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老鐵路客貨運輸交出亮眼成績單:累計發送旅客1007萬人次,同比增長1.7%;運輸貨物總量突破1260萬噸,同比增長25.9%。這條跨越山河的“黃金通道”,正以強勁的雙向流動之勢,有力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深化互聯互通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路網立體升級,跨境動能澎湃。中老鐵路通過優化運輸網絡布局,構建起高效立體的跨境服務體系。客運提質擴容,跨境席位擴增至420個,并推出多語種服務和“星光·瀾湄號”旅游專列,累計發送跨境旅客超48.7萬人次,服務范圍覆蓋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貨運提速增量,“瀾湄快線”冷鏈專列將東南亞熱帶水果運輸時間從以往的汽車運輸7天壓縮至26小時,跨境運輸貨物品類持續豐富,已拓展至3000余種。“客運+貨運”雙輪驅動的高效模式,不斷提升“黃金通道”的經濟輻射能級。
產業縱深耦合,發展格局煥新。中老鐵路的帶動效應不僅體現在運輸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其觸發的產業鏈深度協同。通過“鐵路+園區+產業”模式,昆明集結中心有效鏈接成渝經濟圈與東盟市場,促進老撾鐵礦石、泰國榴蓮與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雙向高效流通。數據顯示,2024年中老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15.9%,鐵路沿線已形成涵蓋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跨境電商的產業集群。這種深度的產業耦合,使中老鐵路年均拉動區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超2個百分點,成為共建“一帶一路”下國際產能合作與民生互惠的典范。
內外循環貫通,發展活力奔涌。當前,中老鐵路客貨運輸服務網絡已輻射老撾、泰國、越南、緬甸等19個國家及國內31個省(區、市),成為名副其實的區域經貿合作黃金走廊。以新近開通的“全鐵直達精品班列”為例,其“周周班”常態化運行機制,有力促進了四川與老撾、泰國等東盟國家的產業互補與市場互聯。這不僅推動了川企產能“出海”深度融入區域產業鏈分工,也暢通了東盟農產品、礦產資源通過班列進入國內大循環的渠道。這種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雙向互動,使內陸地區從開放末梢躍升為前沿陣地,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黃金通道”的澎湃脈動,充分印證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巨大戰略價值。不過,要將其潛能轉化為更廣泛、更深厚的“黃金效應”,仍需持續發力、精耕細作。
著眼硬件提升,針對中老邊境及老撾部分地區公路等級偏低、標準不一的問題,應加快建設現代化集裝箱綜合運輸樞紐,完善配套公路網絡,并積極推動政策規則與標準的協同統一,提升多式聯運銜接與管理效率。強化數字賦能,針對部分沿線地區信息化水平不足制約物流業務拓展的瓶頸,應加大智慧物流投入,整合多方信息資源,為企業與客戶提供精準高效的解決方案,全面提升跨境物流服務質效。深化區域協同,探索建立更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機制,優化營商環境。以效率為基,以創新為擎,方能驅動這條“黃金通道”釋放更大的經濟效應,不斷書寫區域協同發展的共贏新篇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