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商業觀察
文/浮萍
“今天還營業嗎?”“有菜單嗎?”“他們每天都在嗎?”
如果你最近刷抖音、小紅書或者微博,這些帶著急切與好奇的提問,幾乎成了《微笑一號店》節目官方賬號、選手賬號乃至任何一條相關種草內容下的“標配”評論區。這絕非普通的粉絲留言,而是一場由線上點燃、向線下打卡的信號!
這個夏天,《微笑一號店》及其孵化的uSweet咖啡店,已然成為席卷社交媒體的現象級話題。節目里“養成”的咖啡店,正被擁擠的人潮踏平門檻——清晨店門未開,店外便已排起長龍;店內剛剛營業,瞬間座無虛席;無論是工作日還是周末節假日,無論天氣炎熱或寒冷,都無法阻擋消費者的熱情,為了品嘗一口由節目學員親手調制的“橙風余夏”等王牌特飲,顧客甘愿排隊數小時!
這波熱潮更在線上瘋狂發酵:曬出印有學員簽名的小票、與拉花咖啡的創意合影、記錄排隊盛況的Vlog……無數消費者化身“自來水”,在社交平臺分享著他們的“拔草”體驗。話題 #微笑一號店# 熱度飆升,“橙風余夏”更因獨特風味被贊為“夏日神飲”,口碑爆棚。短視頻平臺上的每一次熱議、每一幀探店畫面,都精準轉化為線下門店的客流與飆升的銷量。
一檔聚焦35位青年真實創業開咖啡店的綜藝,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將屏幕前的觀眾,催化成席卷哈爾濱、橫店、重慶、深圳四座城市的“線下體驗官”。從“冷巷無人”到“門庭若市”,從線上討論到線下長龍,《微笑一號店》究竟有何魔力?它如何撬動如此規模的線下消費狂潮?這背后又折射出Z世代怎樣的消費新密碼?讓我們一探究竟。
當咖啡香遇上短視頻,uSweet被擠“爆”了
《微笑一號店》的魔力,首先直觀地體現在了線下咖啡店這一獨特的場景上。
進入真實營業階段,觀眾將追綜的內容情緒極大效率轉化為線下消費和打卡熱情。他們紛紛在抖音、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發帖安利,化身“體驗官”,或涌向哈爾濱、橫店、重慶、深圳的四家uSweet咖啡店購買飲品并打卡宣傳;或結伴偶遇一直在流動中的咖啡車,實現喝著咖啡和學員互動的心愿。
大家的熱情參與,讓有關于uSweet咖啡店的相關內容成為了短視頻的熱門素材。不論是帥哥學員們認真拉花的“顏值暴擊”,還是服務中的有趣互動,選手們的真實工作狀態下面總是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想去打卡的心蠢蠢欲動,哇,小哥哥們好甜呀……這些未經修飾的、帶著煙火氣的片段,迅速在短視頻平臺發酵,吸引著下一波人前來。
更進一步,節目本身的強情節推進,成了線下客流最直接的“催化劑”。當緊張刺激的“切磋節”來臨,觀眾不僅線上討論戰況,更紛紛涌向自己支持的隊伍門店,對店鋪的真實經營起伏,明星嘉賓到訪等情況及時“repo”,形成強大的“線上種草-線下拔草”閉環效應。比如哈爾濱店一開始銷售情況非常不理想,在店員們自己努力和觀眾組團支持的情況下,從“冷巷無人”逆襲為人滿為患、需排隊數小時的網紅店,便是這種效應的最佳證明。
這波從“刷屏”到“抬腳”的轉化,正是節目所呈現的“硬核內容”帶來的反饋——年輕人真實、細致展現餐飲一線創業者的汗水、挑戰與成長,這份不加修飾的真實感,贏得了觀眾的高口碑與行動力。
養成系”的魅力,城市特調的驚喜
這樣一檔真實的、熱烈的、有生命力的創業紀實類節目打破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其魅力遠不止于“真實”二字,更在于它構建了一個“養成系”創業場景,讓觀眾深度共情。
從四門專業課培訓到門店試運營,再到緊張刺激的切磋節,小伙子們全力以赴,真實、完整地展現出了經營一家咖啡店的不易。以重慶店為例,在觸碰食品安全紅線、店鋪面臨整改的關鍵時刻,巨大的壓力下,團隊內部爆發了激烈的爭執。樸鯊與其他成員在如何快速達標、如何分配任務上產生了嚴重分歧,情緒崩潰的他甚至一度萌生退意。
鏡頭沒有回避這些沖突、焦慮和挫敗感,觀眾聽到了他們因為差評而低落的嘆息,更感受到了團隊在解決危機過程中從爭吵到理解、再到合力攻堅的微妙變化。如此不加濾鏡的創業“抓馬”讓觀眾直呼“太真實了!這不就是我老板/我同事嗎?!” 強烈的職場代入感和奮斗共鳴,瞬間拉滿。
這樣的真實創業,從0到1的過程是最有利于培養觀眾的參與感。在當下碎片化和多元化的娛樂消費背景下,觀眾想要的其實也都非常簡單,即陪伴的情緒價值。而《微笑一號店》正是通過店員們真實、持續的成長,讓觀眾產生情感投射與深度共鳴。
在第一次線下切磋節中,5組學員為了吸引顧客、提升銷量,各顯神通。才藝展示、創意營銷、趣味互動……最勵志的逆襲來自節目中曾“不被看好”的一組。團隊組建環節,這四位學員因各種原因成為“落選者”,被迫組成咖啡車。他們憋著一股勁,帶來了制作工序最復雜的特調飲品“橙風余夏”,在切磋節上配合默契、服務熱情,最終爆單賣出了540杯“橙風余夏”,一舉奪得當次切磋節的第一名!
觀眾見證了他們的低谷,更參與了他們的崛起,仿佛自己也是促成這場勝利的“云股東”。這種深度捆綁的情感結和見證成長的滿足感,是傳統演播室綜藝難以復制的獨特魅力。
《微笑一號店》的運營智慧,還體現在其巧妙結合地域特色的“城市盲盒”玩法。四家店絕非千篇一律的復制品,而是深度融入當地風土人情的“地域彩蛋機”:哈爾濱店有東北大哥豪氣送車還“搖人捧場”的義氣故事,還有丑萌的“噗噗狗”可頌;重慶店藏在山城美景里,完美放大手沖咖啡的魅力;深圳店開在科技園玩起“制服主題周”,吸引周圍年輕的上班族;橫店店背靠影視城,積極招攬劇組團單。這種結合城市基因的差異化運營策略,不僅為本地觀眾帶來親切感與自豪感,更吸引外地觀眾前來打卡,大大增強了節目的吸引力和話題擴散性。
總的來說,真創業讓粉絲看到了線下經營的真實性和不易感;養成系的陪伴調動了觀眾的參與熱情,擴大了內容體驗感;而與城市地域故事結合,則進一步為飲品注入了故事性,讓一杯清涼的解暑飲品有了人文溫度。真實的故事、真誠的努力,以及與觀眾共建共享的過程,永遠是最打動人心的力量,也是《微笑一號店》的魅力之處。
不止于綜藝情緒價值
一檔節目如何讓年輕人“上頭又上街”?
“我們這個店的占比,情緒價值占比可以達到50%。”這是深圳店張俊在切磋節現場總結出來的運營心得,他通過贈送小禮品、與顧客合拍等提供高情緒價值動作瞬間打開銷售局面。
對于涌入uSweet門店的年輕消費者而言,他們打卡《微笑一號店》的核心驅動力不止是咖啡本身,還是強烈的“參與感”和“在場證明”。從看綜藝到沖門店,他們想親手驗證在屏幕上“養成”的成果——嘗嘗學員研發的新品、親身感受學員的服務,甚至像“哈爾濱全城為一家咖啡店操碎了心”那樣,深度參與到店鋪的“存亡”討論中。它成功打破了“線上綜藝”與“線下實體”的次元壁,門店本身成了新的內容片場,形成“線下反哺線上”的奇妙閉環。
年輕消費者的增量涌入,也能夠加速節目的內容聯動價值,《微笑一號店》便展現了強大的IP整合與賦能能力。它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綜藝IP,更成為了一個連接器,將愛奇藝平臺內其他高熱度內容IP與線下實體場景進行創新性聯動。例如uSweet咖啡店與愛奇藝站內爆款劇集《臨江仙》《書卷一夢》等進行了主題聯名合作。這種跨IP聯動不僅為店鋪帶來新鮮主題和客群,也為站內原有IP注入了線下場景的活力與熱度,實現了IP價值的相互賦能與共同提升。
有流量,有消費,自然能夠對當地的文旅經濟帶來提振。以哈爾濱店為例,哈爾濱文旅、黑龍江日報、哈爾濱日報、哈爾濱指南等等當地媒體、甚至熱情的爾濱人民,還給uSweet哈爾濱分店的小伙子們投放了大屏,幫忙吆喝。
店鋪所在的中央大街支街成為了哈爾濱新的打卡點,帶動眾多年輕人涌入城市旅游觀光等,帶動了當地文旅經濟的發展,節目也成為了連接青年創業、城市文化與年輕消費群體的最強紐帶。
毋庸置疑,《微笑一號店》從線上內容題材創新、線下實體店花式運營,到IP效應外溢等方面都取得了出圈的效果,為當下國綜市場開辟了一塊新土。隨著《微笑一號店》在這個夏天的持續火熱,讓我們很期待2025愛奇藝綜藝帶來更多“新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