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在海滄科舉史上,學霸的煉成,往往不是孤立的案例。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托舉著時代的榮光,以一種無形的連續性在某些藕斷絲連的個體上延續著。就如明代萬歷年間,在海洋貿易最是活躍的海滄土地上,四位冠絕八閩、永立漳冠的少年郎,共同演繹的精彩篇章:師弟兩解元,托夢三案首。
師弟兩解元,指的是曾在云塔書院聚首,一授業一受業的師徒柯挺和周起元。柯挺,和周起元的祖父周一陽既為海滄同鄉,又是漳州府學的同窗。隆慶改元后,周一陽作為海澄籍的翹楚被選入新設的海澄縣學,成為海澄縣學的第一批學生;第二年,周一陽成為海澄縣學第一位歲貢,進入國子監,只是他沒有繼續考取功名,而是以國學生身份進入官場,授南城司訓。而柯挺,則是在隆慶改元時以新皇帝登基,恩貢入監,隨后在京城鄉試中拔得頭籌,成為順天解元。后來,柯挺返鄉短住,期間曾在大巖山云塔書院休養。周一陽此時已帶著孫兒周起元棄官家居,于是,他便將孫兒托付予柯挺。果然,在柯挺的指導下,周起元學業精進不少,很快便在福建鄉試中嶄露頭角,摘得解元。人們為了紀念柯、周兩人,并以之為榜樣,遂于柯挺講學處山石上篆刻“師弟解元”。
托夢三案首,指的是先后在童子試中三次獲得案首的靳一派和周尚德。明清時期,學子想要獲得參加科舉的資格,必須先成為府州縣衛等官學的學生,即所謂的“秀才”。該資格的獲得,需通過三場考試,第一場為知縣監考的縣試,第二場為知府監考的府試,第三場為本省學政在該府主持的院試。靳一派,今溫厝村長園社人,萬歷十六年,在先后進行的縣試、府試中均獲得第一,驚嘆之余,他又在學政舉辦的院試中再次考取第一,“三案首”之名遂起。驚聞還未平息,下一屆的童子試,又迎來了一聲巨雷。萬歷十九年,靳一派的臨鄉,今后井人周尚德,在趕考之前的某一夜,突然夢到靳一派送了他三支毛筆。不知所以的他,在該年竟然相繼在縣試、府試、院試中拔得頭籌,情況與靳一派完全一致。時人奇之,引為美談。靳一派和周尚德在成為秀才后,很快便在各自的福建鄉試首秀中中舉,只可惜的是,二人并沒有繼續參加會試,而是直接授官,否則,那個時代的海滄,或許又要增加兩位不俗的進士吧。
參考資料:乾隆《海澄縣志》
合集推薦:
●《滄江拾遺》人物篇
●《滄江拾遺》地域篇
待續
●《滄江拾遺》故事篇
待續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Amoynote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