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黃山游屐冊 1933年作
張大千早年山水私淑黃山派諸家,四上黃岳搜稿,諳其山勢雄奇,煙云變幻之妙。他以黃山為旨創作,辦畫展,與藝友組「黃社」,開近代一時風潮。縱觀其藝術生涯,黃山屢攝筆下,至暮年未輟,足證對此題材之情意結!一九二七年,大千與仲兄善子初訪黃岳,不畏巉巖,雇工辟徑搭橋,堪具開發之功,此行搜羅大量寫生稿。越四年,大千再上黃山,「溯錢塘、富春、新安江而上,于街口舍舟步行,經歙縣、豐溪、潭渡、方村、湯口而入,窮前后澥之勝,經數月乃歸」。此行得詩若干,并以嶄新技術攝照片三百余幅,搜集大量創作素材。
本冊寫于一九三三年,即「兩到黃山」后二年,分寫黃山行十二處勝景,<七里瀧買魚>、<嚴陵瀨>、<桐廬>、<鷺鷥門夜泊>、<新安江>為舟至黃山之沿路風光,<湯泉>、<紫云庵>、<文殊院>、<蓮花峰>、<始信峰>、<云門雙峰>則黃山勝處,取景與畫家游覽路線相符,集于一冊,得移步換景之妙。攝黃山群峰者,構圖既師黃山派諸家,下筆卻未囿一貌,山石之骨攝漸江之崚嶒,密處似石濤;云騰涌卷,古松攢簇,收石濤、瞿山之奇。山谷險峰,矗立云表,倏忽變幻,堪稱宇內甲觀。寫溯江景色者,多事渲染,取景深遠,如<云門雙峰>遙寫剪刀峰,千仞如削,隱現云谷,縱百里外而輪廓清晰,似得石濤寫遠景卻清晰之妙,亦大千謂苦瓜法與長焦攝影契合者。畫家汲古而融新法,筆下變化萬千,早譽畫壇,自有原因。畫家每開點題,復于裱邊題詩,或志游記,內容多指涉「二上黃山」之行,圖文相輔,饒富趣味。
1、蓮花峰。
題于裱邊:直上三千級,微茫俯大荒。污泥原不染,云水自為鄉。瓣落金船活,根通玉井長。如來身丈六,踏遍未中央。大千居士并題。
2、云門雙峰。一名剪刀峰。
題于裱邊:遙天突兀聳雙峰,云氣沖門午不镕。可惜少陵看未得,并刀祗解剪吳淞。黃山云門峰百里外即望見之。大千題記。
3、文殊院。蒲團松在閻王壁上,大士巖下,其徑絕險,黃賓虹社長至此為之不前。予與仲兄虎癡、猶子旭明皆攀登其上攝影焉。山僧驚詫,以為游山者從來所未有云。
題于裱邊:畫里題詩別有情,白猿何處見親迎。老夫合仿瞿山子,獨聽神鴉叫數聲。文殊院聽鴉鳴作。
瞿山題畫詩云「神鴉吾未遇,親見白猿迎」。山志稱黃山周遭二百里祗二神鴉,極不易遇,白猿則游人時見之。
4、湯泉。
題于裱邊:朱砂百斛釀靈泉,曾是軒皇浴后僊。我恐塵根都滌盡,看花未了世間緣。
溫泉每多琉璜氣,惟此則作朱砂香,為可貴耳。大千寫記。
5、歙縣西門大橋望黃山。大千。
題于裱邊:十載塵勞眼忽明,眉端一縷白云生。天都磅礡蓮花秀,指點遲予半日程。
6、鷺鷥門夜泊。初入七里瀧也。
題于裱邊:晚過桐廬不泊船,鷺鷥門下夜如年。思量無計謀佳釀,辜負來朝縮項鳊。
7、嚴陵瀨。東為子陵釣臺,西臺則謝皋羽先生痛哭文信國處也。
題于裱邊:江靜潮平豈偶然,一山纔過一山連。釣臺近處行當緩,何用風牽上瀨船。諺云「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蓋兩山夾峙,江流湍急,難于牽挽,視風為遲速云。大千并記。
8、紫云庵。
題于裱邊:浣盡緇塵入紫云,萬竿沉綠染衣裙。木蓮花落靈根在,時有幽香習習聞。紫云庵在湯泉上,為入黃山第一處,有木蓮一株,寺僧云來自西方,二月敷花,香聞數里,予兩游皆不直,為可恨也。大千。
9、桐廬。
題于裱邊:危檣高掛月如梳,紅紫遙分落照余。燈火千家鴉萬點,亂山明滅過桐廬。大千口占。百家小聚還成縣,三面無城只靠山。查初白句也附錄于此。
10、新安江。
題于裱邊:舟從亂石堆中過,人在荒山頂上居。頓頓煮魚浮綠蟻,家家食黍養花豬。
11、七里瀧買魚。
曙色溟蒙霧漸開,輕舟初入峽中來。漁娘搖櫓呼鱸美,知道前山近釣臺。
12、始信峰。
冠五道兄得岳雪樓舊藏宋羅紋紙,屬為涂抹,因寫昔年黃山游稿十二幅請正。癸酉之十月。大千居士。
題于裱邊:磴絕云深不可行,短硚失喜得支撐。攀松縮手訪龍攫,據石昂頭與虎爭。肖物能工天亦咄,散花偏著佛多情。題詩好付魈夔讀,澹月空蒙有嘯聲。始信峰下瞰散花塢,諸石奇詭不可名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