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國大臣李譽曾在書評中寫到“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其意思是說擅長書法的人,各自學到了王羲之書法的一種風格,如此便能成名師。
唐代李嗣真在《書后品》等文獻中曾提及類似觀點,強調不同書家對王羲之書法的繼承與發展,如歐陽詢得其骨力,虞世南得其氣韻等,反映了書法藝術傳承中 “師古而化” 的特點。
自晉王羲之之后,書壇的佼佼者們無不以王氏書法為正統,他們都是從王氏風格或筆法之中汲取的經驗,從而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若說后世的眾多學王之中,他算是最得“二王”筆法精髓的,當屬被詩名掩蓋的謝靈運。
世傳南朝有一才子,天下文才曹子建獨占八斗,而他占一斗,天下人共享一斗。謝靈運被時人稱之為“江左第一”,李白更是拜他為自己的“偶像”,據傳說謝靈運還是王羲之的后裔,是王氏“家傳筆法”的繼承人,書法實力強悍,在詩詞方面更是被稱為東晉“山水詩派”的鼻祖。
為什么說謝靈運還是王羲之的后裔呢,那是因為王羲之是其外祖父,他作為謝玄的孫子,其祖母就是王羲之的女兒,因此從親屬關系上,王羲之是謝靈運的曾外祖父。
這一關系既體現了東晉門閥士族的聯姻傳統,也讓兩大文化家族(王氏的書法、謝氏的文學)的基因在謝靈運身上得以融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十八歲襲封康樂公的他,本可安享尊榮,卻選擇以才華在時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他一生跌宕起伏,從公爵降為侯爵,仕途不順,被誣謀反。
在歷史之中本沒有他的書作傳世之作,世人也只能從史書上的只言片語聽說他的書法也很厲害而已,直到他的巨幅草書《草書冊》的出現,才讓世人見證了他的筆法真如史料上所說的如此高超。此書冊現被收藏于臺北故宮之中,目前已被禁止公開展出,所以其珍貴程度之高可以想象。
對于此書冊也曾爭論過它的真偽,但經多方專家等論證,證實它就是謝靈運的筆跡,是否為真跡或是后人摹本還有待論證。但觀其字真為天作,此書冊全卷共計約1000余字,共分為18篇,每一篇都是一首絕句,以草書字體寫就,因保存精善,字口清晰完整,全卷無一處缺損,著墨潤麗、生動,非常適合臨摹。
它創作于東晉義熙年間,彼時謝靈運三十八歲(估計的哈,可別較真)。手卷,絹本(布料哈,別再說紙張無法保存那么久了),縱 28.1 厘米,橫 471.8 厘米,其中內容皆為謝靈運的自作詩文,像《游南亭》《登江中孤嶼》等,這些詩文描繪自然景色,抒發內心情感,幾乎囊括日常所用漢字。
它融合了章草與行草的筆意,起筆順鋒而入,自然流暢,落筆后調鋒蓄力,裹鋒而行,筆畫圓勁,牽絲靈巧通暢。轉折之處,一搨直下、絞轉使意,深得王羲之精髓,同時又兼具隸書的古拙方折用筆。
此作不難看出謝靈運是兼取王羲之、王獻之、謝安等大家風格,他內擫取勢,緊湊險絕,比《十七帖》《伯遠帖》稍顯舒展開張,字勢俯仰得宜,顧盼生姿。
它是東漢以來草書的 “集大成者”,筆法豐富成熟,將章草與行草技法結合,又保留幾分隸意,比 “二王” 更上一層樓,后世祝允明、王寵等名家均曾從中汲取靈感,學習借鑒。
《草書冊》傳承有序,先后藏于項元汴、梁清標、清內府等名家之手,卷后還有張僧繇、顏延之等人的題跋。顏延之更是盛贊此作:“此冊玉版飛霞,星辰忽動,玄香起浪,風雨旋來,蓋極才人之致”。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