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331)
國軍少將旅長——溫忠
溫忠(1902-1932),號德威,字百非,湖南醴陵人。1923年冬到廣州,入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學習。1924年該校并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入第六隊學習(同學錄中無照片)。
畢業后分發軍校教導團參加了第一次東征,后調任程潛的攻鄂軍(后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任排、連長,參加了第二次東征。1925年被選入攻鄂軍保送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十人名單,十人名單上包括有左權等多名黃埔一期生,1926年赴蘇留學。
1927年初,莫斯科中山大學選調了四十名中國留學生提前回國。據鄧文儀(黃埔一期)的回憶,其中三十七人是中共黨團員,僅鄧文儀、溫忠、羅芳炯等三人是國民黨員。按鄧文儀的說法,這批人受第三國際的選派,提前回國的目的,是參照蘇聯十月革命,在中國搞一個四月革命,奪取國民黨的領導權,之所以還選了三個國民黨員,是為了掩人耳目,利用他們。提前回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真相是不是如鄧文儀說的那樣不清楚,溫忠的的確確是隨這批留學生在1927年初回國的。網上及一些書籍的記載是,溫忠于1928年赴蘇留學,1930年回國,這在時間上是完全錯誤的。
溫忠回國后先到廣州,此時正值北伐軍占領武漢,溫忠后到武漢,擔任了新成立的武漢分校學兵團連長。
寧漢分裂后,轉投程潛重新組建的第六軍,任少校參謀,后任第六軍第十七師(師長李明灝,后周希武)營長、團附,第三團上校團長等職。
1928年,程潛由長沙赴武漢開會,遭李宗仁拘禁后,駐扎在湖南的第六軍發生分裂,第十九師師長胡文斗率三個團,第十八師師長張軫率兩個團和教導師及警衛團等兩三個團離開湖南進入江西,留下的第六軍部隊后遭遣散,溫忠轉赴南京,入中央軍校任第六期第一總隊第二大隊(大隊長胡琪三,黃埔一期)第六中隊中校隊長。
1929年,任中央軍校軍官教育團附設軍士教導營(營長羅鐵華)步兵第一連中校連長,大名鼎鼎的杜聿明(黃埔一期)當時任該營第三連中校連長。
1930年4月,任第十師(師長楊勝治)第二十八旅(旅長陳明仁,黃埔一期)第五十六團團長,參加中原大戰。
1931年1月,第二十八旅改為第三師獨立旅(旅長陳明仁),溫忠兼任第三師特別黨部委員。同年3月,第三師獨立旅由潼關移駐陜西華陰,再次改番號為第三獨立旅(旅長陳明仁),第五十六團改稱第二團,溫忠仍任上校團長。7月,任第三獨立旅特別黨部籌備委員。此時,后來成為軍統大佬,在1949年的長沙起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張毅夫(又名張嚴佛,與陳明仁、溫忠以及該旅第一團團長李昭良均為湖南醴陵同鄉,據說和陳明仁少年時代就是同學)也在第三獨立旅,任政訓處長兼特別黨部籌備委員。
1932年5月,接袁守謙(黃埔一期)任第八十九師(師長湯恩伯)第二六七旅少將旅長,參加圍剿鄂豫皖蘇區,因心臟病發作,赴漢口萬國醫院治病,由王仲廉(黃埔一期)接任旅長一職。同年12月在萬國醫院病逝。
1933年3月5日,國民政府在南京第一公園為其開追悼會,軍委會政訓處處長賀衷寒(黃埔一期)主祭,參加追悼會者兩百余人,其中有宋希濂,伍誠仁,孫元良,肖贊育等眾多黃埔一期同學前來參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