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百變小鴦”上線
主打意想不到
今天帶大家解鎖它的多重身份
驚喜不斷!
身份大猜想:
是木雕?是首飾盒?
乍一看
通常會被這只鴛鴦靚麗的外形
吸引住目光
毛色鮮艷 全身以油亮的黑漆為底
裝飾以艷麗的彩繪
頸部與腹部有朱漆繪制的麟紋
羽翼和尾部則用紅、黃色點相間
繪成鋸齒狀帶紋
圓潤的身形精致飽滿
本來只擺在那里已足夠養眼
但偏偏這只鴛鴦還不只有顏值
羽翼下面藏著它的真實實力
向上微微揚起的羽翼實為盒蓋
打開這里 圓鼓鼓的肚子全是儲物空間
不管是什么珠寶首飾
還是各式化妝品
收納都不在話下
據推測這只精美的盒子
有可能是當時女子裝首飾用的隨身容器
頸椎???不存在!
解鎖一個隱藏技能
現代社會很多人為頸椎問題所困
或脖子僵硬、或轉頭困難
這些問題
在這只鴛鴦身上都絕對不存在
仔細看它的頸部
有一處連接痕跡
頭、身分別雕成
頸下有一圓柱形榫頭
榫頭前端兩邊各有一小圓釘
頸部有一圓榫眼
榫眼上部兩側各有一小豎凹槽
小圓釘與凹槽高度適配
巧妙的木結構設計
在保證頭和身體嚴密連接的同時
又實現了“鴛鴦”頭部的360度靈活轉動
頸部活動主打一個絲滑
全景視野盡在掌握
左看、右看或是驚艷回眸
都不在話下
曾侯乙編鐘怎么演奏?
在鴛鴦身上找答案
在這只鴛鴦漆盒出土的曾侯乙墓中
也發掘了舉世聞名的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湖北省博物館藏
可是編鐘究竟怎樣演奏
圖像資料十分罕見
這只“鴛鴦”的一身華彩
提供了一份參考答案
彩漆加身
繪制的圖案可不只是為了美
兩側腹部的圖案值得反復研究
△彩漆鴛鴦形盒腹部的撞鐘擊磬、擊鼓跳舞圖案
“鴛鴦”腹部左側的撞鐘圖
上梁懸掛兩件甬鐘
旁邊有一似人似鳥的樂師
拿著撞鐘棒 正在撞鐘
用鐘棒演奏編鐘的方法
讓2000多年前演奏的場景鮮活再現
盡管每幅畫只有20多平方厘米
卻已足夠清晰地展示出當時的樂舞場面
讓后人得以借此充分想象
曾侯乙編鐘演奏時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撞鐘棒一次次敲擊
來自2000年前的鐘聲
似乎依然在耳畔回響
是精美手作木雕
是女子首飾盒
還是編鐘演奏“說明書”
一只“鴛鴦”解鎖了
2000多年前送來的無限驚喜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