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已經走出谷底,且已經迎來階段性的繁榮。
據統計,今年4月初至今,創新藥板塊的累計漲幅超過了20%,笑傲整個市場。
不過,在這輪創新藥的估值修復浪潮當中,新藥巨頭之一的君實生物表現則并不算太好。6月13日,君實生物宣布在H股市場折價配售募資,以每股25.35港元的價格配售4100萬股新H股,預計募資約10.39億港元。
雖然籌集的資金中七成都將用于創新藥研發,但消息一出,君實生物A股和港股仍分別大跌6.65%和9.09%。
截至最新收盤,君實生物的股價仍處于低位,與2020年上市之初創下的最高點220.4元/股相比,目前君實生物市值縮水超過了1800億元。
據悉,君實生物曾經跟百濟神州、恒瑞醫藥以及信達生物并稱為PD-1“四小龍”,其還曾打敗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等藥企,拿下了首個“國產PD-1單抗”。
但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君實生物與百濟神州、恒瑞醫藥差距卻越來越大。
跌下“神壇”
君實生物的故事,始于2012年12月上海張江一間不起眼的實驗室。
當時,醫學碩士單繼寬和生物化學碩士張卓兵各出資50萬元,成立了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一個月后,君實生物便發生股權轉讓,陳博、武洋、熊鳳祥、熊俊四人通過股權轉讓進入公司。重組后,醫學博士陳博持股36.5%成為實控人,熊鳳祥、熊俊父子合計持股37%緊隨其后。和陳博、張卓兵、單繼寬均為科研精英不同,熊鳳祥曾是一名電力工程師,熊俊則先后在稅務局、證券營業部工作,后成為基金經理助理。
回頭來看,這一次股權轉讓成了君實生物的分水嶺,對其未來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2014年11月,君實生物迎來決定性轉折。在公司JS001項目(PD-1單抗)從臨床前轉向臨床研究的關鍵節點,實控人從陳博變更為熊鳳祥、熊俊父子,官方對此解釋是“對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技術創始人陳博就此淡出權力中心。
成為實控人后,熊俊展現出超強的資本運作能力,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公司在新三板完成6輪定增,累計融資超18億元。
2020年7月,君實生物成功登陸科創板。
有了資本市場助力,君實生物的研發速度明顯加快,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拓益)在2015年12月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僅用三年時間就實現上市,成為首個國產PD-1單抗藥,且當年君實PD-1銷售額也達到了7.74億元,這一成績讓君實生物聲名大振,并就此走上神壇。
不過,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憑借特瑞普利單抗走上神壇的君實生物,此后便沒有太多亮眼成績了。目前,君實生物的大部分業績都來自特瑞普利單抗,年報顯示,2024年特瑞普利單抗的國內市場銷售收入為15.01億元,約占當年營收19.48億元的77%;除了特瑞普利單抗,君實生物的另外三款主力商業化產品阿達木單抗注射液(君邁康)、氫溴酸氘瑞米德韋片(民得維)和昂戈瑞西單抗注射液(君適達)表現都不太好。
當然,并不是只有君實生物一家藥企會依賴單一產品,像百濟神州也存在這樣的情況,但問題在于PD-1領域的競爭十分激烈。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國內PD-1市場已有11款產品上市,Ⅲ期臨床管線超百條。君實生物的拓益雖已拓展12項適應癥,其中10項納入醫保,但在國內銷售額落后于恒瑞、百濟神州等對手,隨著未來越來越多同類產品上線,可以預見,君實生物面臨的壓力還會更大。
而從股價來看,君實生物也早就沒了當年率先推出首個國產PD-1單抗藥的“銳氣”。截至最新收盤,君實生物市值縮水超過了1800億。
“困境”已至
除了市值差距之外,君實生物與百濟神州、恒瑞醫藥以及信達生物之間的差距還體現在業績上。
對比“四小龍”的業績可以看到,盡管君實生物虧損已經收窄,但是盈利依舊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從一季度業績來看,今年一季度百濟神州和恒瑞醫藥分別實現凈利潤-9450萬元和18.74億元,恒瑞醫藥的業績自然無需多言,而對于百濟神州,如果放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一季度百濟神州實際已經成功盈利了。
還有信達生物,目前其并沒有披露一季報,但其2024年實現凈利潤為-9463萬元,同比大幅增長了90.79%,距離成功盈利只有一步之遙。
相比之下,君實生物的業績表現則明顯弱得多。其2024年仍然虧損12.81億元,今年一季度則虧損2.349億元。且從2020年到2024年期間,君實生物的累計虧損已經超過了80億。
由于無法自行“造血”,君實生物只能借助降費來降低虧損,2024年君實生物的研發費用為12.75億元,和2023年的19.37億元相比大幅減少了6.62億元,同比下滑34.18%。然而,這樣的操作無疑會降低君實生物的競爭力。
實際上,在“研發投入決定未來”的市場環境下,主動縮減研發投入的君實生物,在核心管線的推進上已略顯后勁不足了。
例如,在大熱的PD-1/VEGF雙抗領域,去年5月康方生物同靶點產品在頭對頭臨床試驗中戰勝默沙東的“藥王”K藥,一度引發市場轟動。
而在5月底,君實生物曾發布過定增募投項目的資金調整公告,擬向PD-1/VEGF雙抗(JS207)投入7.67億元。結合前后動作來看,君實生物將進一步加碼包括PD-1/VEGF、PD-1/IL-2在內的雙抗領域開發。但是,據君實生物發布的公告,PD-1/VEGF雙抗處于Ⅱ期臨床研究階段,擬開展JS207在肺癌、乳腺癌、肝癌、結直腸癌及其他晚期實體瘤中的關鍵臨床試驗。換而言之,在競爭對手已沖刺終點線時,君實生物才剛跑完前半程。
除了研發進展緩慢之外,今年一月君實生物還收到合作伙伴Coherus BioSciences的終止通知:對方將退回抗TIGIT單抗(JS006)的全球權益,這已是繼百濟神州后,第二款遭海外合作伙伴“退貨”的國產TIGIT藥物。雖然君實生物強調已收到3500萬美元執行費及研發費用補償,但這一事件暴露了更深層危機,國際巨頭對TIGIT靶點信心動搖,而這無疑將對君實生物的業務產生巨大的影響。
資料顯示,2021 年 2 月 1 日,公司與Coherus BioSciences簽署了《獨占許可與商業化協議》。到了2022年1月,君實生物和與Coherus BioSciences共同宣布,雙方將擴大于2021年達成的腫瘤免疫領域合作Coherus將向君實生物支付3500萬美元首付款,更高達2.55億美元的開發、申報和銷售里程碑付款,以及產品銷售凈額18%的銷售分成。如今雙方合作終止后,這些收益都將成為“泡影”。
整體而言,創新藥行業是一個比拼“硬實力”的行業,而創新藥研發就更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從這一角度來看,君實生物的確需要加快腳步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