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面對各國政要,毫不遮掩地拋出驚人之語:中日韓團結的時刻到了!與會者一時間議論紛紛,而此刻距離特朗普所設“對等關稅”最后期限,僅剩6天。
與此同時,遠在日內瓦的WTO總部也傳來重磅消息,29個國家集體拒絕美方的關稅勒索。其中不僅有傳統盟友韓國、日本,還有歐盟27國。
原本信心滿滿的特朗普突然發現,自己手中的“關稅大棒”竟成了燙手山芋。美國,這個曾經的全球經濟霸主,眼看就要被自己點燃的火苗反噬。
誰都沒有想到,原本只是一次例行的關稅調整,竟引發如此劇烈的外交地震。而隱藏在這場風波背后的,是一場關于全球秩序的重新洗牌。
7月3日這天,韓國總統李在明在記者會上突然表態,美韓談判陷入僵局,幾乎不可能達成協議。他當眾強調,韓國將迅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這番話無異于一記響亮的耳光抽在了華盛頓的臉上。
幾乎同一時間,歐盟主席馮德萊恩也拋出重磅聲明,明確拒絕在關稅截止日之前達成任何形式的妥協。她強調,歐盟不會接受美國的“經濟訛詐”。布魯塞爾的反制清單早已擬好,26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將遭到精準反擊。
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態度更是強硬,他不僅公開駁斥特朗普加征汽車關稅的邏輯,還指出這只會拖垮美國自己。而日本農業部門也強硬表態,拒絕進口美國強行推銷的轉基因大米。農林大臣更是霸氣回應,美國食品“一粒也進不了日本超市”。
特朗普顯然沒料到這一切。他原本設想的,是一場全球服從的大戲,結果卻變成了29國聯合“掀桌”。更令他頭疼的是,美國內部的分裂也開始浮出水面。
財政部和貿易代表辦公室之間矛盾激化,美聯儲甚至警告,若關稅大戰持續下去,美元結算地位將遭受重創。
7月4日,特朗普在發布會上宣布,將向所有貿易伙伴發出“賬單”,告知他們應繳納的關稅金額。可話音未落,他又在記者追問時坦承:“與170多個國家逐一談判,我們根本辦不到。”一句話,道盡了美國當前的力不從心。
就在特朗普焦頭爛額之際,北京那場論壇上的鳩山由紀夫卻以一己之力,掀起了東亞格局的波瀾。他直言,美國已經徹底變了,就算特朗普下臺,新的總統也會延續“美國優先”的路線。亞洲各國不能再抱有“換總統就好”的幻想。
鳩山認為,日本不能再當美國的跟班,必須增強自主性。而要擺脫對美依賴,唯有與中國、韓國攜手,構建區域經濟共同體。
這番話并非空談。就在他發表演講的當天下午,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取得重大突破,三國央行也同步啟動本幣結算試運行,人民幣、日元、韓元直接結算系統的交易額已突破2000億元。
在東京,日本經濟產業省已悄然刪除對中國半導體設備的限制條款。韓國方面更是加快與中國在新能源材料和芯片領域的合作。三國之間的經濟紐帶,正悄然重連。
7月9日的關稅大限,如同一把懸在頭頂的利劍,讓全球資本市場神經緊繃。墨西哥選派軍隊封鎖芬太尼走私通道,換取關稅緩期;加拿大則增兵美加邊境,用主權妥協換來喘息。唯獨日本、韓國、歐盟選擇硬碰硬。
日本持有1.3萬億美元的美債,一旦拋售十分之一,就足以沖擊美國債市。三菱重工甚至暫停向美方交付F-35關鍵零部件,直接卡住美軍戰機的生產命脈。
韓國三星也將價值500億美元的芯片訂單轉向中國企業,為美國芯片鏈條再添壓力。而歐洲方面,德國汽車巨頭準備將部分供應鏈轉移至越南,以避開美國的稅網。
各國的反應,已不再是“談判”,而是“反抗”。特朗普還在幻想用“賬單外交”讓各國俯首稱臣,卻不知早已被推上了孤島。
更深層的轉折,則發生在中日韓三國之間。10天前的G7峰會上,特朗普因中東局勢臨時退場,留下了一場意味深長的會面。韓國總統李在明與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無美國參與的情況下,進行了長達30分鐘的閉門會談。
兩人不僅確立了加強亞太合作的基本框架,還調侃稱“見到美國總統比看日本電視還難”。這場外交“脫鉤”的背后,是三國現實利益的驅動。韓國對華貿易依存度高達32%,而日本則面臨稀土原料供應瓶頸。中國稀土出口的技術和政策松綁,成為日韓企業繞不過去的關鍵環節。
石破茂在會談中甚至主動詢問,是否能與中國聯合采購稀土。這一幕,徹底揭示了美日韓同盟的“塑料”本質。
中方也開始打出連環反制組合拳:對美原油、天然氣加征懲罰性關稅,精準狙擊德州頁巖油商;啟動谷歌反壟斷調查,封鎖安卓收費渠道;對谷歌、英偉達等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讓硅谷一夜不眠。
技術與市場的雙重反制,讓特朗普措手不及。7月3日,美國突然解除了對華芯片設計軟件出口限制,并批準乙烷出口許可。這兩項原本是美方手中的談判籌碼,如今被迫主動讓渡,顯示出美方的退縮。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對日本的態度也開始“變臉”。從原本的35%汽車關稅威脅,轉口稱“或許還有談判空間”。
美國的軟化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形勢所迫。美媒分析指出,若日本拋售美債、韓國轉向中國、加之中國稀土調整出口,美國軍工、汽車、電子三大產業鏈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打擊。
鳩山由紀夫提出的“東亞共同體”概念,正悄然走向現實。三國經貿部長時隔五年半重啟會談,并在首爾達成一致意見,加速推進自貿協定談判。中日韓GDP合計占全球23.4%,若成功綁定,將構成全球最具潛力的經濟圈。
歐盟方面也在加快與中國的合作步伐。貿易委員在論壇上明確表態,中國光伏產業支撐了歐洲80%的清潔能源計劃,“我們不為政治操弄買單”。
更令人意外的是,中歐貿易額在壓力下逆勢增長12%。這份數據,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最有力反擊。
特朗普原本想靠關稅逼迫世界低頭,結果卻逼出了一個結盟反美的聯盟。如今,全球產業鏈正在悄然重塑。
馬來西亞拒絕簽署“排華條款”,選擇加入中國主導的RCEP。人民幣跨境結算在東盟占比已超38%,澳大利亞鐵礦也日益轉向人民幣結算。
聯合國數據顯示,南南貿易首次超過南北貿易,全球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特朗普自以為能掌控局勢,結果卻親手把美國推向了孤立。
他沒想到,自己的“對等關稅”會引發29國齊捅刀,更沒想到,鳩山由紀夫的那句“團結的時刻到了”,會成為東亞新秩序的號角。
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一個超級大國說了算的時代。29國的聯合反擊,不僅是對美國霸權的警告,更是全球多邊主義的一次集體覺醒。
美國若繼續以關稅為錘,終將砸碎的,是自己的信譽和未來。7月9日關稅大限未至,全球已提前做出選擇。中日韓的靠攏、歐盟的反擊、發展中國家的集結,預示著一個新格局的崛起。特朗普的算盤打得再響,也敵不過時代的洪流。
信息來源:
[1]鳩山由紀夫: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國仍將延續其政策,中日韓應加強合作 觀察者網
[2]特朗普威脅提高對日關稅 日官員:希望談判是“真誠的” 新華社新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