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同意對中印加稅500%,中方反制箭在弦上,印度計劃報復美國
一紙法案撕開了華盛頓政壇的遮羞布——既要削弱俄羅斯又企圖打壓中國印度,美國這次算盤打得噼啪響,但真能得逞嗎?
上個月底,美國參議院那幫鷹派政客又搞大動作。
帶頭鬧事的是特朗普的老相識林賽·格雷厄姆,這人憋了個狠招:要求對繼續買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和鈾的國家收500%的關稅。
甭看打著"制裁俄羅斯"的旗號,實際箭頭早對準了中印。
五月數據明擺著,中國每天從俄羅斯拉走196萬桶原油,印度胃口更大,每天210萬桶。
這數在華盛頓看來,相當于給俄羅斯戰爭機器加油。
這次行動有備而來。
格雷厄姆跟特朗普打高爾夫時就商量好,法案直接在參議院拉了84個聯署,幾乎鐵定要通過初審。
可這些政客精明得很,在條款里塞了"總統豁免權"這個后門——就算法案通過,總統說不執行就能撤回。
明眼人都看出門道了:特朗普團隊就是想捏個新籌碼,逼著中印在談判桌上讓步。
美國那邊的牌還沒亮完,中國先把手里的牌拍桌上了。
官方發言半點不含糊:中俄買賣既不違法也沒坑誰,美國搞長臂管轄純屬耍流氓。
這話可不光是喊口號,上個月青島港剛接收兩船打折俄油,大連石化廠的煉油設備都調試好了。
印度那邊倒是兩頭犯難,前腳官員跑去華盛頓求情,后腳又放出對美報復性關稅的消息。
但誰都知道印度腰板不夠硬——全年對美貿易逆差近500億,真要硬扛,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這局牌打到這個份上,早不是單純的能源買賣了。
華盛頓政客的算盤打得精:俄烏沖突讓他們既想掐斷俄羅斯財路,又盯上中印的發展速度。
可現實是這兩招根本擰不到一塊——中國手里握著的,是每年近7000萬噸的剛需采購量;印度更狠,全國40%的原油指著俄羅斯供給。
現在突然要給人斷供,擱誰都急眼。
最讓人惡心的是美式雙標。
沙特賣油賺得盆滿缽滿沒人管,歐洲各國私底下還在買俄天然氣也沒見制裁,偏偏中印就成了靶子。
說到底,這就是借制裁之名搞經濟勒索。
中國前車之鑒太多,從芯片斷供到加征關稅,哪次真把我們嚇住了?現在產業鏈越打越全乎,能源采購早多元化了。
美國要是真敢拍桌子,中國港口隨時能轉向中東、非洲的油輪。
回頭看看歷史就清楚,這種要命法案最后多半變成談判籌碼。
當年特朗普拿關稅大棒嚇唬墨西哥,也就是為了多建兩堵墻。
現在的情況更復雜:中國手里捏著制造業命脈,印度握著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支點,真要撕破臉,華盛頓那幫人自己先得掂量。
別忘了現在美國加油站油價還飄在3美元高位,中印要是聯手反制,國際油價直接竄到5美元都有可能。
印度的搖擺倒是意料之中。
他們既舍不得便宜原油,又不敢得罪美國爸爸,于是出現滑稽場景:外長前腳跟美國人陪笑臉,商務部長后腳就給世貿組織遞狀子。
這種精神分裂式的應對,反而暴露了戰略自主性的缺失。
對比下中國態度,答案顯而易見:只要自身夠硬氣,就不怕別人掀桌子。
這二十年貿易戰打下來,我們的應對手法是越打越精,你出招我拆招,拆不了的直接換賽道。
說到底,這場博弈檢驗的是戰略定力。
美國這次想玩的是"一石三鳥":打擊俄羅斯、抑制中國、拿捏印度。
但現實比他們想象的復雜得多——國際能源市場早不是單極格局,中國手握全球最大煉油產能,印度坐擁亞洲戰略要沖,兩國真要抱團取暖,完全能重塑全球能源版圖。
華盛頓政客現在應該擔心的,恐怕不是法案能不能通過,而是搬起的石頭會不會砸了自家腳。
面對美國的恐嚇式政治操弄,最好的回應就是做好自己的事。
中國油輪繼續按合同進出港口,煉油廠照常運轉,這就是最響亮的答案。
至于說500%關稅這種虛張聲勢的把戲,讓它留在政客的高爾夫球場上更合適。
畢竟這年頭,真正有實力的國家,從不需要用恐嚇來證明自己。
時間在我們這邊,該著急的是那些抱著冷戰思維不放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