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孽喲,這娃兒只有小貓大。”
聽到接生嬸娘的話,17歲的紅軍女兵曾志心疼地看向這個剛剛出生的小嬰兒,產床旁竹籃里的手槍和手榴彈,昭示著這個孩子的命運。
革命軍人曾志
堅定的信仰
曾志,原名曾昭學,出生在湖南宜章一個小縣城,從小就立志要當英雄,做現代花木蘭,渴望成為一名軍人。
1924年,“湖南農民運動講習所”招生,曾志終于等來這個機會,她堅定的革命志向讓她進入了講習所。
剪短頭發,穿上軍裝,曾志成為一名英姿颯爽的女兵。在這里,沒有性別之分,半年的軍事訓練,一次次咬牙堅持,無論刮風下雨,她從不停息,她的毅志甚至比一些男兵堅韌!
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更是積極投入了革命工作,革命形勢的嚴峻,敵人的血腥,遠比想象中更加殘忍。
在一次次斗爭中,曾志憑借鋼鐵般的意志和舍生忘死的精神化險為夷。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位堅韌的女性,為黨和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直至退休。
我們經常被她大智大勇的氣概所打動,也更心疼她在親情與革命間的艱難抉擇!
紅軍艱難圖片
“對那時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革命利益高于一切,除了信仰之外,一切都是可以舍棄的,包括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曾志在回憶錄中堅定說道。
沉痛的母愛
“部隊每天都在行軍打仗,剛出生的孩子怎么辦?”敵人圍追堵截,革命形勢刻不容緩。
1928年11月,曾志決定將出生27天的孩子送人撫養,直到孩子24歲才第一次與兒子見面。
“他被寄養時,我連孩子尿布都沒準備,只留下半袋炒米”,回憶的背后是一位母親疼痛的心酸!
1932年在上海,迫于形勢,曾志再次將次子交給堂兄。"孩子死死抓住我的旗袍,我硬掰開他的手指奪門而逃,身后撕心裂肺的哭聲讓我三個月睡不著覺。”
這個決定讓人遺憾又心碎,堂兄犧牲后,次子流落街頭,17歲被找到時做過手術,腿受傷,斷兩根肋骨,少了一個腎臟!
1945年延安中央醫院,曾志產下幼子,面對敵人對延安的連續轟炸,不得不將幼子送給一個農民撫養,直到1979年才得以相見。
“我們處于戰火危險中,隨時準備赴死,怎能讓孩子當孤兒,托付給百姓,好歹有條活路,”曾志在晚年錄音中解釋了當時的選擇。
送走孩子的無數個夜晚,相信她也像所有母親一樣心如刀割,夜不能睡。可現實容不得她有多余的留戀,她的工作,爭分奪秒間都是生死。
整理她的遺物時,最顯眼的是那布包里的三塊粗布,這些尿布與襁褓被上,用血記錄著每個孩子的生辰。幾十年來,成為她對孩子的唯一念想!
堅守的希望
在曾志晚年時,有采訪問她是否后悔,她摸著胸口上的紅旗勛章,“如今幼兒園里的一張張笑臉,便是我們想守護的東西”。
祖國的希望
在今天,親子關系受到高度重視,原生家庭成為高頻詞匯。在此映射下,曾志的選擇仿佛顯得不近人情,她把自己的骨肉拋下,去抱起戰火中嬰孩,錯過孩子的每個時刻,去戰壕里教小戰士識字!
這種撕裂人性的抉擇背后,是整整一代人將家國扛在肩上的悲壯。
時代賦予他們沉重的責任,化身為鋼鐵般的戰士,心靈的折磨遠勝于身體的疼痛。但重來一次,他們還是會那樣選擇。
井岡山的杜鵑依舊開得艷麗,那些在血色中破碎的親情,最終都化為了新中國最堅硬的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