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據中國海關總署消息,中方對30國發布加稅通知,部分商品稅率漲幅最高超103%,這場貿易博弈背后藏著復雜門道。
中方此次加稅覆蓋食品、化工品等多品類商品,涉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30個國家。這些國家中,部分在外交、貿易領域小動作不斷。美國帶頭在芯片、高科技領域圍堵中國,限制半導體設備及技術對華出口,妄圖卡住中國科技發展脖子;加拿大應美國要求扣押華為高管孟晚舟,公然干涉中國企業正常經營;澳大利亞緊跟美國步伐,在南海問題上指手畫腳,還對中國商品加征不合理關稅。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中國核心利益,中方加稅正是對這些惡意挑釁的有力回擊。
貨物(資料圖)
一些國家以為緊跟美國打壓中國,就能換來美國的“青睞”,在國際事務中撈取好處,這種想法大錯特錯。特朗普時期,部分國家積極響應美國對華貿易戰,主動充當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比如,有的國家配合美國對中國輸往該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單方面提高關稅,試圖將中國產品擠出其市場。這些國家天真地認為,出賣中國利益能得到美國庇護,可事實是,美國在貿易合作中向來以自我為中心,等榨干這些“小弟”的利用價值,就會毫不猶豫拋棄。
中方此次加稅,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必然選擇。從經濟角度看,加稅能減少不合理貿易逆差,保護國內相關產業。以農產品為例,部分國家低價傾銷農產品沖擊中國市場,加稅能穩定國內農產品價格,保障農民收入,穩住農業根基。從外交層面講,這是對那些惡意挑釁國家的明確警告,告訴它們中國不是好惹的,損害中國利益必然要付出代價。
加稅舉措實施后,相關國家企業已經感受到壓力。部分依賴對華出口的企業訂單量銳減,像澳大利亞的葡萄酒企業,加稅后在中國市場銷量暴跌,企業利潤大幅縮水。一些國家開始重新審視對華關系,意識到與中國對抗沒有出路,尋求緩和對話的意愿增強。
特朗普(資料圖)
消息一出,國際社會反應不一。與中國保持友好合作的國家,呼吁相關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穩定;而部分追隨美國的國家,嘴上還在強硬表態,實際已經慌了神,開始私下評估加稅對本國經濟的影響。
未來,這場貿易博弈走向,取決于相關國家態度。如果部分國家繼續執迷不悟,緊跟美國打壓中國,中方必然會采取更多反制措施;但要是它們能及時認清形勢,停止損害中國利益行為,中方也愿意以開放態度,通過平等協商解決分歧,實現互利共贏。畢竟,中國市場潛力巨大,與中國合作才是符合各國長遠利益的正確選擇。
馮德萊恩(資料圖)
中國的加稅不是“意氣之爭”,而是基于貿易數據、行業實際和全球博弈態勢的綜合判斷。2019年,歐盟等國以低于成本價格向中國市場傾銷不銹鋼鋼坯,德國蒂森克虜伯率先降價,售價比本土低35%。中國本土企業不得不跟進降價,太鋼不銹每噸利潤被削減超500元,甚至無力技術升級,行業一度陷入惡性循環。這一次,中國選擇更強硬的反制:不僅延續原有稅率框架,還針對英國脫歐等新變化調整國家分類。歐盟、英國統一適用高稅率,韓國企業被按“價格承諾”區別對待,印尼稅率則與其傾銷幅度掛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