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秉君(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
美國空軍
據外媒報道, 6月30日,美國空軍2026財年預算提案中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引發了軍事觀察界的廣泛關注——預算文件中明確提出將 “ 評估可行性并分解要求,以支持F-35的遠程任務中外部燃料箱的整合 ” 。這一提案標志著,在經歷近20年的技術爭議與戰略搖擺后,F-35聯合攻擊戰斗機的 “ 外掛油箱 ” 計劃終于從圖紙走向了實質性推進階段。
作為全球先進的第五代隱身戰機,F-35的設計始終以 “ 隱身優先 ” 為核心,其內置彈艙和燃油艙的緊湊布局曾被視為 “ 隱身與多任務能力平衡的典范 ” 。然而,隨著全球安全局勢的演變,尤其是印太地區 “ 反介入/區域拒止 ” (A2/AD)威脅的升級,F-35的航程短板逐漸成為制約其作戰效能的關鍵瓶頸。此次美國空軍將外掛油箱納入Block 4現代化改進計劃,不僅是對F-35性能缺陷的針對性彌補,更折射出美軍在未來高對抗戰場環境下的戰略調整。
從左到右
,F-35C
F-35B
F-35A。洛克希德·馬丁
一、隱身戰機緣何要配備外掛油箱?
隱身戰機的 “ 隱身 ” 特性,本質上是通過氣動外形優化、吸波材料應用和內置載荷設計,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從而實現 “ 先敵發現、先敵打擊 ” 的戰術優勢。但這一設計邏輯也帶來了天然的局限性——為了保持隱身性能,戰機的武器和燃油必須盡可能內置,而內置空間的有限性直接限制了戰機的航程與載彈量。
對于F-35而言,其三種型號(F-35A陸基型、F-35B短垂起降型、F-35C艦載型)的作戰半徑差異顯著:F-35A的典型作戰半徑約670海里(約1241公里),F-35C因艦載需求優化了燃油布局,航程稍長;而F-35B因垂直起降系統占用了大量機內空間,作戰半徑僅約500海里(約926公里)。這一數據在 “ 非隱身戰機 ” 時代尚可接受,但在當前及未來的戰場環境中已 明 顯不足。
1. 戰場空間的“擴大化”倒逼航程需求
近年來,美軍戰略重心向印太地區轉移,而該區域的地理特征對戰機航程提出了極高要求。例如,從日本沖繩嘉手納基地到南海區域的直線距離約1500公里,F-35A若以隱身模式(內置燃油)執行任務,僅能勉強覆蓋這一范圍,且留空時間有限;若需深入更遠的西太平洋或印度洋,必須依賴空中加油或前沿基地部署,這無疑增加了任務的復雜性和風險。
更關鍵的是,對手的反介入能力正快速升級。據美國空軍預測,到2050年,敵方遠程防空導彈的射程可能超過1000海里(約1852公里),這意味著F-35若想在防區外發起打擊,必須具備更遠的未加油航程,否則將被迫進入敵方導彈射程范圍內,隱身優勢將被大幅削弱。
2. 隱身與多任務的“矛盾性”需要外掛補充
F-35的設計定位是 “ 聯合攻擊戰斗機 ” ,需同時承擔制空、對地打擊、電子戰等多任務。在隱身模式下,其內置彈艙最多可攜帶4枚AIM-120中距空空導彈或2枚JDAM精確制導炸彈,載彈量已顯不足;若需執行遠程打擊任務,還需額外攜帶燃油以延長航程,這進一步壓縮了武器載荷空間。此時,外掛油箱成為 “ 魚與熊掌兼得 ” 的折中方案——通過外掛燃油釋放機內空間,用于攜帶更多武器或電子戰設備,同時保留 “ 必要時拋棄油箱恢復隱身 ” 的選項。
3. 盟友需求的“外溢效應”推動技術探索
除美國自身外,F-35的海外用戶(如以色列、澳大利亞、韓國等)也對航程擴展有強烈需求。以以色列為例,其F-35I需覆蓋伊朗核設施(特拉維夫到德黑蘭直線距離約1600公里),而以色列空軍的加油機規模有限(僅7架KC-707),難以支持大規模遠程任務。因此,以色列早在2019年就聯合本國企業開展了600加侖副油箱和保形油箱(CFT)的設計研究,并被報道在2023年的以伊沖突中實際應用了某種 “ 增程能力 ” 。這種盟友需求的外溢,也成為美國重新審視F-35外掛油箱計劃的重要推動力。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F-35設計的480加侖(左)和460加侖(右)吊艙渲染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通過 AIAA
二、F-35“外部燃油箱”之爭:技術挑戰與戰略分歧
F-35的外掛油箱計劃并非新事物。早在2004-2007年,洛克希德·馬丁就曾開展480加侖和460加侖機翼掛架油箱的設計研究;2018-2019年,隨著印太戰略的推進,美軍再次將其納入 “ 航程擴展研究 ” 。但為何這一計劃歷經近20年仍未落地?核心矛盾在于技術挑戰與戰略分歧的交織。
1. 技術瓶頸:隱身與氣動的“兩難平衡”
對隱身戰機而言,外掛油箱的最大挑戰是對隱身性能的破壞。傳統外掛油箱的懸掛支架和油箱本身會形成強烈的雷達反射源,大幅增加RCS值。例如,F-22曾測試過 “ 隱身副油箱 ” ,通過特殊外形設計和吸波材料降低反射,但仍無法完全避免RCS的顯著提升。F-35的隱身設計更依賴整體氣動布局,任何外部掛載都可能破壞其 “ 邊緣平行 ” 原則(即所有邊緣與機翼、尾翼邊緣平行以減少反射),導致隱身性能下降。
此外,高速飛行中的氣動問題也不容忽視。F-35的最大飛行速度為1.6馬赫(約1960公里/小時),外掛油箱在高速飛行中會產生額外阻力,降低戰機機動性;若油箱與掛架的分離設計不合理(如氣流干擾導致油箱無法安全脫離),甚至可能引發飛行事故。洛克希德·馬丁在早期研究中放棄480加侖油箱,正是因為 “ 空氣動力學和掛載物分離問題 ” 難以解決。
保形油箱(CFT)被視為更優方案。CFT通過貼合機身設計,減少突出部分,既能增加燃油攜帶量(通常比副油箱多20%-30%),又能降低阻力和隱身影響。但CFT的缺點同樣明顯:其與機身固定連接,無法在任務中拋棄,會永久性增加戰機重量和阻力,影響機動性;且CFT的改裝需要對機身結構進行大幅調整,成本高昂(單架F-15改裝CFT的成本約500萬美元),這對本就因成本超支飽受詬病的F-35項目而言是額外負擔。
2. 戰略分歧:“隱身優先”還是“多任務優先”?
F-35項目自啟動以來, “ 隱身優先 ” 與 “ 多任務能力 ” 的爭議從未停止。支持 “ 隱身優先 ” 的一方認為,F-35的核心優勢在于穿透敵方防空網的能力,任何破壞隱身性能的設計(包括外掛油箱)都將削弱其戰術價值;而主張 “ 多任務優先 ” 的一方則強調,現代戰場需要戰機具備 “ 全頻譜作戰能力 ” ——既能隱身突防,也能在非隱身環境下執行高強度打擊任務(即所謂 “ 野獸模式 ” )。
這種分歧在F-35的使用場景中尤為明顯。例如,在針對中小國家的低強度沖突中,F-35無需隱身即可完成任務,此時外掛油箱可大幅擴展其打擊范圍;但在針對大國的高對抗沖突中,隱身性能是F-35生存的關鍵,外掛油箱可能使其成為敵方防空系統的 “ 活靶子 ” 。
美國空軍的態度轉變或許反映了戰略重心的調整。隨著中國等大國的A2/AD能力快速提升,美軍意識到F-35可能無法在所有任務中保持隱身優勢,因此需要 “ 在隱身與非隱身任務中找到平衡 ” 。此次將外掛油箱納入Block 4計劃,本質上是承認F-35需要 “ 多模式作戰能力 ” ——既能以隱身模式執行高風險任務,也能通過外掛油箱/武器執行中低風險的遠程打擊任務。
一張概念上的隱形加油機為兩架F-35加油的圖像。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臭鼬工廠
三、F-35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為何還要配備外掛油箱?
F-35的三種型號均具備空中加油能力(F-35A采用硬管加油,F-35B/C采用軟管加油),理論上可通過空中加油無限延長航程。但現實中,空中加油的局限性使其無法完全替代外掛油箱。
加油機的“生存危機”:高對抗環境下的脆弱性
當前,美軍主要依賴KC-135、KC-46等非隱身加油機提供空中加油支持。這些加油機體積大、速度慢、防御能力弱,在高對抗環境中極易成為敵方戰斗機或地空導彈的目標。例如,在2023年的 “ 北方邊緣 ” 聯合軍演中,美軍模擬了 “ 敵方隱身戰機突襲加油機編隊 ” 的場景,結果顯示,非隱身加油機在未受保護的情況下,生存時間不超過30分鐘。
更嚴峻的是,下一代隱身加油機(NGAS)的研發進展緩慢。美國空軍原計劃2030年前部署NGAS,但目前仍處于 “ 系統工程 ” 的早期階段,預計2040年才能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在此期間,MQ-25 “ 黃貂魚 ” 無人加油機被視為過渡方案,但其研發進度已延誤三年(預計2027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且其最大載油量僅約6.8噸(KC-46的載油量為96噸),僅能為2-3架F-35提供加油支持,遠無法滿足大規模任務需求。
任務靈活性的“硬約束”:加油節點的不可控性
空中加油需要預先規劃加油航線、時間和加油機數量,這在動態戰場環境中可能成為致命短板。例如,F-35若需執行 “ 快速反應打擊 ” 任務(如應對敵方突然發射的導彈),可能無法等待加油機到位;若任務區域遠離己方基地(如南海深處),加油機的部署成本和風險將大幅上升。
外掛油箱則能為F-35提供“自主增程”能力。以F-35A為例,若掛載兩個600加侖副油箱(約2.27噸燃油),其作戰半徑可增加約30%(達到約870海里),足以覆蓋從日本三澤基地到南海黃巖島的距離(約850海里),且無需依賴加油機。這種“即掛即飛”的靈活性,對提升F-35的快速反應能力至關重要。
成本與效率的“經濟性”:減少對加油機的依賴
美軍當前的加油機機隊規模龐大(約470架),但維持成本高昂(KC-46單機采購成本約2.4億美元,年運營成本約1000萬美元)。若F-35通過外掛油箱減少對加油機的依賴,可大幅降低任務成本。例如,執行一次10架F-35的遠程打擊任務,若依賴加油機需出動2-3架KC-46(成本約2000萬美元),而通過外掛油箱僅需增加約20萬美元的改裝成本。這種成本差異在大規模戰爭中尤為顯著。
一張展示F-22隱形加油吊艙和其他升級的渲染圖。來源:美國空軍馬克·凱利將軍
四、結語:F-35外掛油箱計劃的深層影響
美國空軍此次將外掛油箱納入F-35 Block 4現代化計劃,絕非簡單的 “ 技術補漏 ” ,而是對未來戰場環境的戰略回應。其影響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 提升F-35的 “ 全場景作戰能力 ”。 通過外掛油箱的整合,F-35將具備“隱身模式”(內置燃油/武器)和“擴展模式”(外掛燃油/武器)的雙重能力。這種多模式作戰能力,使其既能執行高風險的隱身突防任務,也能在非隱身環境下執行遠程打擊、區域制空等任務,大幅擴展了F-35的使用場景。
二是 推動Block 4升級計劃的實質性落地 。 Block 4升級是F-35項目的 “ 最后一次重大改進 ” ,涵蓋新雷達、電子戰系統、武器整合等30余項改進。外掛油箱的加入,不僅是對Block 4 “ 提升作戰靈活性 ” 目標的直接支撐,也將推動相關技術(如隱身掛架、氣動優化)的突破,為其他改進項目(如新型導彈整合)提供技術儲備。
三是 影響全球五代機發展方向 。 F-35作為全球裝備數量最多的五代機(已交付超900架),其設計調整將對其 它 五代機研發產生示范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 隱形懸掛式油箱 已經在美國空軍的 F-22猛禽戰斗機 的開發中 ,以幫助緩解這些噴氣式飛機目前認證可攜帶的傳統類型燃料箱所帶來的局限性。 與此同時,也對其他大國的五代機產生影響。 例如, 其他大國 可能重新評估 “ 隱身與航程 ” 的平衡策略,甚至跟進 “ 外掛油箱+隱身掛架 ” 的設計方案。
當然,F-35外掛油箱計劃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技術上,隱身與氣動的平衡能否突破?成本上,Block 4升級已超支數億美元,外掛油箱的研發是否會進一步推高成本?戰略上,外掛油箱是否會削弱F-35的 “ 代差優勢 ” ?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將在未來5-10年內隨著Block 4計劃的推進逐漸清晰。
無論如何,F-35外掛油箱的 “ 重出江湖 ” ,標志著隱身戰機的設計理念正從 “ 極致隱身 ” 向 “ 多任務平衡 ” 轉變。這種轉變不僅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更是全球安全局勢演變的必然——在 “ 大國競爭 ” 的時代,戰機的價值不僅在于 “ 如何隱身 ” ,更在于 “ 如何在不同場景下有效作戰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