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中歐峰會有新安排,與馮德萊恩談完就送客?
中歐峰會預計月底舉行,美媒彭博社突然放出消息稱,這一安排有所調整,峰會原本應該是要開兩天,被壓縮到1天,部分議程也會取消。
比如說按原計劃,中歐領導人在北京談完,馮德萊恩等歐盟領導層會前往合肥出席商界峰會,但現在雙方只會在北京開會,至于后續安排就不好說了。
【西方媒體稱中國“有意壓縮中歐峰會議程”】
據了解,這一調整,是東道主中國作出的。
當然,這一消息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中歐峰會究竟如何安排,最后取決于中方官宣。現在各方也只是知道,中歐會在本月舉行峰會,梳理雙邊關系中的各種疑難雜癥,在此之前,雙方確實在通過各種渠道鋪墊,釋放積極信號,只不過還是有不少波折。
像是這段時間,本來會有一場高層經貿會議,但因為雙方難以在貿易議題上達成一致,又被取消。
不僅如此,歐盟那邊還是執著于拿俄烏議題、稀土出口等對中國施壓,哪怕中方已經多次闡明立場,歐洲這邊擺明了是要持續糾纏,而不是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心平氣和地看待中歐互動。
那中國不會允許,歐盟高層拿雙邊峰會這一重要場合,當成他們對華強硬的政治秀場,談完就送客,不會強留,當然了,安排最后會不會出現變化,大概還是取決于歐盟接下來的表現。
【原本峰會要開兩天,壓縮成一天】
這也體現了我們的先見之明,從打破中歐峰會東道主輪換的慣例,依舊把會場安排在北京,再到繼續調整峰會議程,都可以視為,我們在主動把控、引導中歐互動。
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推動雙邊關系積極發展。
過去幾年,歐盟領導層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始終放不下對中歐關系的三重定位,既想與中國合作,又要把中國視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這一概念自相矛盾不說,如何在三者中取得平衡,也不是歐盟能夠駕馭好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歐盟始終免不了從美歐關系的角度,去衡量中歐關系,注定得出有失偏頗的評價。
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外界一直認為她是歐盟內不折不扣的“親美派”,此前她就沒少響應美國前任政府的“全球同盟”戰略,對中國采取鷹派立場,推出各種限制性政策。
【馮德萊恩和卡拉斯對中國持鷹派立場】
也就是美國大選后,她見到勢頭不對,才逐漸改變對中國的口風。
即便如此,馮德萊恩此前在中歐關系中炮制的諸多問題,到現在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歐盟那邊似乎也看不出有什么積極意愿,只是單純地想拖延下去。
其核心意圖,不是這么做對歐盟有利,只是礙于面子,不想收回之前的鷹派政策,以免顯得對中國露怯,這種心態自然算不得健康。
還有就是,只有有機會向美國示好,馮德萊恩就不會放棄拿中國議題說事,像是之前G7峰會,她又繼續老調重彈,試探美國那邊的態度,結果美國總統完全不搭理,還因為中東沖突提前中斷行程,歐盟又一次自討沒趣。
【幾輪高級別互動下來,我們大致了解了歐盟現在的想法】
另外更不要說,歐盟至今還沒有在關稅問題上,和美國展開有效的談判,更不要說達成協議框架了。
隨著時間推移,歐洲內外,都已經意識到,歐盟已經不再是國際地緣政治中的一極,更像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這無疑和歐盟自身的體量形成了巨大反差。只是歐盟現在內部缺乏政治共識,有勁也不能往一處使,這就是必然的結果。
本來以今年中歐建交50周年,以及雙邊峰會為契機,歐盟可以有一個重新構建對華戰略認知,系統性解決雙邊爭端的機會。
只是最近幾輪高級別互動下來,我們結合歐盟那邊的言行表現,得出的結論并不太樂觀,緊接著就傳出了中國可能對中歐峰會作出調整的消息。
【馮德萊恩與科斯塔預計月底訪華】
這兩起事件一前一后,大概不是什么巧合。與其和不成熟的歐盟領導層打交道,不如與成員國點對點的發展合作。
如今歐盟內部各懷心事,有的要堅決向美國靠攏,將美歐跨大西洋關系置于最高優先級,有的還在患得患失,想要在中美間尋得平衡,卻又沒有確切的頭緒,還有極個別國家對歐盟內部的政治正確敬謝不敏,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情,好好發展與中國的合作。
這就是歐盟內部目前在對外政策上的三種主流聲音,哪個都沒法真正取得上風,也使得歐盟在外交上駐足不前,然而國際局勢的變化從來不等人。
歐盟是時候端正自己的心態,擺正自己的定位,走出以前的舒適區,才有機會在多極化的歷史大勢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