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能會找到外星生命,但這個幾率微乎其微,盡管它并未降至零點。這個聲明可能令一些人失望,甚至可能引發一場口水戰。然而,對于那些擁有科學探索精神的人來說,不妨靜心讀一讀下文。讀完之后,任何感慨或批評都歡迎前來探討。
首先,宇宙的宏大超乎想象。
地球,這顆直徑約 12742 千米的星球,在太陽系中不過是滄海一粟。
太陽質量約為 2×103?千克,是地球質量的約 33 萬倍 ,其引力范圍半徑約 1 光年,牽制著八大行星等無數天體圍繞它運行。
而太陽系又只是銀河系中普通的一員,銀河系包含約 4000 億顆恒星,直徑約 20 萬光年,呈棒旋星系結構,太陽位于其四條主旋臂之一的獵戶座懸臂邊緣。
銀河系所在的本星系群有 50 多個星系,本星系群又屬于本超星系團,本超星系團之上還有拉尼亞凱亞超級星系團,再往上還有雙魚 - 鯨魚超星系團復合體等,這些結構層層嵌套,一個比一個龐大,可觀測宇宙半徑約 465 億光年,而這或許只是宇宙的冰山一角,在可觀測宇宙之外,還有更為廣袤的未知區域。
在這浩瀚的宇宙中,生命的誕生條件極為苛刻。
以地球為例,它處于太陽系的宜居帶,與太陽的距離恰到好處,使得表面溫度適宜,水能夠以液態形式存在,為生命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基礎。
同時,地球擁有適宜的磁場,由其內部熔融的鐵核產生,阻擋了太陽風釋放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對大氣層和生命的毀滅性打擊。
大氣層同樣至關重要,它不僅為地球提供了適宜的溫度調節機制,還保護了地球表面免受紫外線輻射的傷害,其成分中的氧氣支持生命活動,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調節了溫室效應。
此外,地球的內部活動也十分關鍵,適中的內部活躍程度使得地質活動正常進行,既能形成大氣和磁場,又不會讓地震和火山爆發過于頻繁而不適宜生命生存。
生命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
從無機物到簡單有機物的轉變需要特定的條件,如原始地球大氣中的無機小分子在高溫、紫外線和雷電等自然條件下,才合成了簡單的有機物。
而從簡單有機物到復雜有機物,再到形成原始生命,更是歷經了漫長的時間和無數次的偶然反應。以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為例,氨基酸分子可能是自發產生的,但 100 個氨基酸按特定順序排序形成蛋白質分子的概率只有 10???,變形蟲阿米巴由 2000 個蛋白質分子組成,其自然發生的概率低至 10??????,這個概率之低,所需時間甚至超過整個宇宙的年齡 。
從原始生命進化到復雜生命,又經歷了漫長的自然選擇和基因突變,每一步都充滿了變數。
還有,人類目前的觀測和航行能力存在諸多局限。
在航行方面,我們的飛行器難以離開太陽系,對太陽系外的世界知之甚少。在觀測上,距離和技術成為兩大主要限制因素。即便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系統 —— 比鄰星 b,僅有 4.22 光年,我們也無法知曉那里是否存在生命或文明。
科學家們采用巡天望遠鏡掃描了數百萬顆恒星,試圖發現高等級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距離遙遠,只有高等級文明才有可能改變恒星光度從而被我們發現,像人類這樣的低等級文明,即便存在于其他星球,也難以被當前的觀測技術捕捉到 。
此外,宇宙中的電磁干擾、信號衰減等問題,也增加了我們探測外星文明信號的難度。
為了在浩瀚宇宙中找到外星文明的蹤跡,科學家們一直在不懈努力,嘗試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探測,其中監測恒星遮光現象和聆聽宇宙電磁波信號是兩種主要的探索途徑。
根據卡爾達舍夫宇宙文明分級理論和戴森球理論,當宇宙文明發展到較高級別(二級文明)時,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恒星能源,可能會建造戴森球來包裹自身依賴的主恒星 。
戴森球是一種設想中的巨型結構,它可以捕獲恒星的大部分能量,以滿足文明發展的巨大需求。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結構,那么它會遮擋恒星的部分光線,導致恒星的亮度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因此,科學家們通過觀測恒星的遮光現象,試圖發現這種異常,從而判斷是否存在戴森球,進而推測是否有高級外星文明的存在。
例如,2015 年發現的 KIC 8462852 恒星,其亮度出現了不尋常的大幅下降,幅度達到 22%,這一現象與傳統的恒星活動或行星凌星現象都不相符,一度引發了人們對其周圍可能存在戴森球的猜測 。
雖然最終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這一點,但這個案例充分展示了通過監測恒星遮光現象尋找外星文明的方法和可能性。
利用射電望遠鏡聆聽宇宙中的電磁波信號,也是尋找外星文明的重要手段。
宇宙中的各種能量都會發射出電磁波,而任何文明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都極有可能利用電磁波進行通信 。
人類建造了大量的射電望遠鏡,如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中國的 “天眼”(FAST)等,這些設備不斷搜尋著宇宙中各個波段的電磁波,期望能從繁雜的電磁信號中分離出有規律、具有文明跡象的信號 。
1977 年發現的 “Wow!” 信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 “大耳朵” 射電望遠鏡接收到一個持續時間 1 分 12 秒的異常信號,其頻率為 1420MHz,處于氫發射線頻段,這一信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常見的天體物理信號不同,因此被懷疑可能來自外星文明 。盡管后續針對同一片天區的反復搜索并未再次發現該信號,但它依然激發了人們對通過電磁波信號尋找外星文明的熱情和期待。
然而,這些尋找外星文明的方法面臨著諸多困境。
從信號衰減的角度來看,電磁波在宇宙空間中傳播時會不斷衰減,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信號強度會迅速減弱 。這意味著即使外星文明發出了強大的電磁波信號,當它們傳播到地球時,也可能已經變得極其微弱,難以被我們現有的射電望遠鏡探測到 。
以人類發射的無線電信號為例,自 1895 年人類發出第一聲無線電啼鳴以來,這些信號至今也不過傳播了一百多光年的距離,而且在傳播過程中,信號強度隨距離呈平方反比衰減 。當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傳播到上百光年外時,早已衰弱到幾乎無法被甄別,外星文明的信號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外星文明可能并不使用無線電通信,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人類基于自身的科技發展歷程,主要依賴射電望遠鏡來監聽無線電信號,以此尋找外星文明 。但外星文明的科技發展路徑可能與人類截然不同,他們也許早已發展出了更為先進的通信技術,如中微子通信、引力波通信或其他人類尚未知曉的通信方式 。
如果外星文明使用的是這些非無線電通信技術,那么我們通過射電望遠鏡監聽無線電信號的方法,就很可能會錯過他們發出的信息 。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類在尋找外星文明時,往往會受到自身認知和思維定式的限制,過于專注于已知的無線電通信方式,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就如同在心理實驗中,觀眾過于關注傳球次數而忽略了視頻中出現的 “大猩猩” 一樣,這種 “宇宙大猩猩效應” 可能導致我們錯過外星文明的信號 。
在對外星文明的探索中,德雷克方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工具,它由美國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于 1961 年提出,為估算銀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數量提供了一個框架 。
德雷克方程的表達式為:N = R* × fp × ne × fl × fi × fc × L ,其中,N 代表銀河系中可能與我們通訊的文明數量 ;R * 表示銀河系內每年新形成的恒星數量;fp 是這些恒星擁有行星的比例 ;ne 是每個行星系中類地行星的平均數量;fl 是這些類地行星中發展出生命的行星比例 ;fi 是生命進化出智慧生命的比例 ;fc 是智慧生命能夠進行星際通訊的比例 ;L 代表這樣的文明能夠持續發射可被探測到的信號的時間 。
然而,德雷克方程中的各個變量充滿了不確定性 。
以 L 為例,文明的存續時間受到諸多因素影響,這使得其數值難以準確估計 。如果一個星系中存在 10 萬個文明,根據計算,銀河系中文明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 2000 光年 。這意味著,文明之間的通訊來回一次至少需要 4000 年以上 。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使得文明之間的交流變得異常困難 。假設一個文明向宇宙中發送了一條信息,當這條信息被另一個文明接收到時,發送信息的文明可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走向了滅亡 。
從宇宙文明的分布來看,即使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文明,它們也可能分布在極為遙遠的地方 。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直徑約為 20 萬光年,而距離我們最近的大星系 —— 仙女座星系,距離我們約 254 萬光年 。在如此廣闊的宇宙空間中,文明之間的相遇概率微乎其微 。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的探測器飛行速度極為有限,“旅行者 1 號” 飛行 48 年才飛離地球約240 億千米,這僅僅是 1 光年的 0.002315 。按照這樣的速度,人類想要到達其他可能存在文明的星球,幾乎是不可能的 。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充滿了挑戰,面臨著諸多威脅,這些威脅使得文明的存續時間充滿了不確定性 。從內部威脅來看,環境惡化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
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消耗,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使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脅著許多沿海地區的生存 ;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破壞了生態平衡,影響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 。
核戰爭的威脅也時刻籠罩著人類 。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足以摧毀整個地球,如果發生大規模的核戰爭,人類文明將面臨滅頂之災 。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核軍備競賽,使得全球處于核戰爭的陰影之下,一旦沖突升級,后果不堪設想 。
從外部威脅來看,小行星撞擊地球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威脅 。
大約 6600 萬年前,一顆直徑約 10 千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當時地球上大約 76% 的物種滅絕,恐龍也因此消失 。雖然這種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發生的概率較低,但一旦發生,對人類文明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 。
太陽活動的變化也會對地球產生影響 。太陽是一個巨大的恒星,其內部每秒都在發生著巨量核聚變,太陽活動的變化,如太陽黑子、耀斑等,可能會對地球的磁場、電離層等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人類的通訊、電力供應等基礎設施 。
外星文明同樣可能面臨類似的威脅,甚至可能面臨一些人類尚未知曉的挑戰 。這意味著,在我們尋找外星文明的過程中,它們可能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滅絕 。
即使外星文明曾經存在過,并且發射過信號,當我們接收到這些信號時,它們可能已經不復存在 。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對宇宙的觀測時間相對較短,而宇宙的歷史已經有 138 億年 。在這漫長的時間里,許多文明可能已經經歷了興起和衰落,我們很可能錯過了與它們相遇的機會 。
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在宇宙探索中顯得相對有限,這極大地制約了我們尋找外星文明的能力 。在星際航行方面,我們的飛行器速度遠遠無法滿足探索宇宙的需求 。
“旅行者 1 號” 雖然已經飛行了 48 年,但要飛出太陽系 1 光年的引力范圍,還需 17000 多年 。這樣的速度,使得我們難以對太陽系外的星球進行深入探測 。在通訊技術上,我們主要依賴電磁波進行宇宙通訊,但電磁波在宇宙空間中傳播時會不斷衰減,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信號強度會迅速減弱 。
這意味著,即使外星文明發出了強大的電磁波信號,當它們傳播到地球時,也可能已經變得極其微弱,難以被我們現有的射電望遠鏡探測到 。
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基于地球生命的特征和演化模式,這可能導致我們在尋找外星生命時存在偏差 。
地球上的生命基于碳基和水基,需要適宜的溫度、氣壓和化學環境等因素才能生存和繁衍 。
然而,外星生命可能采用完全不同的生存策略,它們可能以硅基、硫基或其他我們尚未了解的形式存在,甚至可能不需要液態水或氧氣 。如果外星生命的存在形式超出了我們的認知范疇,我們現有的探測手段可能無法捕捉到它們的蹤跡 。
我們一直通過監測電磁波信號來尋找外星文明,但外星文明可能使用我們尚未理解的物理現象進行通信,如中微子通信、引力波通信等 。如果是這樣,我們的射電望遠鏡將無法接收到它們的信號 。
外星文明的科技發展水平和交流方式可能遠遠超出人類的理解 。一個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可能已經掌握了超越我們想象的科技,它們的交流方式可能不再依賴于物質實體,而是通過某種能量形式或量子態進行 。
它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也可能與人類截然不同,這使得我們在與它們接觸時,可能無法理解彼此的意圖和行為 。如果外星文明的科技已經發展到可以操控時空的程度,它們可能以一種我們無法察覺的方式存在于宇宙中 。
盡管目前人類找到外星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仍充滿了希望和無限可能。在未來,超光速旅行技術或許能取得突破。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物體的速度只能無限趨近于光速,卻難以超越。
然而,科學家們提出了 “曲速行駛” 和 “蟲洞穿梭” 等大膽設想 。
“曲速行駛” 是通過扭曲時空,讓飛船在時空的褶皺中航行,從而實現超光速的效果 。“蟲洞穿梭” 則是利用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蟲洞,即連接兩個遙遠時空的隧道,實現瞬間的空間轉移 。如果人類能夠掌握這些技術,那么星際旅行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我們就可以駕駛宇宙飛船,穿越浩瀚的宇宙,親自前往那些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進行探索 。
信號檢測技術也有望迎來重大革新。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飛速發展,它們將在信號處理和分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通過對海量宇宙信號的快速處理和深度學習,計算機能夠更精準地篩選出那些可能來自外星文明的信號 。
量子通信技術的應用也可能為外星文明信號的檢測帶來新的突破 。量子通信具有超強的抗干擾能力和極高的信息傳輸安全性,能夠實現更遠距離、更穩定的信號傳輸和檢測 。利用量子通信技術,我們或許能夠接收到來自更遙遠宇宙深處的外星文明信號 。
倘若人類真的發現了外星人,這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全方位的深遠影響 。在科學領域,外星文明的發現將為我們提供全新的研究方向和視角 。他們的科技水平和知識體系可能遠遠超越人類,我們可以從他們那里學習到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如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先進的醫學技術等 。這些知識將極大地推動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我們向更高級文明的發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