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十二樂坊,曾經一個最能代表我國民樂的團隊,在國內爆火后,其又以日本市場為跳板,迅速進入了國際市場,引來整個世界的關注。
為何突然間又銷聲匿跡了呢?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開頭即王炸
說起女子十二樂坊,就不得不到一個人——王曉京。
王曉京乃當時著名的經紀人,曾發現并培養了多個當紅明星,崔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王曉京
當時,正值我國的千禧年,日韓潮流刮進來了中國市場。
作為一個在音樂領域深耕了多年的老人,他很想在一個領域為中國的民族音樂做一些事情。
總不能數十年后,讓下一代的孩子都忘記我國的民樂吧!
于是,他便開始了緊鑼密鼓地準備工作,在他的預想里,民樂不能僅僅指的是古箏、琵琶和二胡等樂器,最好是能來一個大融合。
讓古典樂器在新時代里長出新鮮的花朵,釋放出美妙的芬芳。
而要達到這個目標,絕不能依靠一個人的力量,他覺得團隊的演奏或許更適合。
在2001年的夏天,在北京有了這么一場音樂招募會,招募的對象必須為形象好、氣質佳的青春女性,且必須要掌握一門民族樂器。
那些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等院校的高材生們紛紛參加了招募會。
中國人對“12”這個數字有一種執念,一年有十二個月,按照十二生肖排列,十二年為一個周期,因此,在成員數量上,王曉京就參照了傳統文化體系。
十二個青春靚麗的女孩很快被選拔出來,她們或者擅長古琴、或者擅長古箏、或者擅長琵琶。
但是作為一個團隊,光擁有這些還不夠,她們之間素不相識,必須要盡快熟悉起來,以培養團隊的默契度。
于是,十二個女孩被安排進了一個公寓,他們整日里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排練在一起。
為了選準定位,王曉京請教了業內的多個專業人士。
經過四個多月的辛苦準備,女子十二樂坊登上舞臺,由于這十二女孩不僅氣質迥乎不同,就連演奏的樂器也不同于當時流行的吉他和鋼琴,頓時令人耳目一新。
最令人驚奇的還是他們演奏的樂曲,沒想到古典樂器能奏出如此潮流的音樂。
兩種具有不同美感的食物,在許多人的概念里,好像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
卻在此刻以一種奇妙的方式結合到了一起,竟然還具有此等的美感。
女子十二樂坊這個名字短時間傳遍了大江南北,王曉京也抓緊時間推出了第一張專輯——《秦·兵馬俑》。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張專輯明顯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然而,王曉京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渴望將這個樂隊推向全世界。
日本身為東亞文化圈的一分子,同時又與歐美之間聯系緊密,是一個不錯的中轉站。
若能以此為跳板,必然能帶成功實現最終的目標,即獲得歐美音樂界最高獎——格萊美獎。
此時,女子十二樂坊已經是一支成熟的樂隊,足以能夠應對來自于市場的一些風波,進入日本市場后,王曉京迅速策劃了一張專輯。
這張專輯一天之內竟然銷售了一萬多張,不到兩個月,銷售數量飆升到了一百萬張。
專輯大賣,各路演出邀約不斷,人乍然遇到這種情況難免會心生驕傲。
人啊!總想活得比周邊的人強一些,這十二個女子不過是具有音樂才華的普通女孩,她們也是人,也想分出個一二三四五。
如鳳凰傳奇樂隊那樣,每次演出都五五分成的團隊,怕是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對。
這些女孩子常常為了彼此報酬的多少、咖位的高低而產生分歧。
這是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王曉京作為資深的經紀人,當然預見了這一層,這些矛盾在他的調解下可以化解掉。
但是,還有另外一些矛盾無法調解,一些女孩子因為身體的原因,不得不暫時退出團隊。
此刻,她們已經進軍歐美市場,自由女神像下已經傳出她們的樂聲。
可是進一步發展卻遇到了難題!
要想短時間內找一個隊員,加入樂隊,并與整個樂隊產生默契,是一樁極其艱難的事情。
首先,尋找者要特別了解這個樂隊,知道離開的人帶走了那部分內容是什么,而再加入的內容,如何才能與原來的演出形成完美的配合呢?
王曉京正在一一化解這些難題,可是這些難題果真那么容易化解嗎?
物極必衰的悲劇
每一個當紅團體總是會遇到過氣的時候,這似乎是娛樂圈屢見不鮮的現象。
這其中偶爾會出現幾個常青樹,這個人在道德和學識方面,確實有過人之處才可以。
我們所熟知的周杰倫和劉德華,論才華有才華,論人品有人品,這是能支撐他們走到今天的原因,而女子十二樂坊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被包裝的團隊。
王曉京當初花干凈了自己的積蓄,目的是為了發揚光大民樂,可是隨著時間的演進,他也漸漸地忘記了最初出發的目的。
箭羽在射出之前,須拉開弓弦如滿月,十二樂坊的箭羽一直在外,早就應該回爐學習一番,否則她們靠什么去支撐她們繼續前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種情況下,勢必無法繼續與新生代進行對抗。
不過,彼時的女子十二樂坊,還未完全失去優勢,當時她們仍舊有逆風翻盤的機會。
王曉京親眼見證過一個娛樂明星的興起與衰落,從這個團隊成立之初,他就想到了這一點兒。
為什么不以樂隊隊員的名字來命名呢?
就是要不斷地補充新鮮血液,不斷地更新換代,以求適應時代的步伐,而不是被時代所淘汰。
人算終究不如天算,是因為人雖然可以計算到每一步可能發生什么,可是在實際應對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連自己都會是變量,如何讓這些變量成為能夠控制定量呢?
太難太難啦!這些都是需要一一克服的事情,可惜王曉京已經沒有精力啦!
他生病了,經過醫院診斷,他即將不久于人世。可是自己所組建的樂隊還沒有完成目標,當前仍舊一些重大的問題需要解決。
之前他一直認為人定勝天,人只要把握住自己這個核心,就能持續不斷解決來自于外界的問題,現在他完全不相信這套理論啦!
作為這支樂隊的核心人物,他在時尚且能夠暫時壓制住這些矛盾,一旦他離去,就會遇到很大的問題。
只是他再也沒有精力去應對這些,2015年,他離開了這個人世間。
女子十二樂坊的原成員也紛紛離開隊伍,開始自謀更好的出路,可是對于她們所在的公司而言,她們還有存在的價值。
所謂的價值,就是她們這個名號還值幾兩銀子,不妨以此名號,再重新組建一支。
重新組建和的女子十二樂坊,與之前相比,仍舊是十二個女子,仍舊是拿著不同的中國古典樂器,仍舊是合奏。
可是當她們出現在央媽音樂頻道時,所引起的反響反倒不如十幾年前。
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同樣是演出,所引起的反響會如此巨大呢?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其實,這些女孩子演奏的本身或許沒有問題,而是因為市場的口味與之前相比,有了巨大的變化。
千禧年之初,市場沒有出現類似的演出方式。而今天的觀眾,經過了十幾年的音樂熏陶,見到過太多的演出形式和演出內容。
她們試圖通過懷舊風來吸引觀眾,只是一個一時的計策,若要想長時間抓住觀眾的口味,必須要創新演出的內容和形式。
至于如何創新,這個得交給專業的人士。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春秋戰國時期,有孔夫子聽《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也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一說。
到了魏晉時期,嵇康的一曲《廣陵散》不知驚到多少世人,
到了唐宋時期,詩詞皆可以和樂演奏,這些樂曲雖然消失了,但是歌詞還在,我們是否可以憑借這些詩詞,從中摸索到一條回歸之路呢?
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京劇、豫劇、河北梆子等民間的唱腔與唱法,如何將老一輩的表達方式與新生代相結合,這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使命。
畢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能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還要體現在文化方面。
參考信息來源:
1.中國新聞網:《“女子十二樂坊之父”王曉京去世,享年58歲》,2015-05-25
2.維普:《“女子十二樂坊”及其音樂的海外傳播回望與再思考》——《藝術傳播研究》2024年第1期135-144,共10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