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K1373次列車因前方貨物列車脫線被迫停在金華東孝站附近近三小時。車內悶熱難耐,一名乘客砸窗透氣,引發工作人員阻攔。
7月5日,鐵路部門發布通報,強調“未達破窗應急標準”,對男子進行批評教育,并稱已盡力保障旅客基本需求。
這是一份典型的通報模板:邏輯嚴密、數據詳實、流程清晰。
類似通報口徑,我們在各類大大小小的輿情事件中都看到過,但它缺了一樣最不該缺的東西——共情。
通報的第一個毛病,是無法讓當事乘客共情。
在這起事件中,被困車廂的乘客,有老人、有小孩、有婦女、有體弱者。
他們在密閉空間里忍受高溫、焦慮、不安、無助,心理和生理極限各不相同。
通報里提到的一個案例是:“21時20分,車內溫度為31℃左右,3號車廂一名50多歲女性旅客反映頭暈,列車工作人員將其安排在4號乘務間休息。”
這個細節本應成為理解乘客情緒的關鍵線索——既然有人已經到達身體和精神臨界點,那說明整個車廂的環境已經接近危險邊緣。
那么,在21時20分之后的兩個小時,如果有更多乘客出現頭暈、煩躁、情緒失控的情況,列車工作人員是否靠“安排到乘務間休息”就能解決問題?
那位小伙子砸窗,是在經歷了長達三小時的煎熬之后做出的舉動。
他親眼目睹身邊的老人、孩子、婦女一個個變得焦躁不安、恐慌失措。
砸窗,既是為了讓自己呼吸一口新鮮空氣,更是為了給他人爭取一絲看得到外面的希望。
但通報沒有正面回答這些問題。
它反復強調“研判”“評估”“預案未達緊急程度”,用“我們做了什么”來代替“我們哪里沒做到”。
更糟的是,它將砸窗行為歸結為個別乘客的沖動,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本身正是對鐵路既有應急模式失效的一種抗議。
一個人選擇砸窗,他不是在破壞秩序,而是在質疑秩序是否還有效、是否還能保護他。
這份通報的問題,也是許多國企和政府部門通報中常見的通病:往往將當事人簡化為一個抽象的群體符號,拔高人們對困境和壓力的承受“上限”,忽略了他們作為獨立個體所承受的具體痛苦與情緒反應。
通報的情緒是冷靜的、克制的、技術化的,是脫離具體情境、忽略人性真實表達的敘述方式;
而乘客的情緒是焦慮的、不安的、甚至憤怒的。
兩者之間,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該通報犯下的第二個錯誤,是網友無法與其所表達的主題和方向共情。
網友所需要的共情,是理解與尊重個體在極端情境下的真實反應,而不是用抽象的‘程序’去衡量他們的行為。
網友往往通過身份代入來感知事件,一種是將自己置于當事乘客的位置,思考“如果是我,會如何反應”。
另一種則是以乘客親友的身份設身處地,出于關心和情感本能去理解他們的行為。
這兩種代入方式構成了網友共情的基礎,也解釋了為何他們對通報中的冷漠表述感到難以接受。
共情之外,網友對這類事件的期待其實也很簡單。
第一,希望看到鐵路系統具備基本的應急能力,處理突發事件務實且不失靈活。
第二,希望看到面對問題時有擔當的態度;
第三,希望看到未來會改進的明確信號。
而這通報卻通篇都在展示執行力,而不是反思力。
它列出一大堆數字:900罐八寶粥、1300瓶礦泉水、40余瓶自帶水,仿佛是在炫耀一場后勤演練的成績單。
通報的語言充滿“研判”“評估”“認為”等專業詞匯,試圖營造一種科學決策、理性判斷的假象。
可問題是,所謂的“專業感”建立在對乘客感受的漠視之上。
你說“還沒到破窗的程度”,但乘客已經熱得快暈過去了。
這就是認知上的斷層。
網友不傻,通報越是說鐵路工作人員多努力,大家就越懷疑坐在空調房里的頭頭們,是不是又在假檢討、真表功。
從一個更大的范圍來講,但凡具有常識與理性的人,都很難共情這份通報。
通報里說“車內溫度為31℃左右”,意思是這屬于一個可以忍受的數據。
但常識告訴我們:夏天,在密閉車廂里,31℃的實際溫度,體感可能會遠高于此。
濕度高、空氣不流通、人群密集、周邊人的情緒感染……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像一個火爐,足以讓人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理性也告訴我們:真正保護乘客的理性,應該是動態的、靈活的、以人為核心的應急機制。
機制不是機械地對照預案條文,而是在關鍵時刻敢于打破條框,優先考慮人的安全與尊嚴。
如果一個預案只有在“人已經不行了”的時候才啟動,那這個預案的價值等同于放屁。
而這份通報所體現的所謂“程序理性”,只是按部就班地執行既定流程,拿制度當擋箭牌,最后甚至給出一連串數據表功。
可見,通報不是朝著如何更好解決問題的方向而去,通篇忙著在不斷證明自己“沒有責任”的主題上打轉。
因此,類似官方通報,總是會引發輿情的“次生災害”。
人們總是要追問:這樣的例行通報,到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某部門的臉面為本?
這正是每次遇到某些部門應對突發事件、關于其處理及通報公信力的討論時,我總會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感受:
這年頭,公眾還在較真,還在為真相和常識揪心。
可有些身在其中的人,卻早已不再把公信力當回事。
他們躲在通告背后一邊指點、一邊笑:你看,這些人就跟傻子似的,還相信通報不說套話,而是講人話。
全文完
愿本文令有緣讀到的朋友滿意,如您喜歡,煩請給文章一個點贊、在看或者轉發,也請關注我的公號。
感恩生命里與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時光饋贈的溫柔奇跡。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時,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