張財主,曾派人給張財主送去金銀財寶,張財主卻避而不見。他便以張財主為榜樣,為群眾做了很多的善事。
有一年,靈寶遭遇大旱,薛翰林親自上書,不僅減免了靈寶當地的皇糧,還爭取到了救濟糧。從此,薛翰林的名聲在靈寶大地廣為傳揚。
一次,縣官出行,人眾巨多,聲勢甚大,開路的見一布衣打扮,挎籃撿糞者,上前一看認得是翰林薛書常,報于縣官,縣官躬身上前,問翰林為何這般樸素?薛回曰,衣可御寒,書可修身,足矣!縣官受到深刻教育,立志要做廉潔質樸之官。
2.靈寶減糧
薛書常在任翰林編修時,曾為幼年光緒當過老師,是后來的光緒帝最為尊重的恩師。薛書常告老還鄉后,光緒帝還時常讓地方官前來孟村薛府問候。
1877年,是靈寶歷史上罕見的大旱之年,朝廷派下的“皇糧國稅”征收官臨出京前.光緒帝對他們說:“到河南道,先去靈寶孟村,看望一下我恩師身體如何?有啥要求?”征收官到靈寶后,和縣衙一同到孟村,京官候在府外,縣爺從偏門進內,說皇帝派官員來看望恩師,請開中門迎接。薛書常躺在床上,兩眼盯著房上的屋梁,頭也沒抬,說叫他進來。縣爺見狀,已有惱意,但懾于皇帝老師之威,不敢發作,只好回頭向京官稟報。京官也只好忍氣吞聲地從偏門人內,見到物后,大人動都沒動一下,雙目只是緊盯屋梁。京官不解地問:“先生在凝望什么?“三年大旱,懶龍纏梁,我看這雕梁快斷了,為之嘆息!”
回京后,京官馬上向光緒皇帝稟報了會見恩師的情況,并戲謔地說:“恩師已經糊涂至極了,明明好好的雕龍大梁,他卻說快要斷了!”光緒頓時臉上火辣辣的,罵道:“混蛋,這是恩師在罵我,說三年大早,農民要斷糧了,我這個懶龍還士紳當地人民生活!”從此,靈寶在清朝交糧一事就被免去了。人民纏糧,是為我的江山發愁呢!快去傳我旨意,靈寶糧賦減免,不交了。
3.狼皮溝懲“惡”
薛書常在任湖廣道監察御史時,由于明察秋毫,體恤民情,與地方官僚士紳斗智斗勇,使許多冤案得以昭雪。
一天,他在查閱死刑案卷時,發現有一靈寶稠桑人,這不是自己的老鄉嗎?為何犯了死罪呢?他仔細地看了卷宗,才知是靈寶稠桑的張老大在此地做生意,因惹下了當地紳士劉大頭。劉大頭的兒子是當地有名的惡棍,因搶劫民女,被百姓以亂石砸死。劉大頭斷了香火,十分氣惱。因找不到元兇,無人出氣,這才想到張老大是外地人,以前又沒給他送過禮,正好用他解恨。
于是,他賄賂了地方官府,說張老大打死了他的寶貝兒子,欲將他抵命。縣太爺受賄后,草草了事,逼邊畫押后,關進死牢,待秋后處斬。薛大人經過調查,知道內情后,對縣太爺說:像如此人命大案,一刀如何能了卻民憤呢,干脆送到狼皮溝,讓群狼爭食,撕碎其尸體!”縣府礙于監察大人之威和受賄之財,也好向地霸交待,欣然同意。接著命衙吏押著張老大從湖廣千里迢迢送到靈寶稠桑的狼皮溝。
狼皮溝位于靈寶市函谷關鎮稠桑村東北,是周秦函關故道中的一段大溝槽,因地勢險惡,被當地人稱為狼皮溝。衙吏們將張老大押到狼皮溝口,卸下枷錮,讓其往溝里大步飛奔,意讓狼驚食之,張老大卻大步跑回家與家人團聚去了。
4.山在虎還來
咸豐九年(1859年),薛書常任湖北鄉試監考官。他由于出身低微,是靠自己的勤奮和真才實學而成為朝廷命官的。所以,他任監考官自然重才不重情。
清代的鄉試是考三場,才能考舉。他任湖北鄉試監考首場出題《贊家鄉》,多數人過關。二場又是《贊家鄉》,要求每人文章的立意和角度不得與上篇雷同,于是,二試后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可以湊合。三場《贊家鄉》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了。為此,被淘汰的紈绔子弟在學堂的迎壁上寫道:“山在虎不在,下次爺再來!”詛咒帶謾罵的墻頭詩,引起了薛書常的憤慨,他隨手在一旁添了一句:“山在虎還來,專門捉蠢才!"題詩的幾人看后大驚:“唉喲,他還來!”于是,回去以后,努力鉆研,第二次鄉試拿出了真成績。
5.編寫《靈寶縣脈論》
據說,薛書常任湖北鄉試副考官時,同僚中有人因其出生地不名而瞧不起他,使其受到很大刺激。后回鄉省親時,專門邀集了當地出名的風水先生多人,遍察靈寶山水,用通俗的語言,寫下了囊括靈寶歷史的百句《靈寶詠贊》,被定為《靈寶縣脈論》,以炫耀故里。此文在晚清至民國被列為地方鄉土教材,曾被縣里的鄉學作為學生的必修課文,因而流傳甚廣,影響頗大。
《靈寶縣脈論》因系封建時代的作品,其中不乏唯心觀點與迷信色彩,涉及的有些史料也顯屬傳說與附會。但是作為歷史文存,今天對于我們更好地了解靈寶的歷史與山水面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靈寶縣脈論》被收入進了1992年版的《靈寶縣志》。
八、文人墨跡
1.靈寶縣脈論
俺靈寶論祖脈乾山起頂,山又高水又明太乙巽龍。氣昂昂插天柱壓倒群峰,體巍巍焱天火真是廉貞。千枝垂萬枝出直通府省,結陽基結陰基無數發生。遠莫及步莫歷筆難書清,就近處眼見處僅可說明。南盧氏東陜州并有永寧,西閿鄉北平陸更見芮城。三山拱依托穩虎躍龍騰,四水繞好陽河黃灞弘農。初出脈駱駝項一條石嶺,浮面上生氣土曾受斬刑。
倏而高倏而低起伏不定,忽然南忽然北折擺無窮。行到那燕子山又為少祖,起頂星出之外支腳橫撐。史莊山閻家山兩山扶送,好陽河孟家河二水跟從。龍行到山前面連起三峰,三龍山三臺現富貴有蹤。脫石山成大化復生土嶺,小忽大大忽小拋跡閃蹤。范家嶺廟頭嶺兩處大峽,有蜂腰有鶴膝束得有情。南天門列松柏四望美景,坐中間才望見八面成網。
辛太乙有黃河桌下朝貢,乾晉岱坤秦岳圍成羅城。王老峰天星位執棋高聳,那華山天貴方捧著印形。史莊山天爵位天設筆架,有硯山天祿方地造之星。正南上青萬嶺生成天馬,正北上中條山又現貴峰。有西原在前面橫生一嶺,管內氣攔內水不泄不傾。
灞河水隨龍來纏繞不定,澗口河弘農澗緊親相迎。看此地雖有這奇觀美景,須知道是行宮不是坐宮。常言道龍憑水水不離龍,辭龍樓河聚水踴躍前行。抽細脈如蛛絲穿檐過井,行到那官橋上脫化粗行。過此峽至西原大展大撐,撐三嶺躍兩窩又成字形。王字體王字峽十分見工,字結穴出許多大夫公卿。賀御史何侍郎彭給事中,許天官為閣老尚書四名。李千駟彭兵備威而不猛,何都察何武院事君以患。茍御史索御史一滅一興,王丞相伍將軍文就武成。
幾府道幾州縣一一清正,數教諭數訓導個個文明。龍行至神窩村峽居原頂,高八方名天橋生的神明。峽西邊結龜魚又結彩鳳,西王崤結金盆更結盤龍。出楊駿在晉朝天子寵用,他為王兒為侯女為正宮。三尚書并進士三十六東,后又封二貴妃東西兩宮。出魏征在唐朝神欽人敬,日管陽夜管陰夢斬蒼龍。
李老君在西關傳道著經,三圣母女郎山雨施云行。欒七仙欒八仙雙雙趕鳳,白水王墨水王對對成龍。發黃土兌金銀哼哈二圣,辭官爵隨老聃聶尹兩會。脈行到北營村黃河攔定,一大折一大轉翻身進城。南有崗北有奄左顧右拱,東有原西有嶺前障后屏。灃池水澗河水當面迎送,這期間有一點真氣聚凝。
黃河水設鉤攔一灣纏定,因此上修就了金鎖玉城。我靈寶多圣賢天下愛敬,焦大人他為著鴻臚少卿。漢馬武愛靈寶千山養將,荊解元愛靈寶山后屯兵。楚霸王愛靈寶筑修營寨,武則天愛靈寶槌打皇城。江父母愛靈寶捐糧滅寇,漢高祖愛靈寶斬蛇除精。張四姐愛靈寶來配文瑞,穆桂英愛靈寶校場練兵。
那尹喜愛靈寶高葬蓮峰,關龍逢愛靈寶孟村封冢。三圣母愛靈寶峴山修洞,玉皇爺愛靈寶磕底設宮。俺靈寶在本朝并無大用,論先年亦算得人杰地靈。天地間論氣運循環不定,古今來亨而困困而復亨。有一日龍行到上元木盛,我靈寶何不能賢才復生。
2.詠關龍逄墓
唐·王勣《祭關龍逄文》:“歲日月,謹以清酌之奠,致祭夏忠臣關生之靈曰:圣貴達節,賢貴識時,興亡有運,用舍有期,憑河暴虎,前哲所嗤,身滅主喪,如何勿思,我因行役,歷于荒祠,壯山河之舊壤,嘆墳隨之余基,松枯柏翠,草密苔滋,讬深悲于薄醑,魂有靈而饗之。”
清·王道暉《龍逄古冢》:“丹心碧血垂青史,浩氣忠魂貫日光。不計千年存墓冢,只期一死悟君王。枯楊落葉埋秋水,斷碣寒鴉噪夕陽。獨向西風來展拜,生芻未奠已神傷。”
清·張瑤芝《龍逄冢》:夏社難尋舊古丘,直臣抔土自千秋。黃圖已向君前毀,白骨誰從地下游。野經莓苔封古碣,破楹風雨近危樓。拜瞻遺冢懷忠讜,仿佛須眉正氣浮。
清·許春臺《龍逄古墓》:“生前大節已空群,披得黃圖若諫君。九鼎鑄金延夏祚,一抔敷土表秋墳。南巢有恨余荒草,西邑無緣指落曛。他日相將游地下,誰留折檻記朱云。”
清·張漢《關龍逄墓》:“身死忠名見,從公創未曾,亡差偕夏日,諫敢惕春冰,西陜余壞土,南荒共舊陵,黃圖灰燼后,風雨夜磷增。”
清·張象明《龍逄古墓》:“放桀南巢革命成,千秋勛業數阿衡。無端枉受獨夫害,忘卻身為異姓卿。”
清·許鵬扶《龍逄古冢》:“肝膽空披死諫君,黃河曲里有孤墳。未綿夏祚終余恨,但殞微軀豈足云。吊古三杯田橫酒,誄芳一部屈原文。慎無說壞天王圣,知是忠魂不忍聞。”
民國·初元方《關龍逄墓》:“死諫開先第一人,千秋從此解批鱗。空言盛世能旌善,坯土何曾表直臣。”
3.過函谷關
唐·白居易《出關路》:“山川函谷路,塵土游子顏。蕭條去國意,秋風生故函。”
唐·杜牧《出關》:“朝纓初解佐江漬,麋鹿心知自有群。漢囿豬稀慵獻賦,楚山耕早任移文。臥歸漁浦月連海,行望鳳城花隔云。關吏不須迎馬笑,去時無意學終軍。”
明·許佲(生卒年不詳,靈寶縣人)《函谷》:“雍豫襟喉地,往來入貢衢。關門臨野障,河勢抱城孤。層漢青牛沓,荒臺紫氣紆。南山蔥郁處,似可避形軀。”
明·張佳胤《登函關城樓》:“樓上春云雉堞齊,秦川芳草自萋萋。喜看雨后河流急,青入窗中華岳低。客久獨憑三尺劍,時清何用一丸泥。登高遠眺鄉心起,關樹重遮萬嶺西。”
山西定襄崞縣西社村人(抗日名將曾任晉綏軍區副司令員)續范亭(1893-1947)《函谷關》:“破車羸馬出函關,日暮蒼茫遠近山。颯颯西風吹逝水,入秦戰士愧生還。”
九、小結
孟村歷史悠久,故事百代流傳,文物遺跡尚存,民風淳樸友善。在黨群中心座談,了解風俗物產,參訪碑碣古建,樂感文明新顏。這是一處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漫步其中,令人浮想聯翩,追溯過往,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處處在訴說著曾經發生過的人物影像。古村落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對于研究地方史、民俗學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意義。
2025年7月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