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美國和越南就關稅達成協議。越南輸美商品獲得20%的“優惠稅率”,而經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卻被課以40%的高昂關稅。20%的“基礎稅率”看似比此前威脅的46%“對等關稅”溫和許多,但協議中那項刺眼的附加條款——對“經越南轉運”商品征收40%關稅,已然將矛頭精準指向中國。
這份表面“優惠”的協議背后,藏著越南難以言說的戰略困境。作為美國第三大貿易順差來源國,越南2024年對美出口額高達1365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33.66%。面對美國市場的誘惑,河內選擇了低頭。
就在協議達成前,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已多次嚴正表態:“中方堅決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方利益為代價達成交易……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方絕不接受,將堅決予以反制。”這些擲地有聲的警告言猶在耳,越南卻與美國簽下了這份充滿針對性的協議。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毫不掩飾地解釋協議本質:40%關稅專門打擊“其他國家通過越南將產品成分賣到美國”的行為。所謂“轉口貿易”的模糊定義,實則為美國海關提供了針對中國商品的精準打擊工具。越南海關甚至計劃與美國聯網,實現商品出口溯源數據共享,徹底堵死中國企業借道越南的通道。
更令人警惕的是,越南此舉可能引發破窗效應。當日本、印度、歐盟等經濟體面臨美國關稅壓力時,這份協議將成為白宮脅迫他國效仿的“標準模板”。
越南在貿易天平上的選擇,恰恰與其經濟命脈的現實背道而馳。翻開越南的貿易賬本:2023年對華貿易逆差高達創紀錄的560億美元,中國連續17年穩居其最大貿易伙伴地位。在產業鏈層面,越南輸美商品中超過60%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來自中國,計算機、電子產品的中國附加值占比超過30%。這種深度嵌套的供應鏈關系,使越南的“去中國化”承諾如同在流沙上筑塔。
今年4月越南還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2月對風電塔筒加征11.85%反傾銷稅,3月將鋁型材關稅提至35.58%,4月又對年進口額12億美元的合金鋼鍍層板征37.13%臨時稅。這種“左手給美國送自貿大禮包,右手對中國掄關稅大棒”的操作,暴露了其戰略搖擺的投機性。
中國的反擊來得迅速而精準。就在越南4月宣布對華加稅當天深夜,中國商務部突然發布公告,對越南聚酯切片發起反傾銷調查。越南90%的聚酯切片依賴中國進口,年進口額達7.8億美元。
這項調查直擊越南經濟七寸:聚酯切片是紡織業的核心原料,而紡織業貢獻了越南18%的GDP和35%的出口額。消息傳出后,胡志明市期貨交易所的紡織原料合約應聲暴跌5.7%,河內布料商會秘書長阮文雄憂心忡忡地透露:“倉庫里的中國產聚酯切片只夠維持20天生產。”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點出關鍵:“亞洲的困境在于依賴美國的最終需求,同時嚴重依賴中國國內生產的附加值。”這種雙重依賴使越南試圖在中美間走鋼絲:今年4月,總理范明政曾在內部會議上強硬劃下紅線:“跟美國談貿易可以,但絕對不能讓其他市場躺槍”——這個“其他市場”顯然指向中國。
但當7月9日美國關稅緩征期臨近,越南最終選擇向華盛頓傾斜。這種選擇暴露其戰略誤判:以為配合美國“去中國化”能換取長久利益,卻忽視了中國在產業鏈上的不可替代性。
而那份看似減輕關稅負擔的協議,實則是透支國家經濟前途的抵押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的警告正在成為現實——若越南繼續升級貿易壁壘,中方可能啟用《對外貿易法》第47條,對其摩托車、熱帶水果等拳頭產品實施對等制裁。
大國博弈的棋盤上,越南的教訓警示著所有搖擺者:當兩個巨人角力時,試圖左右逢源的小國,最終可能成為棋局中最先被犧牲的卒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