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重視阿爾茨海默病(AD)的早期診斷與疾病修飾治療,推動精準防診治事業發展
AD作為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疾病類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缺乏有效延緩疾病進程的治療手段。但隨著以侖卡奈單抗為代表的靶向β淀粉樣蛋白(Aβ)的疾病修飾治療(DMT)藥物正式步入臨床應用,AD的治療格局迎來了重大變革。
2025年7月19日,以“一載征途,憶啟新程”為主題的第二屆認知障礙精準防診治研討會盛大召開,眾多業內大咖齊聚一堂,圍繞AD的DMT療法展開深入探討,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會議現場座無虛席,學術氛圍熱烈。
會議伊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曉春教授分別進行開場致辭。賈建平教授指出,DMT療法終于實現了AD對因治療從0到1的突破。王擁軍教授希望本次交流能夠再次喚起AD家屬的希望,延緩更多AD患者的疾病進展。陳曉春教授指出AD DMT藥物侖卡奈單抗在中國上市已滿一周年,經過了真實世界的實踐和驗證,相信通過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攻克AD,取得更多的突破和進展。
圖 會議現場
AD精準診療新紀元:美國與日本DMT路徑重構經驗
首先Marwan Sabbagh教授圍繞講題“Alzheimer’s Disease: Early Diagnosis, Clinical Trial Experience and RWE”展開分享。內容涵蓋AD診斷的發展、血漿生物標志物的進展和侖卡奈單抗在美國的真實世界研究。目前,AD的診斷已經從依賴臨床癥狀的傳統范式,轉向以生物標志物為核心的精準診斷。ATN(A:β淀粉樣蛋白即Aβ;T:病理性Tau蛋白沉積;N:神經變性)診斷標準整合了Aβ42/40、P-Tau181/217和Aβ-PET、Tau-PET等血漿、腦脊液、影像核心生物標志物,用于AD的診斷、分期和療效監測。侖卡奈單抗作為抗Aβ單克隆抗體,對Aβ原纖維親和力高,能優先靶向毒性較強的Aβ原纖維,為早期AD治療帶來突破。但面對AD復雜的病理機制,未來還需要多靶點聯合用藥協同治療。
圖 M arwan Sabbagh教授線上參會 并作專題匯報
日本作為全球最早步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之一,在AD防治道路上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面臨著特殊挑戰,因此本屆研討會還邀請了日本大阪市立弘済院附屬病院吉崎崇仁教授,闡述了AD從記憶喪失到日常生活能力(ADL)進行性衰退的臨床軌跡,指出侖卡奈單抗相較于傳統藥物具有的突破性價值,即從長期來看,侖卡奈單抗可使患者10 年生存期后再延長 5 年。
圖 吉崎崇仁教授 作專題匯報
寰宇論道:AD DMT的前沿探索
學術分享環節結束后,在于欣教授的主持下,與會專家們就AD DMT精準診療的未來臨床治療趨勢等話題進行了熱烈探討。Marwan Sabbagh教授強調除了針對Aβ的治療外,未來靶向Tau蛋白的治療至關重要,有望顯著提升療效。Jacques Touchon教授指出,未來AD的治療將走向綜合療法,需同時關注神經炎癥和氧化應激等病理機制。吉崎崇仁教授同樣強調了針對Tau蛋白治療的重要性。張巍教授闡述了AD的核心病理就是Aβ和Tau蛋白的協同作用,攔截Tau蛋白的累積能夠進一步增加DMT的作用。郁金泰教授分享了針對明確由Aβ病理驅動的早期AD患者的治療策略,建議可聯合使用Aβ單抗與膽堿酯酶抑制劑,在延緩疾病的同時改善癥狀。
圖 專家討論環節
國際合作:
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中文版戰略合作啟動
本次會議中,邵研教授作為主持人,賈建平教授、陳曉春教授、高晶教授、施炯教授、王延江教授以及杜怡峰教授作為重量級嘉賓,為
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中文版戰略合作啟動儀式揭牌。作為認知障礙領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其中文版的正式啟動將進一步打通中外學術對話通道,有力地促進我國認知障礙領域科學研究、臨床實踐與國際前沿接軌,并加速前沿成果向我國臨床轉化。期待
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中文版的正式發布。
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中文版戰略合作啟動儀式
侖卡奈單抗真實世界數據,見證療效與安全性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以侖卡奈單抗臨床應用一周年的療效與安全性為主題進行分享,帶領大家走進DMT療法從臨床試驗到臨床實踐的跨越。
賈建平教授強調,目前侖卡奈單抗在中國也有了真實世界數據。納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及溫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計74例樣本的研究顯示,MMSE、CDR-SB等認知量表大多數維持穩定,少數有改善,患者及照護者神經精神癥狀問卷也維持穩定或改善;在安全性方面,輸液相關反應發生率為4.95%~26.5%,主要為輕至中度,多出現在治療初期,通常于24小時內緩解;ARIA-E發生率為0%~4.2%,ARIA-H發生率為 0%~10.6%,均低于CLARITY AD研究數據,且大多數為無癥狀。
此外,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病房于2024年6月26日開出侖卡奈單抗的國內首方,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209例患者接受了侖卡奈單抗的治療。在隨訪情況上,6個月有104例完成復查,12個月有12例完成復查;21例進行了生物標志物復查,49例進行了認知功能復查;用藥周期上,幾乎均為每2周1次(208例),僅1例為每4周1次。療效與安全性方面,21例復查PET的患者中,20例(95%)出現不同程度Aβ負擔減輕;ARIA 發生3例(1.4%),輸注相關反應的發生率為15.9%,整體安全性較好。
關于AD的未來治療展望,賈建平教授認為未來抗Aβ聯合抗tau治療有望突破單一靶點局限。將干預窗口前移至臨床前階段是關鍵方向,AHEAD 3-45研究正探索侖卡奈單抗在臨床前AD人群的應用,有望更大幅度延緩病程[1]。
圖 賈建平教授作專題匯報
隨后,清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張宗久教授主持AD DMT創新成果發布盛典,強調疾病修飾治療的突破依賴創新產品的落地實踐,一年前侖卡奈單抗的出現為AD防治帶來新希望。在之后進行的侖卡奈單抗上市一周年慶典中,多位嘉賓受邀上臺,共同啟動周年慶之光,祝愿侖卡奈單抗未來持續為中國AD患者的認知之路提供助力。
中國首年實踐,AD DMT研究成果顯真章
天津市環湖醫院紀勇教授就其團隊進行的照護者對侖卡奈單抗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觀點的一項全國性調查展開論述。該研究從照護者角度出發,評估了DMT藥物對早期AD患者及家庭的獲益。結果顯示,超77%的照護者對侖卡奈單抗療效有信心,86.7%愿意繼續使用,94.5%照護者認為使用侖卡奈單抗不會加重其護理負擔,其中25.8%報告護理負擔減輕[2]。
圖 紀勇教授作專題匯報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沈璐教授分享了7T MRI在AD DMT在臨床實際治療監測中的應用與體會,發現侖卡奈單抗治療6個月后,患者認知功能改善雖然尚不明顯,但部分患者的PET成像顯示Aβ負荷有所減少;7T MRI可早期識別ARIA-H,血漿p-tau217及腦區磁化率可作為療效監測指標。
圖 沈璐教授作專題匯報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湯薈冬教授就“侖卡奈單抗治療的早期患者中,小膠質細胞激活與淀粉樣蛋白清除及認知獲益的相關性”主題進行分享。湯薈冬教授指出,侖卡奈單抗治療12個月可促進早期AD患者小膠質細胞激活(DPA714 SUVR平均增加0.05),與Aβ清除(AV45 SUVR平均減少0.34)及認知延緩(CDR-SB、MMSE下降更少)相關,提示小膠質細胞激活在Aβ清除和認知獲益中起關鍵作用。
圖 湯薈冬教授作專題匯報
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解析了AD DMT安全性,王延江教授強調Aβ清除是核心策略,但可能引發ARIA。侖卡奈單抗通過靶向Aβ寡聚體和原纖維,減少“揚塵”效應,降低神經毒性。
圖 王延江教授作專題匯報
當醫生成為AD患者家屬,雙重身份下的照護感悟
在“A面醫生,B面人生”會議討論中,三位AD患者家屬(其中兩位兼具神經科醫生身份)分享了照護與治療經歷,盡顯雙重身份下的深刻感悟。
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耿建紅教授的母親76歲確診AD,初期因侖卡奈單抗未全面上市,先采用常規藥物對癥治療,半年內認知評分下降。2024年7月起使用該藥物后,一年間患者主觀感覺記憶改善,家屬觀察到其物品定位能力提升,客觀評分逐步回升。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李彬教授的母親初期表現為輕度抑郁,經檢查確診后,因家人對新藥副作用的顧慮延遲用藥,后在看到其他患者用藥安全性后開始使用侖卡奈單抗治療,四個多月來病情穩定,精神狀態改善。
兩位教授均強調,除藥物治療外,非藥物干預至關重要。耿建紅教授通過讓母親做手指操、參與計算等鍛煉腦力,鼓勵其外出活動;李彬教授結合母親曾為大學老師的經歷,讓其做數學題、背唐詩,并強調家庭全方位照料的重要性。這些分享既體現了醫學專業視角,也飽含著家屬對患者的深切關懷。在整場會議中,也有其他專家教授如王擁軍教授、郭洪波教授在進行專業內容分享時發表了自己作為AD患者家屬的感受,并呼吁子女關注父母記憶健康。
圖 “A面醫生,B面人生”討論環節
中國DMT真實世界探索:創新路徑與實踐洞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陳芹教授團隊建立侖卡奈單抗標準化臨床路徑,通過多學科協作(MDT)、規范影像學監測等方式,納入105例患者(平均67歲,女性67%)。結果顯示ARIA發生率10.48%,均無癥狀且以輕度為主,驗證了該路徑在真實世界的可行性。
圖 陳芹教授作專題匯報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華巖教授團隊累計為54例Aβ-PET陽性患者開展侖卡奈單抗治療,18例同步CSF檢查。在治療6個月的24例患者中,其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行為癥狀改善均達到46%。劉華巖教授還通過具體病例展示了用藥前后認知等功能變化,通過構建給藥、監測及系統化管理路徑,為AD治療積累真實世界實踐數據。
圖 劉華巖教授作專題匯報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劉軍教授團隊牽頭華南30家單位開展侖卡奈單抗真實世界研究,依托數據庫、社區輸注及三級防控體系等,推動粵港澳大灣區AD防治標準化,如粵港澳大灣區失智癥防治體系指南共識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認知障礙體系建設的藍皮書制定等。
圖 劉軍教授作專題匯報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彭國平教授團隊構建AD“篩查-診斷-治療-管理”體系,納入115例侖卡奈單抗治療患者中,3~6個月認知功能穩定或改善者超50%,總體不良反應發生率22.7%(ARIA 9.1%)。聯合省內12家中心建立多中心隊列,通過培訓、科普等方式,推動全省AD規范化診療。
圖 彭國平教授作專題匯報
生物標志物拓展病理認知,助力AD早診早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施炯教授聚焦中國AD生物標志物研究進展,系統分享了影像、腦脊液及血液標志物的研究成果,展現了中國AD生物標志物研究從“跟跑”向“并跑”的轉變。
影像標志物方面,發現AD患者腦組織可溶組分中存在新型(Ⅲ型Aβ42)原纖維,揭示病理異質性;AV-45示蹤劑無法識別Ⅲ型原纖維,存在假陰性風險,提示需開發新型示蹤劑[3]。中國分子影像研究顯示,白質高信號連接區皮質退化更顯著,多階段Aβ沉積系統與認知功能密切相關,突觸丟失與tau沉積及認知下降相關,APOE ε4通過tau病理介導突觸損傷等[4-7]。
腦脊液標志物研究中,中國COAST研究發現AD發病前20年,CSF生物標志物陸續異常:Aβ42(診斷前18年)、Aβ42/40(診斷前14年)、p-tau181(診斷前11年)等,且其變化與認知惡化呈非線性相關[8]。單中心研究顯示,LC-MS/MS與Lumipulse G平臺聯合標志物診斷效能最優(AUC=0.926)[9]。
此外,血液標志物研究成果顯著。施炯教授指出,CANDI隊列建立AD血液診斷模型,血漿p-tau217對Aβ與tau病理敏感性及相關性最強,在早期即升高,可追蹤疾病進展,雙閾值策略能識別病理進展快的中間人群[10];血漿p-tau217/Aβ42比值診斷準確性高,與CSF檢測等效,雙cutoff策略提升臨床適用性[11]。CLEAR AD研究實現10家中心、9個平臺的多中心驗證,推動標準化。
圖 施炯教授作專題匯報
推進AD精準防診治,行動進行時
在“主題對話:應對阿爾茨海默病,我們在行動”環節,多位專家強調早篩早診重要性。其中,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郭洪波教授作為醫生及AD患者家屬,對AD精準防診治深有感觸。其母親患AD后記憶全失、生活不能自理,郭洪波教授因錯過早期診斷而感到無力,也因此對AD的早篩早診更加有緊迫感與責任感。其團隊構建認知防治中心,研發快速精準、低成本早篩系統并推廣。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郭起浩教授團隊研究血漿p-tau217,納入4000例患者探索出了理想的篩查方法。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潘小平教授推動腦健康納入老年體檢的提議獲廣州重視,2025年已將腦健康體檢納入65歲以上人群健康體檢。天津醫科大學總院張楠教授建議將認知障礙篩查融入慢病及常規體檢,用簡便生物篩查替代量表,并聯合社會科普。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孫永安教授強調社區篩查重要性,建議推廣電子化工具,強調診斷標記物標準化、低成本化等需求亟待滿足。
圖 主題對話
結語
侖卡奈單抗等靶向Aβ的DMT藥物在延緩疾病進展中展現的療效與安全性,以及中國學者在真實世界實踐、診療路徑優化、生物標志物探索等方面的豐碩成果,為AD精準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據。期待未來能進一步優化聯合治療策略、推動干預窗口前移,最終改善患者長期生活質量,造福廣大AD患者!
參考文獻:
[1] Boxer AL, Sperling R. Accelerating Alzheimer's therapeutic developmen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clinical trials. Cell. 2023;186(22):4757-4772.
[2] 2025 AAIC. Caregivers' perspectives on Lecanemab us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 national survey in China.
[3] Zhao Q, Tao Y, Yao Y, et al. Unraveling Alzheimer's complexity with a distinct Aβ42 fibril type and specific AV-45 binding. Nat Chem Biol. 2025 Jun 10.
[4] Zhang J, Chen H, Wang J, et al. Linking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to regional cortical thinning, amyloid deposition, and synaptic density los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Dement. 2024 Jun;20(6):3931-3942.
[5] Cui L, Zhang Z, Huang CC, et al. Beyond binary classification: Comparing three region-based multi-phase Aβ staging systems. Alzheimers Dement. 2025 May;21(5):e70253.
[6] Wang J, Huang Q, Chen X, et al. Prediction of longitudinal synaptic loss in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tau PET and plasma biomarkers. Alzheimers Dement. 2025 May;21(5):e70333.
[7] He K, Li B, Wang J, et al. APOE ε4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synaptic density in cognitively impaired participants. Alzheimers Dement. 2024 May;20(5):3157-3166.
[8] Jia J, Ning Y, Chen M, et al. Biomarker Changes during 20 Years Preceding Alzheimer'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4;390(8):712-722.
[9] Zou Y, Ma X, Mao C, et al. Method comparison and re-calibration of three top-used immunoassays and one LC-MS/MS assay for four core cerebrospinal fluid biomarker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 explorative study for harmonization. Clin Chim Acta. 2025 Jul 15;575:120352.
[10] Lan G, Wang M, Gonzalez-Ortiz F,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lasma tau biomarkers for detecting and monitoring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multicenter and multiethnic aging population. Nat Aging. 2025 Jun 23.
[11] Wang J, Huang S, Lan G,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plasma p-tau217/Aβ42 for Alzheimer's disease in clinical and community cohorts. Alzheimers Dement. 2025 Mar;21(3):e70038.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