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顧頤菲 記者 張宇)“膝骨關節炎發病率極高,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達50%,60歲以上為60%,70歲以上甚至高達百分之七八十。”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副主任、關節外科病區主任王北岳說。7月5日,“盤膝而論——膝骨關節炎全序列手術治療高級班暨2025江蘇省膝骨關節炎學組巡講——南京站”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舉辦。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顧民在致辭中指出,讓患者能夠有質量地活著,是時代賦予每一位醫生的重要責任與使命擔當,“在骨科領域,惡性疾病相對較少,患者所患大多為良性疾病,而骨科醫療工作的核心,正是通過專業的診療手段,切實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顧民強調,當下醫療理念正從“以患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這不僅是理念的革新,更是醫療實踐的方向指引。在此背景下,構建完整、系統、科學的醫療體系迫在眉睫,這一體系應涵蓋疾病預防、精準診療、康復護理等全流程環節,全方位守護民眾健康。
“日常生活中,許多老年人面臨關節不適的困擾,走路艱難、跛行,甚至依靠輪椅出行,而這諸多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膝骨關節炎引發。”王北岳在談到舉辦此次學習班的意義時表示,一方面旨在普及膝關節階梯治療理念,另一方面致力于提升關節外科醫生,尤其是周邊地區醫生的膝關節階梯治療管理方案水平,推動手術治療的精準化與規范化,“這不僅對醫務人員,特別是關節外科醫生大有裨益,更能讓廣大老百姓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當關節出現腫脹、怕涼、走路有摩擦感或摩擦音、下蹲無力等異常表現時,可能就是關節發出的‘求救信號’。”王北岳介紹,膝骨關節炎發病呈現階梯狀特點,初期表現為膝關節偶爾疼痛不適,或在天氣變化時出現僵硬、怕涼及部分疼痛。如果沒有及時重視,疼痛會逐漸加重,伴隨腫脹。進一步發展,會出現走路困難、疼痛加劇、乏力,能感覺到關節內的摩擦感與摩擦聲。到后期,關節疼痛嚴重,出現畸形或腫大,夜間疼痛明顯,行走極為困難。
“正因如此,針對膝骨關節炎的階梯化治療理念應運而生。”王北岳解釋道,膝關節階梯治療是醫生處理膝骨關節炎的科學方案。初期骨關節炎主要通過宣教,告知患者適宜與禁忌的行為及運動;早期則在宣教基礎上增加藥物治療,包括口服藥與外用藥;中期除宣教和藥物外,可能需借助關節鏡或截骨矯形等手術;對于最晚期患者,現代關節外科技術,如關節置換或部分關節置換成為根治手段。“目前,關節置換效果顯著,正常情況下使用壽命可達20年到30年,90%以上患者能達到這一使用年限,術后疼痛明顯改善,活動能力大幅提升,部分患者三個月后甚至感覺不到曾進行過關節置換手術。”王北岳說。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諸如頻繁爬山、爬樓、反復下蹲及過度運動等,都可能加速關節磨損,導致關節炎提前發生。“不過,并非完全禁止爬山爬樓,只要做好充分準備,提前了解爬山知識、進行熱身運動、佩戴護膝、使用登山杖并選擇合適的鞋子等,同時在爬山過程中若出現不適及時調整,爬山也可成為有益的運動。”王北岳提醒,對于已患骨關節炎的人,在疼痛可承受范圍內,適當進行功能鍛煉對關節有益,像慢走、騎自行車、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應避免劇烈運動及引發關節明顯疼痛的運動,“關于骨關節炎的病程,它是慢性發展過程,雖無明確時間界限,但通常在四五十歲以后開始發病,此前關節問題多由自身原因或外傷引起,臨床診斷也多在50歲以后考慮。”王北岳說。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