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七月,熱浪滾得人發蔫,伏天“悶熱+濕重”要提前防。外頭太陽烤得地皮燙,身體里的陽氣卻容易悄悄跑掉。
手腳冰涼、總犯懶的人注意,伏天可是“扶陽黃金期”,錯過等一年。別以為天熱就該喝冷飲,越喝越傷脾胃,陽氣跟著往下掉。
中醫說“春夏養陽”,就像莊稼需要陽光,人也得借著伏天補底氣。
曬背是個土辦法,早上7-9點或下午4-6點,背對太陽曬10分鐘起步。曬完別馬上吹空調,喝杯溫熱紫蘇水,讓陽氣穩穩留在身體里。
姜棗茶是廚房里的“扶陽幫手”,生姜幾片、紅棗三顆,煮水喝暖脾胃。
易上火的人別多喝,加片麥冬中和熱性,喝著舒服不口干。醫院里的三伏貼也管用,中藥貼在穴位上,幫著驅散體內寒濕。慢性咳嗽、哮喘的人試試,伏天貼幾貼,冬天少往醫院跑。
還有個“地灸”法,光腳在草地、泥地走走,地氣養脾陽,腳底板都暖和。
有人覺得伏天補陽太麻煩,其實生活里處處能攢陽氣。早上曬曬太陽散散步,飯后別久坐,出點小汗勝過大補藥。
飲食上別貪涼,羊肉清燉少來點,溫補脾胃不燥火。附子是中藥里的“陽藥老大”,但得聽醫生的,自己別亂碰。我個人覺得,扶陽關鍵在堅持,一天兩天看不出,月月年年見分曉。
最怕有人圖涼快,空調猛吹、冷飲不斷,陽氣全被“澆滅了”。等到秋天寒氣一來,頭疼腦熱找上門,后悔伏天沒打好底子。伏天分三段,初伏健脾、中伏祛濕、末伏鞏固,順著節奏養更有效。
小孩和老人體質弱,曬背時間別太長,運動選八段錦、慢走,微微出汗就行。貼三伏貼后皮膚有點紅、有點癢別慌,要是火辣辣疼就得趕緊取下來。
現在就動手:準備曬背的寬松衣服,買點生姜紅棗,問問醫館三伏貼時間。別等身體累垮了才想起養陽氣,伏天開頭這幾天,正是打基礎的時候。
土辦法和科學結合最靠譜,老輩人看天吃飯懂節氣,咱們跟著調更順當。伏天養陽不是玄學,是順著天時照顧自己,身體舒服了,干活也有勁。最后記牢:熱天別貪涼,曬背別暴曬,飲食別太燥,陽氣穩穩過三伏。
伏天扶陽不偷懶,秋冬少把藥來端,自己的身體,還得自己多上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