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九點,東京千代田區的護城河邊,有一輛黑色高級轎車靜靜地駛入皇宮正門。
這是德仁天皇的日常“打卡”時刻。說起來還挺有畫面感:東京市區高樓林立,馬路上人來人往,中間卻有一片獨立出來的綠地和老樹,里面藏著日本最神秘、最受人關注的一棟房子。
天皇住在這里,也在這里“上班”。說是“上班”,你別以為和普通上班族有多大差別——起床、洗漱、吃飯,然后到辦公室“菊之間”坐好,桌上文件一摞摞地送過來,簽字、蓋章,有時候一坐就是半天。
但你要是覺得這份工作輕松——錯了。
“年薪9000萬日元”,背后是無休止的規矩和壓力
9000萬日元年薪,折合人民幣大概500多萬,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天皇這錢真好賺!”
一年的主要任務,表面上看確實就是簽簽字、蓋蓋章、接見會客,偶爾出席一下各種祭祀、慶典活動。聽起來像個“橡皮圖章”,是吧?
但要是有機會去日本皇宮實地轉轉,或者跟著日本媒體的鏡頭看一看,你就能明白,這份工作,真不是咱們想象的那樣“養老”。
首先,文件量非常驚人。
據日本宮內廳官方數據,天皇一年需要簽署、蓋章的正式文件高達20000多份,大大小小的公文、詔書、勛章授予、外賓國書認證……沒有一份是可以“糊弄過去”的。
簽字要規范,蓋章得分門別類。單是蓋章這件事,日本皇室就有一整套獨特的玩法——“覽”“可”“認”各自有專屬印章,大件還要動用御璽和國璽,這兩個超級大印每個都有7斤重。為啥要這么重?據說是防偽,也象征威儀。天皇自己蓋不動,就讓侍從搬去隔壁房間,現場操作。
每逢內閣、國會開完會,成堆的文件就會一股腦送進來,有時候正趕上外賓來訪或祭祀活動,那就只能臨時加班。你以為天皇能準點下班?基本沒戲。有時候連中午吃飯都是速戰速決,下午接著來。
天皇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接待客人——據2024年宮內廳年報,天皇每年平均要接待200多撥客人,包括外國大使、駐日官員、杰出市民、國際組織代表……一場場見面,都是例行流程:寒暄、握手、合影、聽對方講話,最后送客。全程你不能插太多嘴,更不能隨意表達個人意見,只能微笑、點頭、偶爾用日語回應幾句。
聽起來像陪聊,實則要求極高,因為每一個表情動作都要代表“國家象征”的身份。
除了會客,最讓天皇“緊張”的工作,應該是每年幾十場神道教祭祀活動。別小看這些儀式,流程、祝詞、禮儀都不能出差錯。就連咬字、節奏,都有老資格的神官盯著。
有一年春季大祭,天皇在念祝詞時多了個語氣詞,結果當天就上了日本熱搜,右翼媒體鋪天蓋地批評,說天皇“失禮”“不尊重傳統”。那一陣,宮內廳都不得不專門開會“總結教訓”。
你以為工資高,實際上是“精神損失費”。有網友打趣,“這崗位說好聽是象征,說難聽就是高級‘工具人’。”
天皇的生活,其實沒有“自由”兩個字
很多人羨慕天皇一家“衣食無憂、住豪宅”,其實這些都帶著沉重的枷鎖。
天皇的住處——東京皇宮,面積有252公頃,比350個足球場還大,但整個家庭像住在玻璃缸里。吃什么、穿什么、見誰、說什么,全有專人安排,甚至有“內廷費”專門給天皇一家發工資,2024年的標準是3.24億日元,也就是前面說的“年薪”9000萬日元,就是皇帝本人和家人的生活費。
可這錢真的不算多。光是宮廷的日常花銷(招待、維修、員工工資、樂隊支出),2024年預算是65億日元,內廷費只是一小部分。
皇宮有上千名員工,26個廚師,專做日料和西餐,連點心都有專人負責,偏偏沒中餐廚師。要想吃個麻婆豆腐,天皇還得宮外訂盒飯,每次點單還備注“少辣”。宮里連電視機都有1200臺,每月有線費200萬日元,連個酒窖都能花出22萬美元,存著4500多瓶好酒。農場自家養,光維護費就500萬美元/年——錢多、花得更快。
不過說句實話,日本企業、老百姓也都愿意“為天皇買單”。不少大企業每年搶著往皇宮送優質食材、牛奶、草莓、和牛,甚至愿意免費當義工,哪怕只是去種個花、剪個草。因為能讓天皇吃到、用到、看到,就等于拿到“無上榮譽”,還成了最好的“廣告”。
沒有實權的天皇,也曾經是“歷史風云人物”
再說回天皇的地位。很多中國人甚至日本年輕人,會疑惑“這么貴的擺設還有啥用”。其實,天皇這個位置在日本歷史上風光過,真的掌握過生殺大權。
從古代“萬世一系”到明治維新,天皇象征著“神權”,更是國家統一和正統的象征。到了近代,明治天皇一度手握軍權,直到二戰結束前,天皇絕對是日本權力體系的中心。結果1945年日本戰敗,美國“閹割”了天皇制——《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是國家象征,主權屬于國民”,至此天皇徹底變成“橡皮圖章”。
但就算這樣,天皇還是要“上班”。比如,任命首相這事,看起來很隆重,其實都是走流程:國會選出誰,天皇只能簽字,想不同意都不行。連選舉權都沒有,每年國會開幕也只是到場致辭,講稿還是別人寫好遞過來,不能自己隨便發揮。
天皇一家人的自由,也比普通人還要“稀缺”。明仁天皇曾經偷偷炒股,結果被記者曝光,最后老老實實補稅,接受社會監督。皇后去超市買牛奶,第二天全日本媒體都報道“皇后喜歡喝某某牛奶”。
你說天皇幸福嗎?反正沒有一點私人空間。
其實,天皇在日本社會里的意義已經悄悄在變。上世紀的日本人,多半對天皇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敬畏和感情,覺得“國家能屹立不倒,是因為有天皇”。
每年有成千上萬民眾自愿進皇宮當義工,只為有機會和天皇說一句“謝謝”。還有企業拼命給皇宮送東西,就為日后宣傳一句“我家產品供過天皇”。
不過,到了今天的日本,越來越多年輕人覺得天皇“可有可無”。
2023年日本立教大學做過一項民調,2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超過一半認為“天皇沒必要保留”,還有不少人建議“把皇宮改成公園”,收門票反而能給國家財政添把力氣。日本社交媒體上,“天皇存在的意義”這種話題,三天兩頭上熱搜,爭議很多。
老一輩人習慣了天皇“鎮國之寶”的身份,覺得只要皇室沒斷,國家就不至于散架。但年輕一代,尤其是在經濟壓力巨大的當下,更看重實用價值,覺得皇室花的錢不如用來發補貼、建學校。兩代人之間的天皇觀,分歧越來越大。
寫到這里,咱們再換個角度看。天皇的“上班”看似輕松,實際上規矩束縛多、自由極少、精神壓力大。用日本人的話說:“天皇是站在聚光燈下的孤獨打工人。”這份年薪9000萬日元的“工作”,對旁人來說也許無比羨慕,但天皇本人并不見得多快樂。
你想辭職都不行——歷史上唯一主動“辭職”的明仁天皇,2019年生前退位,理由正是“年紀太大,身體扛不住”。天皇這活,不能犯錯,不能自由表達,吃飯穿衣都要被監督,每天簽字蓋章,見客人還得笑,活成了“人肉國寶”。說到底,天皇只是國家機器里的一顆螺絲釘。
現代日本,天皇已經完全沒有實權,只能天天上班、簽字蓋章、見客人,哪怕覺得累、覺得無聊,也只能堅持下去。
天皇本人,則像極了現代社會里無數“體制內”的人,坐在自己的崗位上,日復一日做著看似簡單、實則責任巨大的工作,享受著旁人難以體會的“被看見的孤獨”。
參考文獻
澎湃新聞:日本天皇一家日常生活:千人服務開銷不菲,炒股補貼“家用”(2017-01-04)
日本宮內廳2024年度公開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