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圖書館珍藏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終于“回家”了!武威人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免費查閱這部記錄涼州文化的珍貴古籍,徹底打破信息壁壘!字節跳動公益與北京大學合作的“識典古籍”平臺,用科技之力讓沉睡的古籍“活”起來,這波操作必須點贊!
《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是研究涼州(今武威及周邊)歷史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成書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經道光、咸豐兩次增刻,內容涵蓋地理、風俗、人物、兵防等,堪稱研究涼州學涼州文化涼州IP的“百科全書”。然而,它長期藏于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武威人很難窺見真容。如今,通過“識典古籍”平臺,武威人不僅能在線查看原版高清影像,還能借助AI技術快速檢索、翻譯,甚至參與古籍校對!
創作《涼州閣序》《武威賦》這樣的古文,就必須深入鉆研傳統學術中的“小學”,即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例如,簡化字與繁體字的對應關系有時會呈現出“一對多”的現象,像“發”字就對應著“發”(意為發射)和“髮”(意為頭發)等多個繁體字。要想寫出真正仿古的文章,運用繁體字進行寫作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參與古籍校對,以及將古籍數字化,可以顯著提升文言文寫作的能力。
可別小看古籍數字化,只是簡單用OCR掃描上傳至網絡,這背后可是有著極高的技術要求和史學功底。古籍的格式,大字是正文,小字是注解,單獨一列的大字是標題,比現代人寫的文章復雜多了。有些古籍的標題分章,可能還會用到駢文,這無疑又讓閱讀古籍,變得困難了。古籍的排版行列并不分明,那么,面對這樣的文本,我們該如何將其精準提取出來呢?更何況,大部分讀者的文言文水平僅停留在高中語文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如何進行人名、地名等命名實體的識別呢?這一系列問題,無疑都給古籍數字化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比如說在閱讀簡牘金石碑刻時,還會遇到一些難以辨識的文字。比如說武威西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重修涼州護國寺感通塔碑》。此碑上的一些文字,有人識別出的是“祆”而有人識別出卻是“狗”。所以我們非常需要文物的知識可視化。字節跳動投入大量資金,聯合北京大學打造“識典古籍”,所有功能免費開放,無廣告、無付費墻,徹底打破學術資源壟斷。這種開源精神,真的非常值得贊賞。
從哈佛大學圖書館到武威百姓的指尖,《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的數字化之旅,見證著科技與人文的交融。感謝字節跳動、感謝識典古籍,讓涼州學不再“高冷”,而是成為每個人都能觸摸的歷史。
快來“識典古籍”APP尋找涼州(武威),一起成為傳承涼州文化的“數字守護者”!
本文編輯:慕容洞唐
本文封面圖片:涼州蓮花山
本文綜合信息來源:字節跳動、抖音、北京大學、識典古籍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