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6作為中國六代戰斗機,其設計定位正是針對高端隱身目標(如B-21轟炸機、F-35等)的防御與反制,綜合現有技術參數和體系能力分析如下:反隱身探測能力:破解“隱形神話”量子雷達與復合探測系統:殲-36配備量子雷達原型機與分布式光電孔徑系統(EODAS),對B-2級別目標(RCS≈0.1㎡)的探測距離提升至600公里,且具備全向監控能力,大幅壓縮隱身目標的突防窗口。
低可探測性目標識別:其太赫茲通信系統可穿透云層干擾,結合AI輔助的目標識別算法,對B-21(RCS≈0.01㎡)的有效鎖定距離達400公里,遠超傳統雷達。攔截武器:超遠程“狙殺”能力,霹靂-21導彈的顛覆性優勢:射程1000公里+末端9馬赫高速,使殲-36能在B-21發射防區外導彈(如JASSM-ER,射程900公里)前發起攻擊,迫使敵方轟炸機無法進入有效打擊位置。
多彈種協同打擊:主彈艙容納6枚霹靂-17(射程400公里)或2枚鷹擊-21反艦導彈,側彈艙攜帶霹靂-15,形成遠-中-近三層火力網,可同時攔截多個高速目標。體系化作戰:構建“空中天網”無人機蜂群協同:指揮48架“暗劍”無人機前出探測,擴大監控范圍至1000公里半徑,降低有人機暴露風險,并通過飽和攻擊消耗敵方防空資源。多平臺數據融合:與空警-600預警機、055驅逐艦實時共享目標數據,構成“探測-鎖定-打擊-評估”閉環。2024年演習中,該體系對模擬B-21編隊攔截成功率超92%。
實戰效能評估;對抗轟炸機的絕對優勢:B-21等亞音速轟炸機(速度<0.8馬赫)一旦被鎖定,在殲-36得4馬赫極速(加速僅需3秒)和超遠程導彈面前生存概率極低。壓制隱身戰斗機:憑借0.0001㎡級RCS(僅為F-22的1/10)和全向隱身能力,可隱蔽接近F-35,配合霹靂-17導彈實現“先敵發現、先敵摧毀”。體系對抗容錯性:即使美軍出動EA-18G電子戰機護航,殲-36的AN/ASQ-239系統仍可維持通信鏈路穩定,并通過殲-16D實施反干擾。
重新定義空戰規則的“防御者”殲-36不僅是戰機,更是移動防空節點:單機層面:依靠量子雷達+霹靂-21組合,可獨立攔截1000公里外的B-21轟炸機;體系層面:作為指揮中樞協調預警機、無人機、艦艇,將防御縱深推至4000公里,覆蓋關島至夏威夷;
極限挑戰:若遭遇12架以上B-21飽和打擊,需依賴反導系統(如紅旗-9B)補防,但仍是全球唯一能系統性反制隱身轟炸機的戰斗機。簡言之,殲-36通過“超距探測+超視距擊殺+蜂群協同”三重能力,不僅可防御現役隱身戰機和轟炸機,更迫使敵方改變突防戰術——西太平洋的空中攻防規則已被改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