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凌晨3時許,當村莊還在沉睡,單縣浮崗鎮大壩林莊村的豆腐皮作坊已是燈火通明。熱氣氤氳中,村民劉常征與鄉親們正忙著撈漿、壓制成型,濃郁的豆香彌漫開來。“以前種地收入有限,現在家門口做豆腐皮,每月能掙兩三千元,生活踏實多了。”一位晾曬豆腐皮的村民劉強說。
這繁忙的景象,正是大壩林莊村立足傳統、激活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該村擁有傳承百年的豆腐皮制作技藝,尤以咸豆腐皮獨具特色,其選料講究(本地優質黃豆)、工藝精湛(石磨磨漿、文火慢熬、特制鹽水腌制、手工折疊壓制),口感咸香、韌勁十足。然而,過去長期以家庭作坊為主,缺乏規模與品牌,產業發展受限。
為改變這一局面,在村“兩委”引領下,大壩林莊村將發展豆腐皮產業作為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村集體積極整合資源,組織村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由劉常征等傳承人牽頭,采取“合作社+農戶”模式統一運營。合作社統一采購原料、規范制作流程、嚴控品質標準,確保百年風味的穩定性與傳承性。為了打造品牌,村集體注冊了“磨豆哥”商標,設計了特色包裝,為傳統美食賦予了現代市場的“身份證”。
這一模式的轉變,不僅盤活了村內閑散勞動力,更讓村民成為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村民可以選擇以資金、勞力或技藝入股合作社,在參與生產掙取工資的同時,年底還能享受合作社盈利帶來的分紅。村民劉常征手持象征股東身份的“股民證”感慨:“過去覺得集體經濟離自己很遠,現在成了合作社一員,既是手藝人,也是股東,干勁更足了。”
“發展集體經濟,關鍵在于建立群眾共享機制。”該村負責人劉傳禮表示,“通過合作社模式,我們實現了村民變股民,讓傳統技藝真正成為集體增收、村民共富的產業。”目前,大壩林莊村的豆腐皮產業已帶動本村及周邊4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產品不僅在當地深受歡迎,還打開了周邊市場,成為浮崗鎮一張亮麗的特色名片。
大壩林莊村的實踐,是單縣深化農村改革、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注腳。近年來,單縣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種養、傳統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積極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路徑,有效培育了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激發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與蓬勃活力。
菏澤日報記者 李保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