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回顧:一把推剪兩雙繡花鞋墊,兩個人的愛情卻被無情剪斷
張繼軍老師是一名老知青,他曾在山西省忻州地區的一個小村莊插隊落戶生活了六年,也和一位淳樸善良的農村女子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可最終因為他被推薦為工農兵學員,兩個人的愛情卻被無情剪斷,無疾而終。有關張繼軍老師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經歷,聽我慢慢給大家分享。
圖片來源網絡
時間雖然過去了五十多年,張繼軍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他是1968年12月份離開北京到山西省忻州地區插隊落戶的。
北京的12月下旬正是一年中比較寒冷的季節,那天吃過早飯,十七歲的張繼軍在父母親人的陪伴下,頂著凜冽的寒風,和幾名同學一起來到了車站。他們的大件行李都統一辦理了托運,隨身攜帶的是一些換洗衣物和食品,還有一些書籍等。
張繼軍站在人群中,緊緊攥著母親塞給他的幾元零花錢,心里五味雜陳。頭一天晚上他母親已把三十塊錢縫在了貼身的口袋里,到了車站又把她衣兜里僅有的幾塊錢要出來硬是塞給他他。為了送他下鄉插隊落戶,家里幾乎傾盡所有。
催促上車的哨聲響了好幾次,火車的汽笛聲驟然響起,打破了站臺上壓抑的沉默,張繼軍仰起臉盡量不讓父母看到他臉上的淚水,趕忙隨著同學們一起登上了那列即將啟程的火車。
火車緩緩啟動,車輪與鐵軌碰撞發出“哐當哐當”的聲響,像是在訴說著離別的愁緒。透過車窗,張繼軍看著站臺上父母親人漸漸模糊的身影,看著漸漸遠去的北京,眼淚再次模糊了他的雙眼。
經過漫長的旅途,火車終于抵達了目的地——山西省忻州地區境內的一個小車站。
下了火車換乘汽車,到達公社駐地后,大家在公社革委會食堂吃過午飯,張繼軍和同學們又乘坐著生產隊派來的馬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了許久,才終于到達了李家莊大隊。此時的李家莊,被一層薄薄的白雪覆蓋,顯得寧靜而又古樸。張繼軍他們十一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李家莊大隊第四生產小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四隊的李隊長是個皮膚黝黑、身材魁梧的中年漢子,他熱情地迎上來,幫知青們搬運行李,臉上洋溢著真誠的笑容:“孩子們,歡迎你們來到李家莊插隊!以后這兒就是你們的家,我是隊長,也是你們的家長,誰有難處,就跟我說嘛。”在李隊長的帶領下,鄉親們幫張繼軍他們把行李搬進了那幾間低矮破舊的土坯房子里,隊部大院那三間廂房,就成了北京知青臨時的家。
當時正值冬季農閑,地里沒有什么要緊的農活,但李隊長也沒讓大家閑著。他帶領著青壯勞力到滹沱河岸挖河加固河堤,那是一項艱巨而又重要的任務,關乎著整個李家莊大隊和下游村莊來年的安全。
圖片來源網絡
考慮到張繼軍他們年齡小、力氣不足,李隊長便安排他們到牛棚幫忙,讓飼養員帶領他們清理牛圈里堆積的牛糞,挑土墊牛圈。除此之外,也幫著鍘草料,有時還到大隊部開會學習。考慮到他們剛參加勞動,隊里每天只讓他們干半天的活,卻給他們記全天的工分,這份特殊的照顧,讓知青們心里倍受溫暖和感動。
鄉親們的關愛遠不止于此,誰家煮了紅薯或新蒸了窩頭,總會給知青們送來幾個,鄉親們也自發給知青們送蘿卜土豆,送咸菜。特別是過年的時候,好多社員給知青們送來了棗花饃,送來了油炸糕,送來了餃子,有的老鄉還拉著知青們到家里吃年夜飯。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張繼軍和同學們感受到了鄉親的淳樸善良,也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春節過后,天氣逐漸轉暖,大地開始蘇醒。李隊長又帶領著社員們投入到了緊張又忙碌的春耕備耕生產之中,往地里運送土雜肥是首要任務。李隊長依舊給知青們安排相對輕松的農活,還耐心地教他們如何使用農具,怎樣挑擔子省力氣。看張繼軍對使喚牲口犁地耙地感興趣,李隊長就手把手教張繼軍犁地耙地,教他培壟播種。在李隊長和鄉親們的悉心指導下,知青們慢慢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農活技巧,也逐漸適應了繁重的生產勞動。
張繼軍在學校讀書時就經常給同學們理發,來插隊落戶時,他特意買了一把嶄新的推子。一開始,張繼軍只是利用空閑時間幫他們知青點的同學們理發,并沒有外人找他理發。他自己的頭發長了,就讓同學們幫他理。不過,六名男知青中,誰的理發水平都比不上張繼軍,他理出的發型不僅利落,還很有型,鄉親們都說北京知青的發型都比農村青年的發型好看。
漸漸地,“北京知青會理發”的消息在村子里傳開了。誰的頭發長了,都紛紛來到知青點找知青幫忙理發。那時的農民兄弟對理發要求并不高,只希望能剪得干凈利落就行,但年輕小伙子們都更希望讓張繼軍給自己理發,因為大家都知道,張繼軍的手藝最好。后來,其他生產隊愛美的年輕小伙子也慕名而來,有時中午歇晌的時候,知青點門口就排起了長隊。午后還要出工勞動,張繼軍常常忙得連吃午飯的時間都沒有。
圖片來源網絡
鄉親們都懂得感恩,來找張繼軍理發的人,不是送上兩個煮雞蛋,就是帶來兩個白面饃,還有人會送上新鮮的瓜果或青菜。四隊會計家的大兒子李長平每次來理發,他的妹妹李月娥總會跟著一起來。李月娥性格活潑開朗,她笑著對知青們說:“我幫你們做飯,你們幫我哥理發,這叫換工,兩不吃虧!”
以后的日子里,李月娥經常到知青點來。她很善良也很勤快,經常幫知青們做飯,幫知青們刷鍋洗碗。一來二去,她就和知青們漸漸熟絡起來,大家經常在一起說話拉話,歡聲笑語充滿了知青點。李月娥淳樸善良、勤快能干,長得又漂亮,知青們都很喜歡這個熱情大方的農村女子。
日子一天天過去,一把推剪用了不到兩年就遲鈍了,理發時總是夾頭發,讓被剪的人疼得直咧嘴。春節回北京探親時,張繼軍自掏腰包買了新推子和剪刀。回到忻州后,他把那把舊推子送給了李長平,還耐心地教他如何使用推子,怎樣理發。李長平學了幾次,始終不得要領,但在一旁看了幾回張繼軍理發的李月娥,卻自信地說:“理發也沒啥難的嘛,我也能行!”
第一次給她哥理發時,李月娥雖然有些緊張,手法也不夠嫻熟。但理完后,大家都驚嘆不已,紛紛稱贊她的理發水平不次于張繼軍。
從那以后,李月娥不光幫著知青們做飯,幫忙刷鍋洗碗,張繼軍的頭發長了,他就會讓李月娥幫他理發,因為李月娥理發水平比其他男知青還要好。李月娥也經常和女知青一起打鬧嬉戲,也給女知青和男女社員剪頭。因為這事,村里也就有閑話,說一個女子咋能學下九流的行當,哪有黃花女子給后生剃頭理發的。還有人說,一個女子總跟北京知青在一起,早晚要出事的。因為這,李月娥的父母沒少罵她。李月娥卻不管這些,只要有時間,照樣往知青點跑,還經常幫張繼軍洗衣服。
圖片來源網絡
老話說“日久生情”,其實這話挺有道理的。兩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彼此之間的感情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漸漸地,張繼軍喜歡上了這個善良勤勞的農村女子,李月娥也對這個聰明能干、心地善良的北京知青芳心暗許。
1975年的秋天,李家莊大隊得到了一個推薦上大學的名額。那時上大學需要大隊干部和社員群眾推薦,同時還要參加文化課考試,最后通過了考試和政審,才可以去上大學。能去上大學,可是無數插隊知青夢寐以求的理想和愿望。
經過鄉親們的推薦選拔,張繼軍憑借著平時的努力和良好的口碑,有幸獲得了到縣里參加文化課考試的資格。考前那段時間,張繼軍白天依舊跟著社員們干活,晚上則在知青點昏暗的燈光下復習功課。李月娥也全力支持他,經常給他送好吃的,還幫他干農活,讓他有更多看書學習的時間。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繼軍順利通過了考試和政審,成為了全大隊第一名工農兵大學生。這個消息傳來,整個李家莊大隊都為之歡呼雀躍,知青點更是熱鬧非凡。然而,在這一片喜悅之中,李月娥的心里卻有著說不出的滋味。她為張繼軍感到高興的同時,心里也特別難受,因為她知道,張繼軍一旦離開,兩人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接到錄取通知書后,張繼軍把最后新買的推子剪刀都送給了李月娥,他那個裝行李的大木箱子、洗臉盆、暖水瓶和用不著的生活用品及剩余的口糧都送給了李月娥。他心知肚明,這一去就不會再回來了,他和李月娥的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也就到了盡頭。
離開李家莊大隊的那天,晚秋的天氣依然有些寒意,李月娥心中雖然很失落很難受,她還是早早地來到知青點,將兩雙精心繡制的鞋墊遞給張繼軍,鞋墊上繡著精美的圖案,一針一線都飽含著她的深情。她強忍著淚水,一直把張繼軍送到村口,看著他坐上隊里的馬車,向著公社汽車站駛去。馬車越走越遠,直到消失在視線盡頭,李月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抹著眼淚轉身跑回了家。
不久后,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也為了徹底放下這段感情,李月娥和大隊書記家的二小子張學文訂了婚。張學文是李家莊小學的民辦教師,身體魁梧,長相也不賴,李月娥找了這么好的男人,年輕女子們都很羨慕她。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月娥也就漸漸淡忘了那段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情。但張繼軍留給她的那把推子,她一直保留著,結婚后還經常用那把推子給她男人理發。
張繼軍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輕工局工作。后來經同事介紹,他結識了一名大學老師,兩人情投意合,最終結為夫妻,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張繼軍心里始終沒有忘記在忻州插隊落戶的那段知青歲月。那些與鄉親們一起勞作的日子,那些和同學們在知青點的歡聲笑語,還有那個淳樸善良又勤勞的李月娥,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記憶深處。李月娥送給他的那兩雙繡花鞋墊,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著,每當看到那兩雙精美的繡花鞋墊,那段難忘的青春記憶就會如潮水般涌來,帶著溫暖,也帶著淡淡的憂傷和遺憾。剪不斷理還亂,這段情成了他難以釋懷的眷戀和思念。
作者:草根作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