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上午,記者走進閔行區梅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診區,很快被眼前的一幕怔住:醫生的問診桌旁,一個個板凳依次排開,患者安座其上;而在一旁的治療區域以及周邊的等候區,同樣坐滿了候診患者。
難道是請來了名中醫坐診?一問才知,原來,這群爺叔阿姨是沖著這家社區醫療機構的80后中醫牛彥彥而來的。
近年,上海著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服務能級提升,全市24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設有中醫門診。記者走訪發現,社區中醫與居民的“黏性”普遍較高。
這些受追捧的社區中醫,切中居民的什么脈?
80后社區中醫的病友群,500人滿員后又開新群
長著一張娃娃臉的牛彥彥,在社區攢了一批“忠粉”,岳阿姨是其中之一。
“彥彥醫生為了給病人看病,很少正常飯點吃飯。她有時甚至上午連著下午問診,間隙就匆匆扒幾口飯……”岳阿姨與牛彥彥相識始于2018年。當時,岳阿姨腰痛病犯了,在多家醫院的中醫、西醫看了一圈,不見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來到家附近的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想到,半年左右,經牛彥彥慢慢調理,岳阿姨的腰好了,她的信任票也就此投給了這家社區醫療機構。
一眨眼,已經七年了,岳阿姨也從一名普通患者,變成了牛彥彥醫生的“夸夸團”團長。“她早上七點就到醫院了”“她一直沒辦法準點下班”……這一個個細節,何嘗不是居民與這名社區中醫的“黏性”體現。
如今,牛彥彥每周三個門診,岳阿姨每周就要來看三天門診。
“有這么多不舒服要看?”記者好奇。岳阿姨也答得直接:“一周門診沒見,好像一個世紀沒見。”在她心里,牛彥彥不僅是醫生,更像一位知心朋友。
牛彥彥在問診。(張菲埡 攝)
岳阿姨似乎也沒有夸張,她的家里距離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騎車大約20分鐘。而在牛彥彥的患者群里,有不少都是“舍近求遠”,家住浦東、嘉定、楊浦的都有。
問題是,這些患者家附近就沒有好的針灸中醫嗎?未必。那為什么這么多患者專程來這里?從患者的反饋里,記者一點點拼湊出兩個樸素的理由:一是技術好, 牛彥彥跟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針灸專家;二是態度好,而這一點在患者心目中的“打分”占比甚至更高。“這年頭誰沒點煩心事,她就是百問不煩,對病人很有耐心,這多不容易啊。”岳阿姨告訴記者,除了在診室,醫患還在線上見:牛彥彥的病友群里已有500多人,人數滿員,為此又建了一個新群。
如今,牛彥彥已是這家社區衛生中心中醫科主任。說起這群“老朋友”,她也頗為感概。這名80后大學里學的就是針灸推拿,在上海市中醫醫院經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也是這段臨床經歷,讓我發現中醫在老百姓里很受歡迎,而距離老百姓更近的社區醫療機構或許更有發揮天地。”就是這么一份動念,牛彥彥畢業后就選擇了社區,從一名“新兵”成長為帶團隊的科主任。
不再“坐等病人”,郊區中醫嘗試“逆向”診療
在奉賢,提到治乳腺病,不少本地居民會馬上想到奉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好名聲,源于這里深耕中醫藥治療乳腺疾病,用20多年時間打造的一塊“金招牌”。
1998年,國家名老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陸德銘來此坐診,一手培養出周春、蔡惠蓮、丁曉麗三位醫師。2023年,奉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乳腺專科入選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專病(社區)能力建設項目,引進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乳腺科主任吳雪卿教授專家坐診,名聲更響了。
大專家來了,患者會跟著來嗎?在乳腺疾病領域,“明星效應”并沒那么明顯。在老齡化程度較深的奉城鎮,不少老年女性從未進行規范的乳腺檢查,到有了明顯癥狀再就診,往往為時已晚。洞察到這一現象后,社區中醫團隊決定開啟一個新嘗試:改變傳統的坐診模式,醫生們不再“坐等病人”,而是走出診室。
迎著晨光,拎著便攜式B超機,這支中醫乳腺團隊走進奉城鎮大大小小的村落,為有需求的女性朋友建立乳腺健康檔案,提供乳房體檢、乳腺超聲篩查。
奉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團隊進村為女性居民開展乳腺超聲篩查。(受訪方供圖)
“我身體好著呢,乳腺怎么會出毛病?”篩查現場,常聽到類似疑問。
“有些病就是在不痛不癢中發生了。”奉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王英說,中醫講究“治未病”,乳腺疾病更是如此,“不過,老人普遍自我檢查意識薄弱,郊區老人就醫習慣往往是‘忍到不能忍’,加上子女多在外工作,很容易延誤病情。”
截至2025年5月,這樣的乳腺篩查開展了32次,覆蓋793人次,篩出150多位存在小葉增生、乳腺結節等相關乳腺問題的居民,其中有三人進一步做了手術。
與其他篩查不同,奉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團隊帶來的不僅是現代醫療設備,還有傳統中醫的診療智慧。每位居民會接受中醫體質辨識,醫生通過問診、舌診、脈診等傳統方法,評估其整體健康狀況,通過篩查、預防、干預一體化模式,讓更多乳腺疾病患者得到及時治療。
讓團隊欣慰的是,“主動出擊”也有宣傳效果,居民的乳腺健康知識知曉率不斷提升,主動預約篩查的人多了。
“醫療資源下沉不能停在口號上。”奉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乳腺專科的“尋病之旅”還在繼續。這個郊區中醫團隊的“逆向”診療,將健康防線不斷前移。
跟著專家學醫術,家門口好中醫”越來越多
其實,在上海的社區醫療機構看見名中醫,如今已不算稀奇事。但對社區醫療機構來說,如何源源不斷培養并留住名中醫,這是需要思考一番的問題。
每周四上午,浦東新區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蔡氏婦科專家帶教門診開診,兩名中醫全科醫生與蔡氏婦科團隊專家共同出診。專家邊看診、邊傳道,社區醫生跟著專家抄方子,如此帶教已持續兩年多。
2023年,蔡氏婦科黃素英上海市名中醫基層工作站落戶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名醫效應加持,患者聞訊而來。
37歲的宋女士因流產后月經失調,還伴有子宮肌瘤問題,跑了全市多家醫院,問題始終沒解決。帶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她走進這家公司附近的社區醫療機構。“醫生陣容強大,名中醫初診并擬定治療方案,中醫全科醫生跟進后續治療。”幾個療程下來,宋女士的情況改善了,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有了新認識。
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科長李菁介紹,名中醫工作站落戶以來,中醫科診療量持續上漲,目前中醫科年均門診量約73000人次。
在基層醫療機構管理者看來,若想發揮中醫藥優勢,核心是人才培養。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十幾年,李菁就是社區加大中醫人才培養力度的實例。剛入職不久,李菁成為第一屆上海市中醫專家社區師帶徒學員,每周半天跟著曙光醫院針灸科主任、海派中醫楊氏針灸第五代傳人沈衛東學習針灸技藝,逐步掌握了失眠、耳鳴、面癱、頸椎病等社區常見病的針灸療法。此后她又入選上海市“杏林新星”計劃,跟診上海市名中醫、浦東新區公利醫院終身名譽主任吳昆侖。
“吳昆侖教授在中醫婦科施治上有獨到之處,比如治圍絕經期綜合征重滋陰補腎,治原發性痛經重溫經活血。”也是因這次拜師,李菁對中醫婦科產生了濃厚興趣,找到了專業發展方向。
近年來,本市大力推進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組織實施“百師強基”師資培養計劃,鼓勵各區開展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數據顯示,2024年社區中醫診療已占據總診療人次的近半壁江山,針灸、推拿等非藥物療法更惠及兩千多萬人次。
把脈的手,行走的腳,扎根的心,中醫在社區的“三味”生長,無形中將居民與社區醫療機構的距離越拉越近。當然,近距離之后,有些問題可能看得更真切了,“望聞問切”真本事的考驗也會越來越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