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公園聽幾個老頭聊天,有個60多歲的大爺嘆著氣說:“人這一輩子啊,真是過了55,就開始見分曉了。”
旁邊的張叔接話:“可不是嘛,我那老伙計,55歲那年還硬氣著呢,這才幾年,天天藥不離口,家里還雞飛狗跳,看著都愁人。”
這讓我想起南懷瑾先生說過:“人生五十,是知‘行’的年紀——知道哪些事該放下,哪些事得攥緊,不然晚年的路,一步比一步難走。”
老輩人常說“晚年苦不苦,要看五十五”,這話真不是嚇唬人。55歲就像個分水嶺,手里要是缺了這5樣“寶”,往后的日子,大概率要被悲涼纏上。
一、缺了硬朗的身子骨,金山銀山也換不來夜里不疼的安穩
我家樓下的李大爺就是這樣,55歲那年總說“小毛病不算啥”,腿疼忍著,咳嗽扛著,結果不到60,膝蓋壞了要換關節,肺也出了問題,天天往醫院跑。
他常跟我念叨:“年輕時覺得錢最重要,現在才懂,能自己端碗吃飯,能下樓曬曬太陽,比啥都金貴。”
老話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可這本錢到了55歲,就得仔細護著了。別總說“老了都這樣”,你對身體偷的懶,晚年都會變成疼你的針,一針比一針扎心。
二、缺了和睦的枕邊人,守著大屋也暖不透心里的寒
小區里的王阿姨和老伴,55歲那年因為帶孫子的事吵翻了,之后就分房睡,家里像個冰窖。
去年王阿姨摔了一跤,躺床上動不了,老伴倒是天天給做飯,可遞碗的時候臉總是板著,話也懶得說。王阿姨偷偷跟我說:“年輕時吵吵鬧鬧不覺得,老了才知道,身邊人冷著臉,比冬天沒暖氣還難熬。”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55歲正是該搭伙取暖的年紀。要是這時候還互相慪氣、各顧各的,真等動不了那天,連個愿意給你蓋蓋被子的人都沒有,多凄涼。
三、缺了攢下的“過河錢”,遇事兒只能低三下四求別人
我遠房表哥就是教訓,55歲時手里一分存款沒有,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結果62歲那年查出糖尿病,每月藥費要上千,只能挨個給兒女打電話哭窮。
兒女日子也緊巴,每次給錢都帶著怨氣,表哥常躲在屋里哭:“要是當年攢下點錢,哪至于這么沒臉面。”
老話說“手里有糧,心里不慌”,55歲離真正“動不了”還有段路,正是該存“過河錢”的時候。別總想著“等兒女孝順”,這年頭誰都不容易,自己手里有底氣,晚年才能活得硬氣。
四、缺了放寬心的本事,雞毛蒜皮也能堵死往后的路
見過不少55歲的人,總愛鉆牛角尖:兒女打電話少了,覺得不孝順;鄰居多說一句話,覺得被欺負了。
我前同事的爸就是這樣,55歲退休后,天天在家數誰沒給自己拜年,誰送禮送得輕,越想越氣,最后氣得血壓飆升,住了院。
俗語說“心寬一寸,路寬一丈”,人到55,該看透的得看透。兒女有兒女的難,旁人有旁人的活法,總揪著小事不放,不是跟別人較勁,是跟自己的晚年過不去。
五、缺了子女的“感恩心”,養兒防老成了鏡中花
最讓人唏噓的是這點。有個老街坊,一輩子省吃儉用供兒子上大學,55歲時兒子結婚,他掏空家底給買房,結果兒子嫌他沒本事,過年都不叫他去。
老頭60歲生日那天,一個人坐在門口發呆,說:“我這輩子沒對不起誰,咋養出個白眼狼?”
老話講“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子女的感恩心,不是天生的,是55歲前慢慢教的。別總想著“我全為他好”就夠了,該讓他知道你的辛苦,該讓他承擔責任,不然老了沒人惦記,養兒防老就是句空話。
其實啊,55歲不是終點站,是晚年的“加油站”。
手里有這5樣寶,往后的日子才能走得穩、走得暖;要是一樣都缺,真等風燭殘年,哭都找不到地方。
說到底,晚年的福,不是天上掉的,是55歲的你,一點點攢下的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