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戰爭的慘烈程度。
作為人類智慧與科技的最高交鋒,世界戰爭史浩如煙海。
數千年的戰爭,成就了一個個無與倫比的指揮將領。
距離我們最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結束時,按照功績評勛,來自蘇聯的朱可夫和美國的艾森豪威爾,都是西方軍事專家公認的戰神級軍事將領。
而在東方世界,同樣存在著一位功勛卓著的中國元帥。
這就是被毛主席稱為“橫刀立馬”的彭德懷!
論起世界上的知名度,朱可夫和艾森豪威爾的名號要遠遠高于彭老總。
可如果我們細究這三人的戰績和指揮能力,就會發現,彭德懷的軍事能力是要遠遠超過朱可夫和艾森豪威爾的!
那么,這三個杰出將領都有著怎樣的優點?
朱可夫的指揮能力
蘇聯紅軍將領朱可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著名統帥,曾經四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與彭老總相同的一點是,兩人都是出身貧家,成年后應征入伍,走上軍旅生涯。
朱可夫是從一名基層士兵一點點升上來的,所以對于戰術指揮有著很深刻的認識。
而讓朱可夫立身于杰出統帥的戰爭,當屬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德國軍隊兵臨城下。
此前蘇聯內部因為高級軍官大清洗和戰略誤判,導致戰爭初期損兵折將。
朱可夫接手戰場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
敵人近在眼前,己方士兵士氣低下,援軍也需要很長時間以后才能抵達。
朱可夫要做的就是在莫斯科城下抵擋住德國的鋼鐵洪流,打贏這場首都保衛戰。
從1941年10月的雙方軍隊人數來看,德國近180萬軍隊入侵蘇聯國土,而莫斯科內的朱可夫手中有100萬人左右。
雙方在坦克、飛機等硬性裝備的對比上,也存在著較大差距。
朱可夫在上任之初,面對的就是一個實力遠勝于自己的對手。
但作為一名優秀的統帥,朱可夫并未因為紙面數據太過憂慮。
他熟悉莫斯科近百年來的入侵歷史,知道來到此地的敵人。
諸如拿破侖等人,無一例外都是失敗而歸。
而在這些戰爭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蘇聯的天氣。
極度的寒冷是蘇聯紅軍習以為常的,但被外來軍隊頭疼的問題。
在這種前提下,朱可夫號召全體軍民在莫斯科外圍挖掘戰壕和防御工事,利用多層次的攔截防線逐步消耗德軍的戰斗力。
盡管在當時,朱可夫的這種防御戰術被看作毫無希望。
按照蘇聯軍官的看法,應該做的是將軍隊開出城外,與德軍進行一場正面對抗才對。
但朱可夫認為德國軍隊實行的閃電戰,講究以快打快。
所以必須堅持自己的戰略計劃,等到寒冬的到來。
果不其然,德軍陷入了莫斯科外圍的戰爭泥潭,大量士兵被凍死凍傷。
裝甲車和槍支、火炮也因為嚴寒天氣而無法使用。
獲得了戰機的朱可夫調集大量軍隊,展開反攻。
最終在庫爾斯克進行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成功擊退了德國軍隊,一路殺到柏林。
從二戰勝利的整體因素上來看,蘇聯軍隊對于德軍的抗擊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朱可夫對于這場戰爭的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
是他在蘇軍處于下風的時候,找到了這場戰爭的拐點所在。
因此朱可夫在戰術指揮上有著獨特的能力。
艾森豪威爾的統兵能力
反觀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相比于朱可夫在戰場上的指揮能力,他更注重于戰略層面的統籌和規劃。
是艾森豪威爾確定了,二戰中同盟國對軸心國戰略的大致規劃。
那就是先解決歐洲地區的德國軍隊,再來對付位于亞洲的日本軍隊。
以此為基礎上,美英等國軍隊展開大規模兵力部署,利用海空軍優勢對德軍展開節節反擊。
除此之外,艾森豪威爾的一大貢獻,就是正確處理了二戰期間各個同盟國之間的矛盾,將大家團結在一起,共同完成戰略計劃。
當時美英軍之間是存在著很大矛盾的,美國本身就是從英國中脫離出去逐漸成長起來的。
所以在結成同盟的時候,許多英國軍官和士兵對美國軍隊的看法有很多。
覺得他們對戰場上的要求條件太高,無論是吃穿還是薪資待遇,都不像是能吃苦作戰的。再加上美國是被日本偷襲珍珠港后才加入戰爭的。
在一些英法軍官眼里,這有著趁火打劫的嫌隙所在。覺得美國人一直坐壁觀上,看到有利可圖了才加入戰爭。
而在美國士兵眼中,對英國軍隊的看法也有很多。
英法聯軍在戰爭初期的拉胯表現,一直是美國軍隊私下里喜歡商討的話題。
在他們看來,與這樣的盟友為伍,會不會在關鍵時刻賣掉自己逃跑。
而在美國軍官的議論中,英國軍官大多也都是荒淫無度、私生活混亂的。
這種現象無異于會損耗自身實力,在平時只是一些罵戰。
等到了戰場上,作為要協同作戰的盟友,如果私下里使絆子,那后果是很嚴重的。
艾森豪威爾為了團結下層軍官和士兵,消弭這股不正之風,就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強雙方基層士兵的溝通。
艾森豪威爾一方面加強盟軍之間的文化和戰術交流,一方面組建軍官團隊互相學習,這一點在二戰期間起到了很大作用。
靠著這一點,艾森豪威爾成為西方軍界公認的優秀統帥。
畢竟作為一個將軍,不只需要會打仗,如何統軍也是關鍵因素。
所以相比于朱可夫,艾森豪威爾可能戰績沒那么精彩,但統兵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而真正將統兵能力和指揮作戰匯集一身的,當屬于彭德懷!
三 彭德懷兩點兼備
彭德懷在國際上公認的兩場精彩大戰,是二戰期間的抗日戰爭,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
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隊拖住了軸心國的主要國家日本。
當時,彭德懷擔任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最高指揮,在開辟廣闊后方根據地的同時,一手指揮了百團大戰,為擊敗日軍貢獻了重要力量。
而談起統兵能力,彭德懷身上有兩個優點是許多軍事指揮家不具備的。
首先在治兵極嚴的同時能做到同吃同住,在基層士兵心中有著很大的威望。
其次就是彭德懷是為數不多可以不分山頭,接手誰的軍隊都能直接去打仗的存在。
抗美援朝期間,志愿軍首批入朝的主要部隊來自于四野。
彭德懷接手部隊后,四野內部并沒有任何異議。
彭德懷率領部隊入朝后,對各個軍的情況也是了如指掌,能發揮每支部隊的優勢,善攻的去進攻,善守的就去堅守陣地。成功地將每支部隊的優點都發揮了出來。
像艾森豪威爾一樣,能夠將各方勢力統籌起來的優點,在彭德懷身上也有著具體表現。
比如抗日戰爭期間,彭德懷擔任八路軍最高長官,除了負責作戰,還要處理好與國民黨之間的關系,堅持民族統一戰線。
到了抗美援朝期間,彭老總率領的軍隊不只有志愿軍,還有朝鮮人民軍。
在各項事宜中,彭德懷都能很好地處理各方勢力。
一直到停戰談判,彭老總和毛主席還與對手通過外交手段周旋。
因此上艾森豪威爾身上的統籌能力,彭德懷是絕對擁有的。
相比于朱可夫在戰場上的精彩指揮,彭德懷在朝鮮戰場上,面對著實力強大的“聯合國軍”。
與二戰中朱可夫相比,志愿軍與美軍的差距,要比蘇軍和德軍的差距懸殊太多。
當時志愿軍沒有空軍和海軍,后勤應急體系也是邊打邊學,完全是以陸軍一己之力對抗敵人的三軍部隊,這種艱苦程度相比于朱可夫要艱難太多。
然而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彭德懷指揮了前五次戰役,以一份精彩的戰績將“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以南地區。
帶兵打仗,無非是統籌能力和戰術指揮的具體體現。在這兩點上,彭德懷相比于朱可夫和艾森豪威爾要更加齊全。
之所以彭德懷在國際上的名聲沒有前兩者這么大,是因為我們的國家奉行的是人民史觀,突出人民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
再加上彭德懷一向淡泊名利,在這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彭德懷的軍事能力才在國際上未得到普遍性地宣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