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夏季高溫,新能源汽車又進入了起火高發期。不過,工業和信息化部推出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明年7月就要正式實施了。
隨著新標準的落實,未來動力電池不起火、不爆炸將會成為強制標準。對電池制造企業來說,新技術接下來要大規模投入應用了,如果電池不達標,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失去競爭力。
那么,強制性的標準究竟有哪些具體要求?明年新的標準實施以后,未來的新能源汽車真的就不會再起火甚至是爆炸了嗎?
新增加的幾項測試都和安全有關
從新能源汽車的事故發生來看,起火的發生概率低于傳統的燃油車。根據2023年的所有公開報道過的新能源汽車起火案例來看,汽車碰撞后發生火災的概率只有10%,但是汽車在充電或者是靜止狀態下的起火概率則超過了50%。
也就是說,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存在著很高的自燃性,有些事故明明是在靜止或者是在充電的狀態下突然出現自燃的。國家制定的新標準則覆蓋了這些情況,和2020年版本的標準對比,新標準增加了電池底部撞擊測試、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熱擴散測試等多項安全試驗。
其中,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以及熱擴散測試,都跟新能源汽車在充電狀態下發生自燃有直接關聯。也就是說,此外,電池在碰撞、擠壓、高溫等極端條件下的安全性能,新的標準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也就是說,電池制造要符合安全測試的標準,達標以后才能夠生產并上市,而要符合安全標準,就意味著企業的技術要有真正的升級。
具體的情況是怎樣的,要看一下相關的安全測試標準是怎么制定的。
電池熱失控和測試標準
新能源汽車發生自燃起火的誘因大都跟電池熱失控有關。顧名思義,電池內部的熱量也就是溫度的上升存在不可控的現象,一旦觸發了電池熱失控,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引起電池起火。
數據顯示,從失控到起火的間隔可能就四五分鐘,甚至有時候這個時間間隔更短。如果是在一輛新能源汽車內出現這樣的情況,車內短時間的溫度就能夠達到437°C,在如此高的溫度下,車內人員根本無法逃離。
這就是為什么在此前的標準里,要將熱失控到起火的時間間隔延長到5分鐘以上,是為了盡可能給車內人員提供逃生的機會。隨著新標準的制定,未來這一要求變得更加嚴苛。
電池一旦發生熱失控,就會產生熱擴散,新的標準里明確增加了熱擴散測試試驗。新增這項測試試驗,就是要保證電池不能起火,更不能爆炸。
熱失控通常是從電池內部的單個電芯開始,接下來的熱擴散就是從單個電芯擴散到多個電芯乃至整個電池內部。
通過試驗可以看到,如果將電池包用鋼針刺破,50秒左右就能從電池包外部刺穿到電芯內部。一旦被刺穿以后,電池的溫度會瞬間升高到300°C左右,電芯內部的溫度更是可以高達1000°C以上。
如果沒有新的安全標準,這種情況下肯定會產生熱擴散,進而就會起火,甚至是爆炸。但是未來根據新的標準,在熱擴散測試下,電池絕對不能夠起火,更不能夠爆炸。
下一步,新的電池若是能達到這樣的標準,那么新能源汽車即便發生事故,發生火災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還有一項新的測試標準則是針對快速充電的。
快速充電和撞擊下的安全要求
很多新能源汽車車主都曾經反映,汽車明明是正常的停放,沒有發生碰撞,或者只是在充電,就突然發生了自燃現象。由于電池的快充技術已經大面積普及,所以要降低自燃事故,就得要提高快速充電下的安全標準。
新的標準里明確增加了快充循環后的電池測試,這項安全測試主要針對的是能夠在15分鐘內快速充電電池。
而且,按照測試要求,快充工況循環300次后再進行外部短路測試,也就是說,整個測試要求的標準更加極端和嚴苛,在測試過程中不能夠出現起火和爆炸的情況。
雖然在實際的事故中,新能源汽車因為碰撞等外部因素發生后產生的火災概率只有10%左右,但是新標準的制定同樣也專門針對了相關的碰撞測試。
比如底部剮蹭在車輛行駛中極有可能會發生,屬于相對典型的碰撞類事故。更何況,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裝位置就位于汽車底部,如果電池不達標,一旦發生剮蹭事故,極易引發火災。
新的標準里就增加了車輛底部撞擊測試。測試現場的要求同樣很嚴苛,30mm的鋼制撞擊頭要以150 焦耳的能量撞擊電池包上面的風險點。在整個撞擊過程中,按照要求,電池不能因為撞擊出現熱失控,更不能在接下來發生自燃和爆炸的情況。
即便通過了上面幾項嚴苛的測試,電池還要經受極限考驗,最終才能走下生產線,真正安裝到汽車上。
新標準下的“水深火熱”
新的標準就是要提高電池的整體性能,只有這樣才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事故,或者是在發生事故以后最大可能的提高生存率。所以電池生產出來以后,其中一項就是要經歷火燒。
按照新的標準,電池要暴露在熊熊烈焰下,被炙烤70秒,接下來還要再間接燃燒60秒。在長達130秒的火燒之下,如果電池沒有發生起火和爆炸,才算是通過了考驗。
另外一項考驗則是浸水,電池會被放在一米的水深中浸泡半個小時。浸泡過后,拆開的電池不能有水進入,不能夠有泄露,同時絕緣性還要保持正常。達到這3項要求,浸泡才算合格。
還有一項則是碰撞和擠壓試驗。電池需要經受得住至少兩個方向的碰撞,不能夠出現泄露,外殼不能夠破裂。擠壓的力度同樣很大,要用 100 千牛的力從兩個方向擠壓電池,電池不能夠泄漏,更不能夠起火和爆炸。
經過了上述水深火熱的考驗之后,電池如果能夠確保如初,才算是通過了所有的考驗,屬于真正的合格產品。
那么,通過了新標準考驗的電池,是不是就意味著100%不會發生事故了呢?
不存在100%的安全性
新標準另外一項最大的特點是,原先新能源汽車如果出現了熱失控,接下來到起火的時間間隔要在5分鐘以上。新的標準做了提升,直接變成了不能夠起火,更不能夠爆炸,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未來的新能源汽車一旦發生事故,就不用擔心起火了呢?
汽車技術領域的專家強調,即便標準提升了,即便未來的電池都能夠通過安全測試,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消費者絕對不能夠理解為所有極端的狀態下電池都不會起火。
這是因為汽車的實際使用場景很多,而且還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這些情況有的時候是很難通過安全測試模擬出來的。換句話說,即便新的標準確實提高了電池的安全性,但誰也不能夠保證這種安全性是100%的。
所以專家的建議是,未來消費者還是應該按照嚴格的標準要求去開車,不要嘗試去突破安全性能的下限,畢竟誰都不知道現實情況中具體會發生什么。
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標準上要求嚴苛了,那么電池的制造商,他們的技術是否能夠達標呢?也就是說他們是否能夠生產得出符合安全性能的電池呢?
78%的企業擁有技術,14%的企業即將擁有
截止到2024年初,工信部調查的36家汽車和電池企業中,有78%的企業已經能夠生產不起火、不爆炸的動力電池,也就是說,他們的技術標準已經符合了新標準的要求。
除此之外,還有14%的企業將在2027年之前具備這些技術。所以從企業生產的角度去看,不用擔心他們的技術儲備,不用擔心他們生產出來的電池不能夠達標。
另外,還有一項調查顯示,在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中,超過8成的企業同樣也具備了熱擴散測試后電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術。換言之,更嚴苛標準的制定不是隨便制定的,而是根據行業內企業實際技術的儲備制定的。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明年更嚴苛的標準才會施行,那干脆等到明年買車吧,今年就不買新能源汽車了。對此,專家表示,現行的標準也是可以保障車輛基本安全的,只要企業生產的汽車電池等設備符合標準,消費者完全可以放心購買。
換句話說,標準嚴苛了,不是說此前的標準就不合格了,而是在原來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任何一項新標準的落實都是采取類似的模式在不斷更新迭代。
結語
不管是現行的標準還是新的標準,都是具有強制性的,總體上都能保證安全。之所以要到明年才正式實施新的標準,是要給企業留下足夠的時間。
等到明年新標準落實,大多數企業都能夠提前完成技術儲備,更何況汽車市場往往會提前布局,所以有些企業從今年開始就會按照新的標準要求來生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