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麥索:石磨中擠出來的美食
一大早,在民勤縣東關小學東側麥索釀皮店,店主陶紅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熟練地端起蒸好的麥子,一盆盆添進磨盤。石磨在轟鳴聲中均勻地轉動,金黃色的麥索條兒如靈動的絲線,源源不斷地從磨盤縫隙中流淌而出,麥香混著石磨的古樸氣息撲面而來。店內早已排起了等待的顧客,就為這一口新鮮出爐的麥索。
麥索的誕生,與民勤過去的艱苦歲月緊密相連。在過去,自然條件艱苦,糧食產量有限,每到青黃不接的 “困月”,人們常常面臨食物短缺的困境。而青稞和小麥生長周期較短、適應能力強,于是聰明的民勤先民們將尚未完全成熟的青稞或小麥經石磨磨制后變成了面條一樣的麥索,成功化解了溫飽危機。這一應急之策,在歲月流轉中,逐漸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麥索加工過程 梁霞 攝
制作麥索的過程充滿了傳統的韻味。制作時先選顆粒飽滿的青稞或小麥,去殼后用清水淘洗,瀝干后入鍋蒸熟,然后晾涼。接著將熟麥粒放入石磨,磨成帶麥皮的長條狀,即 “麥索”。澆上少許陳醋、熟香油,拌上油潑辣子、青蒜和食鹽,各種香味瞬間交融,令人垂涎欲滴。
“麥索是我們民勤人刻在骨子里的味道,機器磨出來的麥索沒嚼勁,只有老石磨慢慢推,才能留住麥香的‘魂’。我們店的麥索最遠都能銷往香港、深圳等地,讓更多人品嘗這份來自西北的獨特風味。” 有著十幾年麥索制作經驗的陶紅邊說邊麻利地將剛磨好的麥索裝盤。
從充饑的口糧到文化的符號,民勤麥索穿越歲月長河,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生活的溫度。
民勤麥索 梁霞 攝
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大幅提升,但制作麥索的習俗依舊保留,麥索依然是民勤人餐桌上的寵兒,它不僅是一種味覺享受,更成為當地飲食文化的重要象征,還與民俗風情緊密相連,在重要節日和慶典上,常作為特色美食出現,寓意著豐收、團圓和幸福。(記者:梁霞)
編輯:李玉紅 審校:周旦 責任編輯:李祿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