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余星話|周日 · 視頻天象
原作:Robert Lea
翻譯:鐘藝
校譯:余夢洋
編排:劉斯媛
后臺:朱宸宇
原文鏈接:https://www.space.com/astronomy/exoplanets/exoplanets-that-cling-too-tightly-to-their-stars-trigger-their-own-doom-this-is-a-completely-new-phenomenon
這顆行星似乎正在觸發太陽爆發異常強烈的耀斑。
行星 HIP 67522 b 被其主恒星耀斑轟擊的示意圖
(圖片來源:萊布尼茨波茨坦天體物理研究所的Janine Fohlmeister)
有些行星將“作死”詮釋到了極致。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注定毀滅的行星,它的公轉軌道過于靠近其母星,以至于引發了劇烈的爆炸,導致自我毀滅。
這顆緊貼恒星公轉、正走向自我毀滅的太陽系外行星被稱為 HIP 67522 b。它圍繞一顆僅有 1700 萬歲(相當于地球年齡的約 0.0001%)的年輕恒星運行,它公轉一圈的時間僅需地球上7天,短得驚人。
相比之下,我們正值中年的太陽已有46億歲,這顆系外行星(名為 HIP 67522)的“母星”只能算個“嬰兒”。這意味著它能量充沛。
自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首次發現系外行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在思考:系外行星是否能夠以極近距離環繞其恒星運行,從而使恒星的磁場受到影響?盡管迄今已發現5000多顆系外行星,科學界卻始終未能找到答案——直到今天。
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ASTRON)研究團隊負責人葉卡捷琳娜·伊琳表示:"我們從未見過HIP 67522這樣的恒星系統——當這顆行星被發現時,它刷新了已知紀錄,成為公轉周期短于10天的最年輕行星。這完全是前所未有的現象,我腦海中涌現出無數疑問,許多細節仍有待厘清。"
該團隊是在使用NASA的系外行星探測衛星“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簡稱 TESS)來觀測爆發性恒星時發現 HIP 67522 的。TESS 發現 HIP 67522 行星有一些有趣的特征,這促使歐洲航天局(ESA)的“查奧普斯”(Cheops,用于研究系外行星的衛星)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伊林說:“我們迅速向‘查奧普斯’望遠鏡申請了觀測時間,該望遠鏡能夠根據需求對單個恒星進行超精確觀測。借助‘查奧普斯’望遠鏡,我們觀測到了更多的耀斑,總計達 15 次,幾乎全部都朝我們這個方向而來,這是因為從地球上看,這顆行星正從恒星前方經過。”
行星 HIP 67522 b 釋放出一股能量波沿著磁力線向其主恒星的表面方向傳播,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耀斑
(示意圖,圖片來源:Danielle Futselaar)
伊琳與團隊成員發現,當這顆"黏人"的行星從恒星HIP 67522前方經過(即發生"凌星"現象)時,恒星就會爆發耀斑。這意味著這些耀斑極有可能是由行星本身引發的。研究團隊推測,這是由于HIP 67522 b行星距離恒星過近,對它施加磁力影響所致。
當行星圍繞恒星旋轉時,它會積聚能量,這些能量會以波的形式沿著恒星的磁感線傳播。當波峰撞擊恒星表面時,就會引發一次大規模的耀斑爆發。
伊林解釋道:“這顆行星似乎會引發特別強烈的耀斑。它沿著恒星的磁力線所釋放的波會在特定時刻引發耀斑,但這些耀斑的能量要比這些波的能量高得多。我們認為,這些波就像導火索,引爆了恒星表面那些蓄勢待發的'能量炸彈'。”
“黏人”行星如何導致其所屬恒星“情緒失控”的示意圖
(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ESA)
因此,該現象成為了行星能夠影響其恒星行為的首個確鑿證據。這對HIP 67522 b可能不是個好消息——引發的耀斑并非漫無方向,它們精準轟擊著行星本身。量化數據顯示,該行星承受的輻射強度,達到同軌道距離行星通常承受值的六倍之多。
可以預見,這種持續打擊對HIP 67522 b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這顆行星目前體積與木星相仿,但密度卻近乎棉花糖。
在強烈輻射的侵蝕下,行星稀薄的外層大氣正被不斷剝離,導致本就有限的質量持續流失。據推算,未來1億年間,HIP 67522 b將從木星大小萎縮至海王星尺寸(失去近90%的體積,相當于1200個地球大小)。研究團隊坦言,尚無法確知這些行星自己招惹來的耀斑最終會對其造成何等程度的破壞。
"當前有兩大關鍵任務亟待開展,"伊琳指出,"首要任務是通過多波段觀測確定耀斑釋放的能量類型——比如紫外線和X射線,它們對系外行星具有更強的破壞能力;其次需要尋找并研究其他類似的恒星-行星系統,當樣本量從單個案例擴展到10至100個時,理論天文學家才能開展有效分析。"
該研究成果已于7月2日(周三)發表在《自然》期刊。
責任編輯:DAIKIN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濕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龍之眼
圖片來源:NASA
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