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致信猶太復國主義者,點燃了巴勒斯坦百年未熄的戰火。
從那天開始,巴勒斯坦的土地就不再是單純的田地,而是一場權力與民族命運的籌碼。此后數十年,猶太人憑借金錢、關系、法令與戰爭,一寸寸在這塊土地上構筑起國家機器。
土地,是他們建國的磚;而買地,就是他們動手的第一步。在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合法交易”背后,是巴勒斯坦地主們的短視,是佃戶的流離失所,更是一個民族命運的滑鐵盧。
回頭再看這段歷史,最大的悲劇不是被人打敗,而是自己交出底線后還渾然不覺。
買地不靠槍:猶太復國主義的第一步,從錢包開始
1897年,瑞士巴塞爾會議敲定了猶太復國的目標地——巴勒斯坦。這場會議,被稱為錫安主義的正式起點。從這年起,猶太人開始籌錢、集資、設機構,啟動一場聲勢浩大的“買地計劃”。
1917年,英國公開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這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致信猶太復國聯盟副主席羅思柴爾德,信中稱,“視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為一項正義事業。”
這封信,就是后來歷史上著名的《貝爾福宣言》。
1920年,英國任命猶太人赫伯特·塞繆爾為巴勒斯坦高級專員。這位專員上任第一件事,是修改土地法,把奧斯曼帝國時代限制外來資本購地的制度統統廢除,向猶太資本全面開門。
他執政期間的法案共計取消了11項土地限制條款,直接導致數十萬畝土地易手。
買方是猶太復國主義基金,賣方是誰?是黎巴嫩、大馬士革等地的阿拉伯貴族。他們遠離土地,不耕不管,只收租。他們把地租給巴勒斯坦農民,再把整片地塊高價賣給猶太移民組織,利潤翻倍。
到了1931年,猶太人已經通過合法渠道購得了大量肥沃耕地,占巴勒斯坦總耕地面積的7%。這些土地,分布在沿海平原、加利利湖區等戰略性地區。而這些地的原住農戶,被以“合同已終止”為由強制驅逐。
買賣發生時,英國當局不予干涉,阿拉伯貴族不見蹤影,只有佃戶被軍警強拉出村,站在田頭無家可歸。一塊塊紅印契約,成為了日后戰爭的合法外衣。
到了1945年,猶太人在英政府庇護下形成完整的定居網絡,遍布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構成建國前的基礎城市群。英政府提供基礎設施、土地登記和治安維穩,為“民族家園”提供了行政保障。
買地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沒有動槍,但每一寸成交的土地,都是民族命運的一次讓步。正是這些明碼標價的合同,把復國主義者從“旅客”變成了“房東”。這場交易看似合法,實則開了民族土地主權的缺口。
賣地無底線:地主清倉,佃戶出局,主權丟在合同里
奧斯曼帝國滅亡后,巴勒斯坦地主階層成了最早一批清倉脫身者。他們的邏輯很簡單:土地是祖上傳下來的,不是子孫爭來的,誰出高價就賣。
這些地主多為“非本地常住”,生活在貝魯特、開羅、安曼,手握數千畝田產,委托中間人收租。猶太移民基金通過中間商接洽地主,一次簽下整片耕地。
1936年,僅海法附近一個交易案,猶太復國基金以160萬英鎊購買超過8000畝土地,強行清退所有在此生活兩代以上的阿拉伯佃戶。相關資料中記載,有342戶被清退,包含婦女與兒童共計1189人。
英國行政機構對此反應冷淡。在《丘吉爾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巴勒斯坦地區并非屬于英國承諾給予阿拉伯人的自治范圍內,即這些土地不具備“民族主權屬性”。
失地農民找不到說理的地方,他們甚至拿不出土地所有權證明。土地證件上,是他們的地主親筆簽字,蓋章、見證、登記齊全。英屬地方法院依據《1918土地注冊條例》,承認合同有效,農民只能搬家。
1936年至1939年間,大量失地佃戶在拿撒勒、加沙、約旦河西岸聚集,形成后來巴勒斯坦難民的雛形。據統計,僅加沙地帶的阿什卡隆村莊,三年內新增難民2356人,其中1102人為“被迫遷徙者”。
農民出局的同時,猶太人在新地上推行“僅限猶太人耕種”的封閉式農業制度。這不只是土地轉讓,而是農業結構和人口結構的系統性更替。
地主拿了錢移民歐美,農民流落街頭,猝不及防間,一場“和平的殖民”已完成核心布局。猶太復國主義者用資本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領土布局,用制度剝離了原有的生活根基。
交易合同白紙黑字,聯合國審查時毫無破綻;真正破碎的是民族的土地黏合力——地主不認同這片土地的民族屬性,農民無法捍衛這片土地的居住權。誰在紙上贏了,誰就能在現實里主張主權。
從買地到建國:國家在賬本里長出來,民族在田埂邊消失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通過,決定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猶太人分得56%面積,阿拉伯人分得43%,耶路撒冷國際托管。
這項決議的前提是什么?是猶太人在各地建立起了覆蓋城鎮、農業、軍事、行政四大系統的“準國家”框架。而這套框架,最初就植根于“土地所有權”的賬本中。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建國。當晚,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聯軍向以色列開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持續8個月。
戰爭結果:以色列軍隊掌控了聯合國原定分區以外的大片阿拉伯土地,面積超過7700平方公里,占原英屬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這其中,很多區域本應歸屬阿拉伯國家,但由于此前地權已歸屬猶太組織,實際控制權早已轉移。
戰后,約75萬巴勒斯坦人流亡國外或遷至難民營,僅約旦一國就接收了28萬名難民。這些人沒有參戰,沒有土地,沒有國籍,甚至沒有退路。
他們原本住在納布盧斯、雅法、海法、阿克卡,是合法的土地耕作者;但因為那塊地是他人名下,他們甚至無法獲得難民身份確認。
戰場上輸的是子彈,賬本里輸的是歷史。
以色列贏得的不只是戰爭,而是一整套從買地、移民、建制、建國的閉環體系。沒有一塊是不準備的,沒有一步是即興的;而巴勒斯坦人面對的是一張沒有退路的地圖。
1948年6月,英軍全面撤出,巴勒斯坦人失去了保護傘;而此時以色列的邊境哨所、軍工系統、警察機構、學校網絡已全部成型。
國家不是在戰爭中誕生的,而是在合同里長大的。在一張張買地合同上,清楚地標注著今天的城市坐標,今日的軍事基地選址,以及明日的國家邊界。
參考資料
從回歸圣山到以色列建國——論猶太復國主義之路 虞衛東《史林》,1998年.04期
當年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手中買的土地,是否對買賣雙方是公平交易? - 知乎問答 - 2024-06-11
巴以沖突:流淌于血液中的執念與恩仇 - 中國青年報 - 2014-09-21
貝爾福宣言 - 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