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電池,是楊得志上將給鄭維山將軍起的外號。形容他身材干瘦干瘦,但卻十分有能量。鄭維山是華北我軍現象級的指揮員,其主要成就之一,就是給3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干電池的戰略思維
鄭維山于1947年6月任整編后的3縱司令,轄7、8、9旅。
鄭維山對于集中兵力作戰的認識,和黃永勝略有相似之處。但他說的更委婉,考慮的更全面。
黃永勝更著意于不能集中兵力作戰,到處被動應付。似乎應甩開根據地的包袱,把偉人不計一城一地得失的思想貫徹到底。然而解放戰爭之初,真的可以隨意拋棄根據地嗎?
鄭維山則認為,晉察冀軍區把9個野戰縱隊分成兩面,第一野戰軍4個縱隊放在北平以西,對付傅作義和北平國軍,主要是保衛張家口一帶核心解放區。第二野戰軍5個縱隊放在平北、冀東、熱河,對付國軍向熱河一帶進攻,配合我軍搶占東北。
鄭維山評價說,這種部署是分兵御敵,是保守的、被動的。但是,從晉察冀軍區擔負的任務看,這又是必要的、正確的。此論出自鄭維山中將的作戰筆記《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看似兩面都說好,說了個中庸大道等于沒說。但筆者以為鄭中將是話里有話的,有些未盡之意并沒有說透。
兩者的評論要深入地、全面地看。黃永勝的評價,是其子后來寫的傳記,出版于2010年,當年晉察冀的主要領導人都已謝世,評論當年自是少了許多顧忌。鄭維山的作戰筆記撰寫時還有不少當事人在,字里行間有許多放不開。
從中更能看出鄭維山的可貴與尊重事實,盡管他在奧運期間也受過一定挫折,心氣有些消沉。
鄭維山道出的難處,也是當年聶帥無法很好解決的大難題。
保住張家口核心解放區,是生存問題,必須解決。但出兵熱河、支援東北,又是中央定下的政治任務、戰略拓展任務,不干又不行。沒辦法,只能兩面分兵。
聶帥的應對是被動的、套著枷鎖的,小黃將軍的態度是自由的奔放的帶有鮮明個人色彩的,但考慮并不全面。
鄭維山的思考是帶有探索意義的,除了兩面分兵和甩開根據地機動作戰,是不是還有中間路線呢?
答案肯定是有。
1946年在晉冀魯豫和華中軍區,大都面臨同樣的形勢。這兩個軍區都做得比較好。劉鄧主力一直在冀魯豫一帶機動作戰,兵鋒一度越過隴海鐵路線打到皖北重鎮亳州。既保住了核心根據地未失,又能向國軍重兵把守的城市發動攻擊,比如臨浮戰役、上黨戰役、邯鄲戰役等等,還能在野戰中打出定陶戰役、羊山集戰役(此戰時間有點寬泛,是1947年7月的事)這種全殲國軍一個整編師的漂亮仗。
劉鄧大軍野戰主力只有6萬多人(2、3、6、7縱,1縱在晉察冀,4縱配合晉綏作戰),遠少于晉察冀部隊,而且也分兵了,面臨兩個方向國軍的壓力,照樣打的挺好。
劉帥的指揮思路既不是甩開根據地不管,太行太岳等老根據地一直沒丟過;也不是分兵死守,在魯西南殺得七進七出,十幾倍于劉鄧主力的國軍就是奈何不了劉鄧。龍鳳戰役,劉帥以敵我相當的兵力硬扛邱清泉第5軍和胡璉整編11師,與之相類的戰例有東北民主聯軍死守四平硬扛新1軍、新6軍和71軍,孟良崮戰役華野對戰5、11、74師三大主力。時勢有不同,但劉林粟三位都能在絕境中分別找到不同的辦法,這就是水平。主動應招,而不是被動應對。
二、3縱的成色
冀中部隊一共組建了5個旅,分別是楊成武縱隊的11、12、13旅,黃壽發縱隊的1、2旅,兩個縱隊分屬于第一、第二野戰軍。
說到這里也是挺難理解的。
9個野戰縱隊,總體上分兩野戰軍,一個顧東一個顧西,有現實需求。但同一個軍區的野戰縱隊卻要分兩個方向,這是出于什么考慮呢?
或許有地理相近的因素?冀中軍區和東西兩個方向去各有接壤之處?就像冀晉縱隊一樣也是劈成兩半。
但從兩個冀中縱隊的領導成員配置上,似乎聶帥并不是成立兩個獨立縱隊的考慮,楊成武縱隊的領導構成是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林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副參謀長陶漢章,黃壽發縱隊領導構成是副司令員黃壽發、副政委帥榮、參謀長劉秉彥、政治部主任譚冠三。李志民不久即任縱隊政委。
更像是一個整體的領導班子分成兩部分,執行兩個方向的任務,時機成熟后要重新聚成一個大縱隊。
后來整編,聶帥又格外偏愛格外照顧,把從延安來的教2旅的5團、獨立團(是原來晉察冀部隊)編入3縱。楊成武大施經綸之手,從陳正湘縱隊弄過來一個成熟的旅。一番操作,把幾乎全是新兵、游擊隊的3縱底子加厚了一些。
到1947年初,人湊齊了,有一個大縱隊的數量,質量仍談不上強。
眾所周知,一支部隊的戰斗力構成,有如下主要因素:
1.指揮員的軍事水平。
2.正規化的組織水平。
3.科學的技戰術訓練。
4.健全完善的供應保障條件。
5.部隊的凝聚力、士氣、內部關系、協同作戰熟練度等。
6.充分的、多種類型的戰斗經驗。
以及其他。
楊成武上將回憶當年3縱作戰,他極力向聶帥爭取打大同集寧的任務,為了鍛煉部隊。
冀中軍區是被日軍殘酷掃蕩導致主力撤離后,幾乎重新建立起來的,各種支撐條件都很差,部隊主力都是剛剛招募的新兵或是縣大隊這種成色。部隊沒有統一的軍裝,作戰沒有經驗從零開始摸索,尤其缺乏攻堅經驗、缺乏運動戰經驗,遇到強硬對手很難打出什么戰績。
比如楊成武回憶提及的,一個團的指揮所觸雷被炸死大半。說出來真是觸目驚心。團指揮所是兩千多號人的神經中樞,怎么不能珍而重之?
戰斗前要勘察選點,實際開設時要再次確認周圍地貌地物和火力穿透條件,你不能放在敵軍炮口或是機槍火力之內吧。還要配備好通信、偵察、警戒等必要指揮和自身保衛力量。
粗略地講,只要其中任意一個環節,按照正規軍事條令或者基本的戰斗經驗來辦,就不會把指揮所弄到敵軍留下的雷區送死,那時國軍還不是49年的棄甲曳兵之師,撤走時留下雷區或是制造路障以及其他障礙,這是行軍作戰的基操。
說明什么問題?這個團的領導層都沒有什么戰斗經驗,至于軍事科班培訓,就更不要提了。不光對敵人沒有清醒判斷,自己也不知道該咋打。一腔血氣之勇,恨不得扎到最前沿火力點掛著望遠鏡指揮,說難聽點就是心里沒底。
鄭維山到3縱,接手的就是這樣一副攤子。
不能說是爛攤子,楊成武的功力不白給,在一分區當了七年司令,在拉班子建部隊打造根據地上,在晉察冀是第一號人物。
有兵有糧有地盤,有干部有后勤有情報,諸料齊備,考驗最高指揮員水平的時候到了。
三、鄭維山點鐵成金
開篇我們就講鄭中將的戰略思維,3縱最缺的就是這個。
朱老總勸鄭維山留下,給鄭維山指點了幾個迷津:
第一,鄭維山聽老領導李先念的許諾,跟劉鄧大軍南下能當江漢縱隊司令員,也就是說追求一個野戰部隊主官的位置。朱老總直接許諾讓他在華北也當縱隊司令,同樣都是司令,就不要遠涉江湖了。
大概鄭中將心里也明白,一別數年,當年中原軍區被打得褲衩都丟了,核心原因是沒有高手居中主持。現在去到底能有多大起色,說不準。主要是老恩師徐帥不在……
鄭中將雖說脾氣也耿直,卻比郭鐵匠靈活多了,該回頭時就回頭,不會明知山有虎,硬往嘴里送。有級別較低資歷不夠的因素,也和本人修養有一定關系。
第二,要他學習正規化作戰的軍事理論。
鄭維山回憶朱老總第二次與他談話,說他隨手拿起一本翻舊了的蘇軍戰斗條令,親筆題上“努力學習”四個大字,教導鄭維山說:“部隊作戰不但靠勇敢,還要利用戰斗間隙提高戰術技術。高級指揮員更要注意學習……”
千般用火萬般鍛,朱總點透最難關。
32歲的鄭維山已有15年戰斗經驗,到了突破境界找準最后發展方向的時刻,朱老總話雖不多,微言大義,把鄭維山推到正確軌道上來。
少奇同志猶嫌不夠,也找鄭維山談話,說晉察冀只剩3個野戰縱隊(1縱已歸還劉鄧大軍建制),你帶好一個縱隊就等于帶好晉察冀的三分之一。
老實講,少奇同志這話有點夸大。晉察冀的野戰部隊賬面上雖然只是3個縱隊,但還有大把的各軍區獨立旅獨立團,總兵力仍有20多萬人。不過鄭維山心里明白,這是對他地位的認可。
兩位中央領導這么打氣鼓勁,還有什么說的。
鄭維山到3縱后兩個標志性的動作。
第一是大清河北系列戰役。
此戰是晉察冀軍區重設野戰軍后的首仗,作為這場戰役的籌劃者的楊得志和時任參謀長耿飚,他們的回憶錄中都沒有重點介紹。原因無他,戰役目標過大,張口太大,自身能力不夠,打成了消耗仗而沒有成建制大規模殲滅國軍。
但鄭維山在回憶錄中卻不吝筆墨,詳細描寫了他指揮3縱參與此戰的考慮、經過和戰果。經過和戰果不重要,重點是參戰的考慮。
鄭維山給這場戰役賦予了兩個意義:一是主動進攻。二是找到進攻的切入點。
他分析說,大清河以北處在國民黨軍控制的北平、天津、保定三個大城市的中心地帶,國軍得之,則能將平津保三地聯成一片,把晉察冀解放區中間切斷。我得之,則可同進牽制平津保三城的國軍主力,使之無法遠顧。
以往晉察冀我軍被動應招,要么是攻打固定的敵城,如打歸綏、包頭、大同等,要么是敵來攻我則救之。幾乎沒有主動進攻、調動敵人的籌劃。野戰縱隊稱不稱得上野戰,善于主動進攻是不可或缺的戰略素養。否則,就算換了番號,也只是戀棧之駑。
選擇進攻切入點,又非常考驗縱隊以下各級指揮員尤其是縱隊司令員,敢于主動進攻但動輒墮入敵之重兵堅城之下,那不叫善于進攻,那是莽夫送死。
鄭維山率3縱向西線進攻吸引敵之主力,把3縱帶到了正路上,這是他的開創意義之所在。
雖然大清河北系列戰役并沒有打好,但仍強調之,因其意義不在于戰果而在于啟發思考、帶到正軌。
第二是淶水戰役。
這場仗,正式確立了3縱在華北第一主力的地位。可說之處甚多。
比如晉察冀野戰軍為什么頻頻出擊大清河以,北尤其是保定以北,3縱1947年12月殲滅傅作義虎頭師新32師這一仗,是3縱第五次出擊保北。有人以為,這里地形條件好,有山有水利于我軍機動作戰,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
鄭維山則認為,這是逼不得已。此地地形鐵路、公路和河流交織,遠處又有太行山阻隔,戰場地幅不大,利于敵軍快速集中而不利于我軍在運動戰中尋機殲敵。鄭維山大膽地說,毛主席的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思想在這里都受到限制。
那為什么還要打呢?
我們后文再作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